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

2025/08/28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 篇1

在教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和时代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情境导入的重要性:开篇通过一段描绘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的生动视频,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直观的历史场景,帮助他们跨越时空限制,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历史人物的多维解读:在讲述成吉思汗及元朝建立的过程中,我有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比如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其对内对外政策的影响,以及元朝建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鼓励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避免简单地贴标签,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史料运用与实证精神:课堂上,我引入了多份原始文献和考古发现,如《蒙古秘史》的摘录,让学生亲自“接触”历史证据,学习如何从中提取信息,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种做法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让他们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寻找真相。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元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帝国,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如蒙古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互动,以及丝绸之路的繁荣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也促进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反思与总结: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蒙古帝国的扩张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的教学经历,让我更加意识到历史教学应注重方法的创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新时代学生。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 篇2

上周三,在学校教学艺术节上,出了一节公开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感受颇丰:

一、大胆创新,重组教材。

本课内容繁多,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民族关系等内容。我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主要介绍了哪几位历史人物,他们的主要活动有哪些?再在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交流。又让学生以这三个人物的主要活动为主线,将这节课的知识线索梳理出来,进而让学生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学习,展开讨论。这样,不仅丰富了这节课的内容,也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生本教育理念指导课堂。

我通过研读郭思乐教授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颇深,我们不应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上尽可能的自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课上给学生机会展示;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重、难点问题;在学生探究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又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来检测学生的探究效果,等等。可以说,整个一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历史生本课堂教学氛围,既明确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更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三、进一步完善了小组评价机制。

我们历史组这学期侧重研究的课题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小组评价机制”,为此我们将小组评价与班级量化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下课后,我看到八班学生正在忙着往班级量化考核表里添分、改分,学生积极性很高,可见小组评价机制初见成效。另外,听课的老师们一定也都看到了这一点。就是每当讨论完一个问题之后,小组之间便展开竞争,都想为自己组多争得一些分。可以说,这种有效竞争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注重学法指导,巧记历史知识。

我在讲授这节课时,注重了教给学生巧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如讲到元朝开通的两段新运河:通惠河和会通河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告诉学生用“通则会,会(惠)则通”的顺口溜去记忆;在讲到民族大融合的四点表现时,我又告诉学生按照“汉人到边疆,边疆迁内地,契、女汉化,回族形成”的方法来记忆;在最后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时,让学生按照三个时间、三个历史人物和三个历史事件来掌握。总之,通过巧记历史知识,更加方便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记忆,效果显著。

不足之处:

一、当我讲到元世祖的统治措施时问道“当完成统一后,元世祖都采取了那些统治措施呢?”这时举手的同学就说到发展农业、中外交往、政治制度等方面。在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时,我就让一个女同学继续回答,这名女同学回答道“海运”,我又接着问历史课代表,课代表也回答“海运”。这时,我语气较为生硬的说:“不要重复。”这时课代表就红着脸坐下了。我想,当课代表回答得不能令我满意时,我应该换一种评价语,如“哦,你们俩的答案是一样的,再好好想想”等,这样就不至于伤害到学生。

二、在讲到“省制度”时,老师设疑:谁能解释一下“什么是省制度?”这时,我叫了一名男同学。这名同学把省制度解释完之后,我又问:“同学们对他的解释满意吗?”有学生说“不满意”。结果,我没有听到却说“他的解释非常完整”。

三、我在课堂上还不够民主与开放。我应该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抛给学生问题,再让他们去探究。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让自己的历史课堂更加有魅力!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 篇3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借鉴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实现目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四个自学提示的设置,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自学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授课任务完成后通过试卷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实现当堂训练,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使课后巩固有针对性。

在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优美的旋律中本课的1271次历史列车启程,这样很自然的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已经置身于美丽的蒙古草原,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愿望。

针对本课涉及到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等历史任务,我主要集中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两位人物的事迹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如:通过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时,我通过抛出问题“文天祥抗元斗争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文天祥不畏民族压迫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与元朝统一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达到了历史学科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如提问王汉青同学回答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以及父母为什么取名叫汉青?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时,通过自学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是在元朝时形成的。你能说出这个民族的`名称吗?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除此以外,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还有哪些表现?我让班级里的回斌同学(回族)来回答,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使同学们感受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大家共同学习回族的形成,不但知道回族是蒙、汉、维吾尔、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回斌知道自己民族的来源,知道自己很聪明,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念。

本课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关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的故事,主要由教师讲述,学生讲述的较少,如果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能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课堂效果会更好,也会更加锻炼学生的收集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在时间分配上,前边的内容更紧凑一些,试卷可当堂订正,及时反馈。在教学时,语言应更精炼,尤其是过渡性的语言。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 篇4

本课叙述宋亡元兴,有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单纯说人记事虽可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但对于感情外露、思维活跃的1班来说,还可适当提高。本人尝试引导学生学“评价”,用“评价”,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以学定教”的师生和谐互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基本上能较好地完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上完本节公开课后,经过科组讨论,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有如下几方面:

1、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无论是在评价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等历史人物,还是在归纳描述元朝统一后的措施,均是由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整合资料表述而成。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成为观众的不足。

2、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及提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文天祥不识时务还是民族英雄”的辩论,从学生收集的资料及表达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甚至出现了某些错误。但是,当我们想想他们只是刚走进初中校门的、十二三岁的'孩子时,当我们运用发展性评价体系进行评论时,不能不对他们的努力和收获感到欣慰。又比如,课前布置学生写作业:假如你是马可。波罗,请你给远方的威尼斯亲人描述一下你在元朝大都的所见所闻。学生通过不单要收集有关资料,而且要通力合作,思考、设计,由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在讲到省制度时,充分结合今天的广州属于当时的哪个行省来讲,并且从分析史实中教育学生: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把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融合起来。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1、在设置辩论题目时,评价人物的语气要比较符合学生要求。比如辩题可改为:“文天祥抗元保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2、在总结时,引申的高度还不够。比如在讨论:“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保宋的关系”这个问题时,我用“合二为一”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在这里,我用了爱迪生的事例解释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例子的论证力不够说服力。并且对于“南宋虽然灭亡了,但是文天祥仍然是民族英雄”,对于这一点也表述不够充分。

3、在讲“元朝统一后实行的措施”这一方面设计得不够严谨、生动。过程简单、程序化了些。在学生展示作业方面,可以用更口语化的语言来描述,并且之后实行生生互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这份作业的优,缺点,得出结论,最后再由老师归纳、总结。

4、课外知识补充得不够充分。

上述只是本人在开展本次公开课的一些思考和体会。由于本人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所以难免有词不达意,甚至错漏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尽力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