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2025/08/21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买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图,现在让我们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图。

2.观察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独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汇报。

得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1:100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

强调:必须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算出实际的面积。

5.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6.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标出来。

(1)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先求出平面距离,然后再在图中标出。

(3)进行计算。

7.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动二、试一试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1)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进行计算。

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32页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

2.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1)独立计算。

(2)汇报,全班交流。

(3)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实践活动

1.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台北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量出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表出你家乡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图上你的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大约是( )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 )到( )去旅游,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3.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

课后小结: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和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税率与折扣

教学目标:

1、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答税率、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采摘节的情景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彩虹谷看一看吧。

出示信息图,指名说出信息图中的数学信息。

理清信息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按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黄金周期间彩虹谷景区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

谈话: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你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出疑问,疑问大都会集中在有关纳率、税率、税额的相关知识上。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谈话: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呢,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再结合信息图中的信息,你认为要求应上缴门票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指名回答。回答时不光要让学生说出要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明确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营业额的`3%是多少。

学生明确问题后,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1153%=3.45(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45万元。

谈话:根据刚才同学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能总结出求营业税问题的基本方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统一方法:税额=营业额税率。

2、小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第1题是求税额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后,重点让学生说说有关税额的数量关系和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你知道它们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1:我们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和环形等平面图形。

生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

……

(2)你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你们知道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1:我们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生2:长方体的表面积……

2.揭题。

我们曾经学过的这些图形,一般称为基本图形或规则图形,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相关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提问:如何求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或面积?

(一般通过“割补”“平移”“旋转”等方法,将它们转化成求基本图形周长或面积的和、差等)

2.提问:如何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

(1)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汇报。(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3)教师小结。

在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时,可以把每个面的面积进行累加,也可以借助视图来求表面积。

在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体积时,有的要把几个物体的体积相加来求体积,有的要从一个物体的体积里减去另一个物体的体积,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无论是分割还是添补,都是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典型例题1。

(1)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能力。

因为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图形,所以可以采用阴影部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大三角形的面积-小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来求面积。

解答 20×16-12×20÷2-8×16÷2=136(cm2)

(2)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其中一部分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是一个梯形,但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都不知道,所以无法直接求出它的面积。

观察图形可以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加上三角形EFC的面积等于大三角形DEG的面积,而梯形ABEF的面积加上三角形EFC的面积等于大三角形ABC的面积,且两个大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梯形ABEF的面积相等,只要求出梯形ABEF的面积就可以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答 (8-3+8)×6÷2=39(cm2)

2.课件出示典型例题2。

将高都是1 m,底面半径分别是5 m、3 m和1 m的三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求立体组合图形表面积的能力。

如图,这个物体由三个圆柱组成,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向上的露在外面的三个面的面积之和(两个圆环和一个圆)正好等于大圆柱一个底面的面积(或者说相当于大圆柱上底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积=大圆柱的表面积+中圆柱的侧面积+小圆柱的侧面积

解答 2×3.14×52+2×3.14×5×1+2×3.14×3×1+2×3.14×1×1

=157+31.4+18.84+6.28

=213.52(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