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2025/08/26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1

一、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

一般认为,杨修的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恃才放旷,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嫉贤妒能。

杨修的死肯定或多或少跟恃才放旷有关系,但把杨修的死归咎于曹操的嫉贤妒能则大错特错。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陈琳曾替袁绍写檄,辱及曹操祖宗,操能容之;祢衡在众目睽睽之下,裸体骂曹,操能忍之;曹操部下诸多文臣武将都曾是曹的敌人,操能用之。你说,曹操为何就单单容不下一个杨修呢?故言操嫉贤妒能难以立足。

其实,操杀杨修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原因,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丕、曹植争夺曹操接班人的斗争。一般来说,曹植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聪明单纯、备受迫害的'形象,颇得后人同情,其实他只是一个失败者,若胜了,谁知道是啥样啊。曹植也是个恃才放旷,不拘言行的主儿,他文才确实高,谢灵运曾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之评,但文才高未必就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曹操看透了这一点,故立曹丕为太子。

然而曹操深知,自己百年之后,杨修不死,一定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和曹植有所大动作,这样,曹氏统治集团的最上层就不会稳定,甚至会给外人以机会,大权旁落绝不是没有可能,曹操在自己死前百日,终于作出决定,杀掉杨修,剪去曹植的羽翼,以巩固曹丕的地位和统治,保证国家的安危。

杨修只是一个文人,不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才智只是舞文弄墨,度人心思的小智,不是安邦定国,经天纬地的大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却卷入了漩涡,注定了杨修的一生必将以悲剧而收场。

因此还可以这样说,曹操杀杨修正是他深谋远虑,顾全大局,坚决果断,铁拳钢腕的政治家的表现。曹操杀杨修的背后,或许有诸多的无奈和不得已,但这决不影响曹操的最终判决,优柔寡断、情重于理、妇人之仁、因小失大岂是曹操所为?

二、杨修之死的启示

在中国,为人处世应该韬光养晦,切忌锋芒毕露,即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亦当谦虚谨慎,不骄不傲。其实,岂止是才智,官场政治更是如此,纵观中国历史,急流勇退,装傻假愚者往往可颐养天年,恃功而骄,功高震主又有几人善终?谦虚内敛是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审人处世观,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不根据生存的环境选择处世方式,这才是大不智,轻则难遂大志,郁郁一生,重则身首异处,祸及子孙。

杨修之死,实为明鉴。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2

上完《杨修之死》这一课,感觉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一课教学中,我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学目的。这一课的设计,我把主要目标定为三个:一是通过预习和课堂引导,让学生熟悉《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因为《三国演义》是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必读篇目,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老师的引导加深巩固,可以为学生中考的文学名著阅读打基础;二是对于小说知识点的掌握,在这一部分,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对小说阅读的知识点如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掌握与理解,并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方法,小说人物的分析等小说学习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尤其通过对于杨修死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升华课堂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正确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格素质,为今后走入社会培养有利于成功的基因。这一课的学习,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 通过课前布置和课堂讲解,加深学生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国演义》是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之一,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首先要对三国故事和其中相关人物有一个大致了解。在这一个环节,我以“339大循环”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自主预习为主,辅助课堂助讲和引导,并通过课堂反馈,把学生预习中的不足进行补充。所以除了要求学生课前整理准备三国的相关资料,课堂中,我也做了充分准备。我通过电视剧中关于“杨修之死”这一部分内容,通过视频下载和加工,凝缩为三分钟短片,增强了学生课堂兴趣,更通过视频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来熟悉故事,熟悉人物。学生对故事理解了,对课堂上人物的掌握也就更加容易了。

二、 结合小说学习要求,合作探究的形式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学习过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我觉得始终围绕着小说三要素层层分析来入手,这样,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并且也能为今后的小说阅读能力打下基本功。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于人物的分析,是这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主要塑造了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形象,曹操的形象学生有所了解,但是完整的分析,还要根据课文的'故事来赏析,所以,课堂上,我着重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们自己去研究探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人物的赏析,我再进一步总结,提高了学生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339大循环”教学模式中,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小组合作交流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疑难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

三、 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升华为学生能力这是“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第三步对于知识整合和升华能力的最终要求。本课的知识整合升华在对于小说人物的认识和现实的指导。现在的学生很多是高分低能,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现实生活中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是骄傲自大,就是妄自菲薄。培养一颗健全的心灵就显得颇为重要。《杨修之死》中杨修被杀的故事,刚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种骄傲自大,恃才放旷心理对人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还能启示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生存的智慧。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谦虚,要分清轻重等等。总之,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发言,让学生得到了一次思想的提升,让他们更加明白了良好的品格和情商,对于他们更为宝贵。

对于这一课,除了以上收获之外,我也感觉到了有点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在学生对人物分析过程中,学生还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未能因势利导,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没有进行深入地评析。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讲,有点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说是未能把学生钻研的精神弘扬起来。今后我要注意这些问题,力争使自己的课堂完美起来。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3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做到教学的“旧壶装新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课堂闪光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通过开课前3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由已知进入未知,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基础。说说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了的知识面。至此,学生情绪高涨,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2、课堂教学要求“实而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因而字词教学应具有其必要性。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词义又有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分散的语句翻译。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3、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能。首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特别是由女生论辩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论辩相对简单),这样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的课外所搜集到的资料得以发挥,使得课内课外浑然一体。学生的思维也更具广度与深度,有效促进学生感悟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其次,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语言中探究人物性格,达到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最后,在“说启示、写挽词”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开放性的课堂最终使学生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4、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始终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读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识、理性思考的前提,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语文教学的风景线。只有阅读学生才可能很好地进入文本。通过四读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会强人所难了。因而安排了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提高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瑕疵

在实际的授课中,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太好把握。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学生探究、展现的时机多,高昂的情绪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照顾全体,学会倾听。往往造成“刹车”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