语文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语文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语文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过程方法:
(1)、思路: 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
(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
(3)、活动: 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 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
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
(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语:
(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生答)。
(2)、你了解它的什么知识?(生答)。谁了解这部小说最多呢?(生抢答)。这节 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3)、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一)、远望《西游》
1.整体感知:
过渡语: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人?时?事?)有多少回?可分为哪几部分?(生答)。
师结: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1一百回。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2、总体概括:
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生答)
师结:奇、妙 、好等。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一个字:“美”。
过渡语: 读后你认为它在哪方面写得美?(生答)
师结:(情节 人物 环境)
(二)走进《西游》
1.西游故事会
过渡语:我知道,同学们现在读小说,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好!咱们来开个西游故事会吧。请看大屏幕!
过渡语: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师引导: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
(2)、 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教师总结: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西游记》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情节生动曲折。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2.《西游》人物辩论会
过渡语: 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师引导: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师演示剧照)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了。还有吗?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其它略)
师引导: : 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可以评一评论一论。(显示四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请用下列格式整合自己想说的'话:
“-------本来是--------,后来-------------我认为他(她)是个------------------又------------------的人,能从-------------------中看出。”
孙悟空
师引导:(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括号内文字学生说出)
(2)、 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 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
师引导:(1) 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2) 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3) 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4) 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5) 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
师引导:(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对。我同意,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
过渡语:沙僧呢?有没有喜欢的?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师结:《西游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诙谐幽默。《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即是成功地创造了小说的主人公-------和另一个人物 ----------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个性美。人物完人金无足赤,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生答)
师结: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懂事长,你要招聘一个总经理,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
3.《西游》美景旅行社
过渡语:有心周游世界的同学想过把瘾?《西游记》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过渡语: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赏,可以改。请仿造这个句式开头:“我认为--------地----------景写得很美,作者用了----------------等手法写出了此景的独特之处-----------。”
师引导: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师结: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 比如:(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师结:因此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总结: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这堂课快结束了,但是,名著——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请先把这种感受用歌声传达出来吧!
附:(一)知识竞赛题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大闹天宫
5、《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孙悟空自号美猴王
6、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
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8、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主观题)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9、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主观题)
10《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封为金身罗汉和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马。
11、《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12、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13、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等
14、《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5、“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等
16、《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17、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在独角鬼王的提议下,号称齐天大圣,西天归来后,接受如来授职为斗战圣佛。
(二)环境描写欣赏:
西游记环境描写之三打白骨精
主要内容:唐僧师徒到了南山脚下,白骨精变成一个小姑娘,拿着篮子,第一次,悟空打了她一棒,没死,第二次,变做老太太,假装找女儿,悟空第二棒的时候,还没死,第三次,悟空叫来几个神仙看着,终于魂归西天了。
环境描写:悟空跳上云端,手搭凉棚,睁眼观看,不见有人烟。看了多时,只见正南山上有一坐高山,那山向阳处,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便驾云直奔南山。
我的感受:既然没人烟,肯定有妖精,这种情况,妖精肯定变化多端,“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有可能就是妖精杀了百姓,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要不是孙悟空在,唐僧恐怕就要被吃了。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生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瑞雪图》所描绘的美丽雪景是我所教的这些南方孩子不曾见到过的,如何让他们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品读课文、课外延伸相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学要求
1.识记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3.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
三、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四、教学难点
1.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特点。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边解说)每到冬天,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指名回答)
4.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师: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6.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7.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8.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2.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2.学习“下雪前”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复习学法,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根据“卡”自学“下雪时”这部分内容。
卡
(1)读:默读课文第3小节。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4)品: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
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学习课文4、5节
1.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雪后美景,孩子玩乐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天放晴,太阳出来,雪停了]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
(三)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四)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3.背诵精彩片段。
(五)板书设计
瑞雪图下雪前:乌云密布、寒风呼呼
下雪时:簌簌落落、大、稳
下雪后: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
语文教案 篇3
语文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一课时)
(一)由“你最欣赏你的同学、朋友身上的什么品质?”入手,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听读课文:(课文朗读录音)
1、提出听读要求:①给生字词注音;
②思考:你认为米妮是什么样的人?
2、听完录音后交流:米妮的形象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想敢说,不人云亦云)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全班56个人,分成14个小组,四人一组自主合作学习。
1、思考讨论
①课文是怎样写米妮的勤劳的?找出这些语句并加以分析?
②文中两次写到米妮观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③作者又是怎样写米妮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的?
④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交流活动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为下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作准备)
(五)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话题目:我跟米妮比一比
米妮,我想对你说
(鼓励学生勇于解剖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力争不断完善自己!)
(六)创设情景,迁移训练,培养能力
作文片断练习,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1、创设情景一:放录相看杨丽萍的《孔雀舞》,描写其舞蹈动作的优美;
创设情景二: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后的`心理活动描写。
(情景一:让学生观察、感受、体味;情景二:让学生有话可写)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精彩片断
在教授本课时,有两处最精彩的片断。
1、说话练习片断:学生根据两个题目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在家从不干家务,过着“衣来伸身,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学生还大胆地承认了自己考试舞弊的行为;还有的学生不仅谈到了自己的缺点,还指出了同学的不足……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底,把缺点摆出来加以解决。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2、学生对习作评价片断
这一环节形成了本堂课的最高潮,学生涌跃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比较准确。现将几个同学的发言实录下来。
①对胡迪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她的习作写的好,几个动词用的好,比喻句也很形象。
学生乙:她从侧面进行了描写,写了观众的反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有,突出了舞姿的优美。
学生丙:我认为应该要重点写动作,少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丁:我同意学生丙的看法。我认为文中的句子要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也要避免重复。
②对姚铮铮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我很喜欢她的语言,很幽默,令人发笑,她的每篇文章的语言都是这样的,值得我学习。
学生乙:她写了自己的高兴心情,还写了她回家路上见到和想像的情景,这是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
学生丙:这种写法与课文中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的写法相似。
学生丁:写的太短了,还可以写长一些。
③对廖智勇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廖志勇读得很有感情。他写了受到老师批评后的心情。不过,他是我们班学习最认真表现也最好的学生,应该没挨过老师的批评,本文是他想像出来的?。
学生乙: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更突出了他的心情。
学生丙:我受到批评后的心情和他写的一样,我认为他写的很真实。
三、教学反思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专家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