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皮囊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皮囊读后感 篇1
在分析《皮囊》之前,我想对自己最近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吧。
坦白的来说,最近几个月,可以说是我这四年来度过的最糟糕又最勇敢的时光了吧,也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的吧。搁在以前,我从来不会坦白的告诉一个人,我喜欢TA,可能几乎是零,最近的自己,大概是在挑战自己的底线吧;不过,这段故事的结局是我放弃了这段感情,这段我自己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感情哈哈,挺可笑的吧。
图片:是我在南安的海港晨跑的时候拍的,想来那时候似乎也挺难过的哈哈。
不过都过去了。
我记得我妈说,算命先生说,我的婚姻会很晚很迟,以前的我不相信,直至今日,我信了,可能真的有命理这一说。后来,慢慢的我也渐渐的释怀了,此刻的我,也不会再去想究竟谁对谁错,因为感情这种事没有对错吧,可能说,我命里有此劫吧哈哈,神奇不?可能就是这么神奇,你不得不信。
《皮囊》中有一章讲的是“我的神明朋友”,该章节,提到是:作者父亲的逝去那段时光,母亲一直觉得父亲的突然离去是没有释然的,似乎是带着遗憾委屈的离去的;因此,作者母亲,一直会带着作者去寺庙求神明助其丈夫早日解脱,最后,直至母亲梦到了,父亲在梦中,恢复到了年轻时容光焕发的模样。此刻,醒来的母亲也释然了,她的丈夫终于可以洒脱的离去了。那一瞬间,作者母亲的“眼眶像泉眼一样流出汪汪的水”,就像倾盆大雨般无法控制。
人啊,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水吧,可是当泪水都流干了时候,可能那一瞬间,真的痛到了极致吧,之后也就不会觉得痛是一种痛了吧。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坎儿,跨过去了,一切都会释然了吧,也懂得了,所有的所有都将成为过去的。痛,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吧。
那时候的作者和我一样,都不明白,为什么人世间会有神明的存在,甚至可以存在于从古至今,不过,后来的我们都懂了。作者说,其实一开始,他的母亲也是不认同神明的存在的,可能说,人世间的种种遭遇,让大家都渐渐地不约而同的去相信世俗这种东西。其实,“世俗就是依靠流传在生活里的大量成规存活”,世俗的生活,并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人只觉得精致完美的生活才是幸福,而普通平淡的生活则是枯燥无味,却不知道,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质朴的幸福。爱情也一样,轰轰烈烈的感情是经不起时间的挑战的。所以,急躁的我,还是不配拥有爱情,那种细水流长的爱情,我还不值得拥有。
今天,一个大叔说,我的文艺外表下有一个妖怪的心,我不得不承认我是挺怪的,怪到,让人无法理解我的'所作所为,有时候,我自己也无法理解,可能说是太急于求成了,太着急了,总是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
现在细细想来,可能大叔说的是对的,我还是应该活出自己原本的模样,而不是自欺欺人的活着。
这几个月,其实,几乎每天都睡的胆战心惊,生怕失去点什么,后来才发现,要失去的总归是要失去的,直到昨晚,我才算是睡了一个踏实的觉吧,我想,我应该也真正的释然了。
大概,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爱情吧。
即便世间风华尽在手,也永不知足
笑笑笑吧笑吧,笑着活着总比哭着活着来的好看吧。
以前,我不会去承认,自己会是一个离不来朋友,离不来家人的人;一直觉得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吧。可能,现在年纪大了,不得不承认,人总归是群居性动物,若非要独处一身,必然有烦心事需要解决吧。
以前,也不明白,那些抑郁症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好好的活着难道不行么?最近几年的生活,让我可以很好去理解抑郁症了,其实,自从高中到现在,我都怀疑自己也有抑郁症的倾向,只是我并不想踏入精神科去接受医生的评判,我并不相信,医生的判断哈哈哈哈,感觉医生都是骗人,只会骗我打针做检查吃药的大骗子,我真的好讨厌骗子好厌恶,也不懂,为什么总会遇到骗子,可能我真的脑子有问题吧哈哈。
不过,我已经不想去管这些,只求美好的生活向我铺天盖地的砸来!
