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2025/08/2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篇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篇2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叶圣陶先生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并标出提示的要求。很快学生就找到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引领全文学习的思考题:

1、这篇课文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出示屏幕: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并不难,而要真正理解则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于是在感悟黄河是“摇篮”方面,我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曾经的美并把自己的感悟以朗读表现出来;在理解“祸河”方面,引导他们理解“悬河”“沉积”等词语和抓住一系列数字感受到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在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二———人为原因方面,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形成恶性循环链加以理解;在讲“治理方案”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以及与身边的珠江和火炉山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结合说明文的特点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我在某些环节还是放不开手,使学生无法尽情在课堂中展示自己。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篇3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本篇文章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大胆放手,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篇4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体裁的略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对于黄河还是比较陌生的,课文中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不容易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突出重难点,我精心设计了字词训练,选择了黄河昔日的图片及变化后的图片。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1.检查会认的生字时,可以直接去掉拼音读,然后注音。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检查词语理解时,可以挑一些有代表性的.词语,比如“流域、悬河”,没有必要出示所有的词语。

3.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逐段说,这样再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质疑课题,教师进行梳理,最后提出三个问题: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黄河?这样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可以略去,就可以省不少时间。

4.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变化时,让学生在指定的段落寻找句子,体会。学生不至于再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

5.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让学生分组学习,一个小组学习黄河发生的变化,一个小组学习黄河产生变化的原因,另一个小组学习科学家如何治理黄河,最后再汇报交流。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以后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篇5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略读),那天在舟山,特级老师赖正清说,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但是,黄河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来说,又是陌生的,他们根本没见过黄河的雄伟气魄,也没有看过泥沙翻卷的惊人气势。

怎样让孩子在熟悉课文背景的情况下自主地学习呢?虽然我知道学生家里一没有电脑,二没有课外书籍,他们不可能找到什么课外的资料,但为了让他们加深对黄河的了解,也只能试试了。于是我利用自己外出的这段时间,让孩子们去找有关黄河的信息。

没想到,学生能从作文书上找到一些我也要介绍的'资料。于是这样也丰富了背景材料,又合理地让学生的交流代替老师的介绍,因为他们的资料不多,所以没有耽误多少上课的时间。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本教学设计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具体感知,还是播放了一组黄河以前和后来变化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丰富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围绕问题,引导学习

是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提问,再针对问题展开学习。所以在出示题目后,让孩子们提出问题。

总结归纳这么几个:

1、黄河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前后有什么不同?

3、怎样才能制止其变化?(治理方案)

提出问题后,就让他们根据问题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问题自己选择学习。

三、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因为前面问题的提出,于是在教学时就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让他们选择问题的探究,他们有的选择黄河变化前后的模样,这样就理顺了黄河由“摇篮”变为“祸河”的两段语言,比较朗读,感悟变化之大。

有的选择黄河变化的原因,课文里面有俩,让学生在课文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读写结合,情感融入

知道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我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这样的危害的认识,就再次从课文中找出几组数据,读读、说说哪组让你惊心动魄?进一步的感受到了黄河变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

那么,面对这样、那样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加以治理吗?请你写下来。(小练笔)

学生在交流之后也是从植树、保护、宣传和管理上进行治理,但是没有写到兴修水利,老师补充帮助认识。

有了这样的交流,我再次让他们去读文本内容,孩子们发现:原来我们想的就是研究院的叔叔阿姨想的呀,孩子们兴奋了,朗读的劲头也足了。

我在最后就结合刚才的几种办法,让孩子们理解了“数管齐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