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七律长征》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七律长征》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xx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七律长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平乐·六盘山》。
4、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乐观
《七律长征》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xx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总结: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图片展示:运动健儿。解放军战士科学考察队员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七律长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
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这个词就是长征。(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逶迤、磅礴、岷山)
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
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
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板书:~~~~~)
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板书:∧∧)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读着这两行诗,你有什么感觉?(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一望无际、一望无垠、无边无际,目之所及都是皑皑白雪。)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4、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5、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歌,想想:现在读这首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齐读,要读出你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质疑问难,深化情感
读得真好!再看看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默读课文,关注诗句中的字。
2、暖、寒?仅仅从这两个字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联系《拓》中《巧渡金沙江》和《同》中的《飞夺泸定桥》想想。
3、小组合作,汇报结果。
巧渡金沙江,我们是智取,红军靠七条小船,经过七天七夜,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伤亡很小。夜晚,两岸燃起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江面,照红了红军战士的脸庞,照暖了领袖毛主席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路。
(板书:金沙江的水流)
强渡大渡河,我们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急关头背水一战,伤亡惨重。每每想起枪林弹雨中的十几根铁索,我们心生寒意;每每想起死难的烈士,我们万分悲痛。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板书:泸定桥的铁索)
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胜利完成了让世界人民震惊、令世界人民敬佩的长征!
(板书:白雪覆盖的夹金山)
4、齐读(板书:红军、细浪、泥丸、暖、寒、喜、只等闲)
五、感情背诵,升华情感
1、借助板书,配乐背诵
2、小练笔:吟诵着伟人毛泽东的这首《七律 长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交流、修改
板书设计:
20 七律 长征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图
红军 巧渡金沙江 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