我记得,他说,他可以为了他的家人和朋友***,他不在乎命,我听到后,不知道是应该为他的奋不顾身而感动呢?还是为他的不珍惜自己的命而惋惜呢?我至今还是不太清楚该如何去判断。我想,我还是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毕竟,我的父母抚养我长大是多么不容易。我也明白了,大家都不容易,所以,我也再也不会去为难谁。“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个短句,一直在我的脑海久久无法散去,直至今日,我更加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哈哈,妙哉妙哉。
命运这种东西吧,再怎么挣扎也没用。
我想着,我的人生才刚刚起步,遇到点挫折,也没什么的吧哈哈,我总不能一直这么悲惨下去吧,又不是生活在悲惨世界,是吧哈哈哈。
还好,我还有几个朋友默默的陪伴在我的身边,在我几乎快要痛不欲生,快要崩溃的时候,陪伴着我,鼓励着我。还好还好,我咬咬牙,总算打掉了内心那只软弱无助悲观无情无义的大怪兽。
我想,我应该可以对这段时光的不快乐做一个解脱了,像作者的父亲一样,释然了。
我想我,不会选择死亡,死太痛了,我不怕痛。
说了这么多废话哈哈,只想说《皮囊》挺好看的,有空可以看看呢。
文章中引用部分,均摘自-蔡崇达先生的《皮囊》,感恩此书,感恩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比较艰难的时刻的朋友们。
皮囊读后感 篇2
皮囊,皮之为质,囊之为形,藏污纳垢,谓之臭皮囊也。语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以之喻世俗之身。以佛家观之,身体乃易朽之形式,而寓居其中的灵魂方为不朽之本质。
在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和名称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在生活和工作中,我或者你又何尝不是一副皮囊展示在众人前?在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每个人都隐藏着自己的或虚伪,或懦弱,或阴险等不宜示人的心,当然还有一些人,他们也会伪装自己真诚,善良,博爱的心,以某种凶狠的皮囊示人。本来的存在不好吗?为什么好的坏的都需要伪装,都需要皮囊的包裹呢?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是有一句话却值得我们深思:了却平生青云志,空留一副臭皮囊。
每一篇文字很有画面感,有点入戏了,甚至觉得其所描写的老父亲,两个阿小,文展,厚朴都和我有过对话一般。文章中很多画面与我本身的生活有着很多类似性,李大人的提问,不仅仅是在问作者,同样也让我内心发声,我想未必是我,还有你吧!是啊,要怎么生活,怎么去享受生活?你,满意且安于现状了吗?庆幸,我努力在做想要做且喜欢的事,足矣。
为什么会觉得皮囊这本书很好呢?因为我总觉得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是分开的。有些人灵魂与身体,不一致。而我就是其中之一。以前自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现在我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
为什么觉着《皮囊》这本书很好,也许是因为作者有着像史铁生一样心理经历,在心灵上有着难以愈合的伤,而他们又都在写着我内心的挣扎,我内心的厮杀。看到爷爷躺在病床上,嘴里插上氧气管,我才从心里意识到他们真的将会离开我。而以前,爷爷奶奶,你们知道吗?我永远都以为你们年轻,永远都觉着你们是年轻时候的样子,直到现在,我都是没有办法接受你们老的样子,我想你们永远都会在,我可以在外面闯,然后你们可以用我挣的钱,过着舒适的生活。难道我错了吗?我是不是应该在你们的身边,然后可以时刻照顾到你们。可是心里默默地痛,那种莫名的惶恐始终在。我的家,那个像家的孩子好像又在我的梦里,梦里又出现奇妙的大自然淹即将消亡,而只有我孤独地存活着,寻找着……
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像我这样,在现在这个年龄,开始思考死亡到底是什么,我们人的精神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害怕唠叨,拒绝唠叨,尽量不去说太多的话,让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我这是没心没肺吗?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到底该怎么办?世界都是黑暗的。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我将一个人了,我还敢谎称自己是一颗野草吗?我还可以在这个荒燎的大地上随处扎根吗?原来的无知是因为没有畏惧,我有自己的后路,我说了又怎样?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所谓。当预言变成现实,当自己将要成为那颗草的时候,我真的好孤独,我将独自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好恐怖,我没有家了。等到有一天,一个人不在,另外一个人就会变成儿女轮换着照顾,到那个时候,我的家因为你们的流浪而流失,我的家因为你们的分离而消逝。好害怕,接下来的很多日子里面,自己将要每天在泪水和心痛中度过,这该是多么的伤感。我想找个人,我想找个真正地我爱和爱我的那个人,我可以将我自己的全部交给他,他也会护我一生。
原来这才是人生中的黑暗,逝去你珍爱那个人。以前的自己又怎么会理解?常说自己的作品中一直有着某种孤寂,那种黑暗中一闪的光又什么时间出来呢?有些时候泪还是需要的,但是我真的不想想太多,我应该是一只快乐的喜鹊,我要每天为你们祈祷,每天都把自己的希望寄予你们,愿上天可以保证你们永远的永远的健康和幸福,年轻。
听说女生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到现在为止,我有一个梦想,而且根深蒂固。我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海边的岩石上,很久,很久很久,听海的声音,看海涛翻来又覆去,睡去又醒来地想一些不知道什么的问题,任凭外面的世界如何喧闹,我只是我,一个孤孤单单的我,享受我人生的我。
