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篇1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觉得书是一位老师,一位朋友。它可以带我们进入知识的大门,遨游在梦想的海洋。书籍可以教会我们在课堂上学会不到的知识,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在暑假,我看了沈石溪写的《最后一头战象》对我启发很大。其中有一篇《象冢》对我印象特别深刻。讲的.是一头叫巴娅的母象,在老象王茨甫从一个贵族变成了一个乞丐,但巴娅却还是对他很好,忠心耿耿。一直到最后一刻一起到象冢(大象的坟墓)等待死神降临。
看到这里,让我不由得从心底敬佩巴娅。因为它不管对方的身价是尊贵还是卑贱,都会忠心耿耿的追随它,甚至一起等待死亡。而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往往会有人因为别人的富有与权贵而接近他们,奉承拍马屁。而如果那人突然变穷了,就会有很多人离他而去。这样的人对一些工作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也会爱理不理。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要像巴娅那样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人,不管那个人的身价有多高或者有多卑贱,都会一样对待。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篇2
《最后一头战象》是有“动物小说大王”之称的沈石溪的作品,这本书有三个篇章,第一个篇章写的是作者与大象的故事;第二个篇章写的是作者与各种猪的故事;第三个篇章写的是作者与各种熊的故事。这本书情节生动,故事真实,值得阅读。
在第二个篇章中有一个名为”野猪跳板”的文章,写的是有一天作者到森林中去寻找一只丢失的小羊,却不小心掉进了村里人挖的捕象陷阱,与之一起掉下来的还有一只公野猪,作者原来非常害怕它,与它发生了一系列幽默搞笑的故事,最后作者决定与野猪合作,于是野猪趴在坑沿上,作者踩着野猪成功地爬出了捕象限阱,但没能救出公野猪。从字里行间中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忏悔,这说明再凶猛的动物都有理智。
在第三个篇章中,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铸定式记忆",这个知识讲述了动物是怎样认定"家”与"妈妈""的.。
这本书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篇3
嘎羧要离开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寨子,要离开和它一起度过二十六个春秋的人们。
它来到打洛江畔,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的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想起了在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仗时,它和同伴们是那样威风,吓得敌人落荒而逃。它们用长鼻劈敌,象蹄踩敌。鬼子们用枪对准大象们,发射了出去,它的同伴们一个个都倒下了。但在人们搬运尸体时,发现了自己,很好的为自己救助。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因为这里是它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这里也是曾经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
许久,有昂起头来,向着天边的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嘎羧在呼唤战友们的灵魂,告诉战友们,自己也将要来陪伴他们了。
虽然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二十六年,可对嘎羧来说,这是难以忘怀的。
它在寨子里生活了二十六年,和人们也有了很深的感情。当它要走时,人们都来给它送行。
就这样,嘎羧离开了。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篇4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最后一头战象》是由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撰写,翻开就是动物们:象、猪、熊,和人类的故事。
我相信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刚翻开就看到的《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文章吧,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智取双熊》这篇文章。
这是个深秋季节,他和老猎手波农丁相伴进山打猎。他们俩在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戛洛山上转了三天,没发现膘肥体壮的麂子和马鹿,也没发现油光水滑的红狐和猞猁,倒意外地在野竹坪发现了两只狗熊。他们不敢轻易开枪,接着波农丁想出了一个办法。半夜,他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把岩壁上黄帽子的蜂窝捅下来,由东坪踢到西坪。然后,他把白袜子拉的屎由西坪捧到东坪。这成为了它们的导火线,因为狗熊的领域性十分的强,东坪是属于黄帽子的,而西坪是属于白袜子的。黄帽子、白袜子是沈石溪在书中区分它们的名字。然后,他们就互相啃咬,十分悲惨,而他们就不费吹灰之力打败了两头狗熊。
读了《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我了解了象、猪和熊的习性,也知道了一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