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五花山教案

2025/08/2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五花山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五花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感受五花山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续写五花山的冬天。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感受五花山美丽,激发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续写五花山的冬天。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请你们欣赏美景。你们期待吗?(配乐图片展示)美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同样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进五花山。揭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

(二)引入五花山

学生自由读文,了解内容,理清脉落。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

你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同学们,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叫五花山?课文写了五花山哪几个季节?(师相机板书:春、夏、秋)

(三)走进“五颜六色”的五花山,畅谈美

1、了解春、夏两季五花山的颜色 。 出示描写五花山春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春天。(绿中透黄) 出示描写五花山夏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夏天。(绿意浓浓) 女生读春天、男生读夏天。

2、感受五花山秋季的五彩缤纷。 过渡:同学们,春天的五花山是绿中透黄,夏天的五花山是绿意浓浓,那么秋天的五花山还是绿色的吗? 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你看到了哪些不同的颜色?用“——”划出表示色彩的词。指名回答(金黄色 火红色 紫红紫红 翠绿)找出这些颜色所含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

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 只有松柏不怕 联想的写作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使文章更加优美。 那么多的颜色,你还会用哪个词来形容它的颜色呢?(五彩缤纷)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五花山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五彩缤纷,什么是多姿多彩,此时此刻你想发出这样的`感慨呢?(美不胜收)请全体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吧。在熟读的基础上,课件欣赏秋天的五花山。

(四)合理想象,写下美文

过渡:秋去冬来,转眼间,五花山的冬天来临了,(出示一张冬天的图片)请你展开想象说说五花山的冬天。 先指名学生说 ,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开头是:冬天,一场雪过后,五花山 (写一句、二句均可) 然后交流 ,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冬天,并板书(冰天雪地) 。 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首小诗,齐读板书。

(五)拓展延伸,热爱家乡

欣赏家乡美景(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来赞美家乡。

板书设计:

五花山

春来 绿中透黄

夏至 绿意浓浓

秋到 五彩缤纷

冬临 冰天雪地

课后反思:

我设计整节课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来完成。基本按自己的预想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但还有点遗憾是:没能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联想、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说话练习,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尽量地多一些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练习。

五花山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

有感情读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搜集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

让学生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a.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b.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c.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d.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b.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

(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理解。)

c.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练习朗读。解决问题麓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d.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五花山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疑点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文章为什么用“毛主席在花山”做题目?

(三)解决办法

1、通过仔细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及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体会毛主席的优秀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以“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入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良作风。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课上,自学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写作手法。课后,学生讲出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提高认识,深化中心。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五花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碾、簸、箕”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知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2、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⑴ 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自己挑出一些生字或词语,考查同桌同学是否能够读准或理解。

2、感知课文内容:

⑴ 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 过渡:

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新中国的建立转战南北,夜以继日,指挥了许多叱诧风云的战役,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音容笑貌,听到了他为群众着想的肺腑之言,读起来既让我们觉得那么亲切近人,又在心中涌起一份感动。

三、细读感受

1、默读思考:

让我们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把你有体会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在旁边简略地写一写。

2、小组交流:

把你批注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找找还有什么你们都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明确讲了三件事: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⑴ 请群众回来碾米:

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语言描写:(略)

神态描写:严肃。

动作:“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了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了。”、“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

(说明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件事。从中体现了他不搞特殊化,和人民大众处于平等位置的思想和礼貌诚恳地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态度。)

⑵ 给群众沏茶喝:

学法:先让学生自由谈。如果学生谈得不到位,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明确: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⑶ 帮母女俩推碾子:

学法: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的质疑:一位老人为什么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明确: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4、总结全文:

⑴ 毛主席是一个领导大事的领袖,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明确:毛主席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

⑵ 带着感受朗读全文。

四、体会写法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了本组课文后,谈谈你对毛主席的认识。

课件,设计,毛主席,教学反思,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