暑假前去无锡找同学玩儿,走的车上,我在看蔡崇达的《厚朴》,完了之后陷入深深地思考中,厚朴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我的梦想是什么呢?我想做什么呢?我要扎根在上海,我就要有能力和实力扎根,用自己的真材实料去完成这件事情。工作一年算是结束了,我原来的工作计划是工作一年之后,考取——汉语言文学,学一些写作和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认识更多的文学达人,写自己的文章,让大众深刻反省的文章。
皮囊读后感 篇3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80后作家蔡崇达的《皮囊》中阿太说的。阿太没有多少文化,但时不时会丢出一两句富含哲理的话语。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一个多月。那日吃完晚餐母亲在洗碗,我给自己泡了杯红茶随手抽到这本书,于是安安静静翻开来。从序言中了解此书以回忆性散文为主,回忆亲人,回忆家乡,回忆儿时的伙伴,回忆那些逝去的温暖与疼痛。
第一篇《阿太》,历经沧桑依然乐观豁达近百岁的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年老体衰的奶奶日日清晨会在我的楼下喊我的乳名,听见后我总是把头探出窗外应着,让她上来坐一会儿,偶尔会来家里,通常只是把我叫醒她就走了。我不知道她是回家还是继续在小区里溜达,反正这样的喊叫声成了她日日清晨的必修课。如果哪天没来,那一定是病了,我会抽时间去看看她,陪她坐会,听她说着那些莫名的家长里短。后来奶奶走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清晨的半梦半醒之间我总是听见有人在楼下叫我,于是很自然的“哎”一声推开窗户,先生说我是习惯成自然,因为内心还保留那一份眷念,时间久了就好了。
第二三四五篇回忆父亲母亲,回忆小时候的家庭的苦难,父亲的疾病母亲的坚强。那些文字,在我眼前仿佛一个个小人般在挥袖长舞,似乎把这几年父亲生病的岁月又重新翻过来走了一遍。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医院,陌生的疾病,以及父亲最初那茫然无助的'眼神又浮现在眼前。 从病房到医务部签字盖章的百米距离,不亚于长长的半生。每一次在手术室门前等待的时间,最怕半道中医生的那一句“你过来一下”,因为这句话通常意味着我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那几年每次去安医内心总是焦躁不安,为父亲模糊不清的未来,为日益跟着操心劳累的母亲,也为旧债未还又添新债煎熬着。此时的父亲常常像一个犯错的孩子似的低着头不言不语,母亲生性乐观总是劝慰我:“人就是这样,没办法,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尽力就好……”生活将我虐过一遍,而今《皮囊》再次虐我。书在眼前,泪一滴一滴的滴在那些叫人疼痛的小人上,隔着眼泪看来时的路,在模糊中终于明白人生聚散,缘起缘灭。“好端端的怎么哭了”母亲问。“啊,没事没事,可能累了眼睛不舒服。”我心虚且慌乱的回答。唉,蔡崇达的文字一箭穿心,疼啊,不看了不看了,遂合上书本择日再读。
前日值班遇一同事大姐,大姐早我很多年进医院,在我印象中她一直是安安静静与世无争的模样,而我属于叽叽哇哇十分闹腾的那类。她说她羡慕我的天南地北,喜欢我笔下那些真情流露的文字,还有那些饭菜的精致……我们从医院的早年聊到如今,聊起这些年医院的变化,身边不断离开和离去的同事们。她说以前她每天吃完晚饭总去去茶山公园散散步,现在很少去了。我懂她的五味杂陈,近山情怯。突然间我想起《皮囊》里的张美丽,我曾经的同事和书中的张美丽一样漂亮善良,但殊途同归,留给世人除了谈及她时的惋惜哀伤,一切未曾改变。太阳依然每天从东方升起,月亮依然会挂在夜晚的高空,人们依然按部就班的过自己的日子,地球缺了谁都照转。《人生海海》里麦家说:“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人生所有的模糊不清最终的摆渡人只能是自己,所以余生不长,好好活着,好好善待自己。”昨天看见同行写的文章题目叫《磨难是一种财富》,其实从内心来说我并不赞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才是人心所向,然世事无常苦有常,学会在磨难中认识自己,从他省退回到自省,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重要,它可以让你清晰的预见未来。
和大姐聊过以后,突然间很想继续读蔡崇达那些有温度又带着疼痛的文字。于是认真读完后面的每一章,直至全书。全书很少提及这个年轻作家成长中的励志,只是就家乡亲人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以客观冷静的方式娓娓道来,于日常中见最真的人性,于方寸间观内心的蜕变,于疼痛中坚守自己的初心。韩寒称此书适合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李敬泽评价《皮囊》是本认人认心的书,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蔡崇达自己说写这书的意义在于表达,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性,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
在《皮囊》的每个章节里似乎都有自己的曾经,这些疼痛的背后有着对人性的思考,透过这些文字观世观人观心观自己。余秋雨先生说过好的文章不一定要有多华丽的词藻堆积而成,但一定是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
在别人的生活中找到自己,也是成长的一种。遇见《皮囊》,“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皮囊读后感 篇4
初知《皮囊》这本书,源于刘娜朋友圈里分享的一则在厦大的新书推广会介绍,明知“他是韩寒的好基友,刘德华的明灯”这个主题是个噱头,但还是对闽南作者感到好奇——印象中的我们闽南人大都奔波在追名逐利、养儿育女中,世世辈辈都如那首“爱拼才会赢”所传唱的那样劳碌,可以说企业家比比皆是,但作家文学家确实屈指可数。后来在网络书店再浏览了一遍简介,“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我想这也正是我所日思夜念的种种,我一定能在他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共鸣与启发,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书中连后记一共收录了十五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写照和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断断续续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极其喜欢其中浓郁的闽南风土人情的写照。
第一篇《皮囊》中写的是他阿太的故事,我也有一位缠过小脚坚强地活到九十多的阿太,是奶奶的母亲。知道阿太去世,也是在很平常的一个初中早上,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你阿太过世了,但当时因为住校,因为忙着中考,因为阿太在较远的霞美山村交通不便等等原因,竟没有去送,至今想起仍然遗憾——“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回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这样的文字,竟让我心里对阿太的过世,以及后来外公的病逝,再后来父亲的意外,都都有些慰藉了,甚至更加坚信常常梦见他们,是因为他们来看我了。
第二篇《母亲的房子》刻画了一种非常具有闽南特色的使命——盖房子。“父亲花了好多钱,雇来石匠,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亲切得就像我们村里每一户人家的故事。家乡的人,一辈子辛苦劳碌,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就为了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儿媳妇,抱孙子。说都是为了下一辈,但矛盾地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的.,房子还没盖起来前,孩子甚至可以辍学,为什么?因为面子,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邻里街坊无时不刻都在谈论着谁家好命盖五层楼时,你无法守着一间旧屋独善其身自得其乐,何况你内心深处的灵魂也是从这片土地里长起来的,那种刻入骨髓的传统思想,即使你走遍世界,受过再高等的教育,也无法完全根除。而这里的女人恪守着传统的生活标准“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意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嫁妆必须多到保证自己的女儿在对方家里受到尊重);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此时就应该接过上一辈的责任,作为口口相传的各种习俗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知道上天和祖宗觉得她的任务完成了,便把她召唤走。”那些完成了这些使命的老人,听说,他们都走得极其安详。读这篇《母亲的房子》,其实最出色的地方,是作者敢于解读我们父辈人那种含蓄的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
第三篇《残疾》是作者对父亲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为了期盼死亡的到来,他讲话都特意讲述得好像是遗言的感觉。他会说:我不在了,你自己挑老婆要注意;会说:我一定要火化,记得你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他几次还认真地想了半天: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看这些描述时,我觉得黑狗达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在最后几年,用尽各种方式好好的跟他道别了;然而,我也是幸运的,我的父亲走得干净利落,一如他一生的行事风格,绝不拖泥带水,没有给这个家庭造成哪怕是一点点的负担。父亲没有留下半句遗言,以至于这近一年来,我时常会想,如果有机会说上几句话,父亲会说些什么……“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父亲奋斗了一生,建了三座房子,留下了一笔正数的存款,赢得了我们这个城镇盛赞的口碑,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他作为父亲的这一生是饱满而有生命力的,然而我作为儿子,却亏欠他太多。
第四篇《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也是作者对父亲住院期间的所见所闻,读这篇时,我联想到的是五年前外公住院期间,我陪护的短暂几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曾天真地觉得那是因为爱得不够深,可我失去的这三位长辈,离去的过程是迅捷的,未曾让我们这些亲人直面生活的残酷,我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就没有这方面的发言权。据说,是因为上辈子和这辈子修了福分,才能换得离去得快一些。
第五篇《我的神明朋友》简直就是今年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的缩影,而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这片闽南大地上的各个角落上演着——信仰,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接下来的《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都是作者儿时的回忆,这些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在我的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模板。包括他大学时的同学《厚朴》,都像极了身边的某个人。最后的几篇,是乡愁,关于城市、关于旅途、关于故乡,文人骚客必须有的一种情感。
其实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读《皮囊》,文笔固然还不如徐则臣这样的小说家那般成熟,但我欣赏也更期待这种根植于闽南沃土上的作家更多的作品,启发我更丰富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