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教学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教学设计(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父母之爱”,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交流互动,说说自己对材料中的父母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并说说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做。在本设计中,如何看待材料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重点,要在学生交流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避免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别人,尤其是不顾及父母的情绪的言行和观点。另外就是要注意掌控课堂气氛,既要活跃,又不能失控,让学生既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又能安心聆听别人的发言,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给予积极回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历,说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针对父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说说自己的看法,注意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语言不要过激,要做到有礼和有理。(重点)
3.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给予积极回应。(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朗读音频和视频资料,制作相关PPT。
学生准备:按要求搜集相关素材,准备发言提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赞美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的,让我们懂得了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天起,他们就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抚养和教育我们,用世上最无私的爱呵护着我们一步步成长。但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你们是怎么看待爸爸妈妈的做法的。对他们的爱你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
设计意图:由联系课文内容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由品读他人的父母转入评价自己的父母,从思想认识上进一步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二、安排活动,提出要求
1.公布活动方案:
师: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共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表一下对三个典型材料中父母的做法的看法;第二个阶段是说一说当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做法。
2.提出活动要求:
师:本次口语交际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大家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遵守(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可以用我们课前准备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2)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可以给予积极的回应,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但不能攻击别人的观点;
(3)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
设计意图:教师作为整堂课的“导演”,应当从总体上安排好活动方案,并提出活动要求。这样才能让下面的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三、确定话题,分组讨论
师:爸爸妈妈无疑是最爱我们的人,但由于他们自身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和人生态度等千差万别,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也就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下面老师就给大家展示三个典型材料:
材料一:李刚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他。批评完之后,爸爸对李刚说:“我们爱你,所以这么严格要求你。”
材料二:王小雅的妈妈每天帮她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她写作业。有一次,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
材料三:陈敏的爸爸晚上经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还带他出去看电影或爬山。
师:生活中,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生1:有哇!老师。我们家就是典型的“不谈学习连搂带抱,一说学习鸡飞狗跳”型的!尽管在生活上妈妈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只要我的成绩没达到她的预期,我家准得“乌云密布”好几天,有时甚至“狂风暴雨”。
生2:我有个堂妹,叔叔婶婶对她那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她已经被宠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和堂哥都叫她“瓷娃娃”。
生3:我爸爸和别人不大一样,他和我就像是朋友,我学习的时候他也看书,我休息的时候他也能带我玩起来,什么滑旱冰、打篮球样样精通。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去看球赛,他还买上两个“巴掌”,加油鼓劲儿的时候拍得特别响,非常有童心。
生4:我妈妈也是这个类型的,但她表达爱的方式很艺术——和我一起学钢琴,我上课外辅导班学画画,她也报了个财会班自学财务管理,说是要和我搞“比学赶帮超”活动。家务活还搞摊派,我们三口人必须各司其职。
师:你怎样看待以上事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呢?
生1:材料一中,李刚的爸爸虽然很爱李刚,但是对李刚缺少理解,当孩子考得不好时就简单粗暴地训斥,是不对的。刚刚第一位发言的同学的妈妈是不是也要引以为戒呢?
生2:王小雅的妈妈和第二位发言的同学的叔叔婶婶一样,很疼爱孩子,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但是这是一种溺爱,造成了孩子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
生3:材料三中陈敏的爸爸和后两位发言的同学的家长才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类型,他们的做法我们是最愿意接受的,他们乐观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健康、阳光地成长。
师:书中的三个材料,还有同学们举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几种典型的父母之爱:有严厉的父母,有娇惯孩子的父母,有宽容的父母。实际上,无论哪种类型的父母,从本质上都是爱我们的,不过由于他们的性格和想法不同,才会对我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当然,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一般都不喜欢第一种类型的父母,也不太赞同第二种类型的父母,比较喜欢第三种类型的父母。
师: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是怎么做的?
生1:当我考试成绩不好时,我会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请他们帮助我分析失利的原因,我更会向父母如实说明考试情况,并告诉他们我的态度和做法,并请他们一同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监督我的日常学习。
生2:当父母对我倍加爱护,以至于什么家务都不让我操心时,我会找他们谈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不要什么事都替我做,我不能总在他们的羽翼下躲藏,我要学会自己走路,我要学会自食其力。
生3:当父母要和我交朋友时,我会主动和他们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和他们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请教,并用实际行动去爱他们。
师:我们作为父母的孩子,首先,一定要学会尊重父母,这是我们作为子女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要理解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哪怕是有时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不太恰当;最后,我们要学会和父母时常沟通,这样既能让父母多了解我们,我们也能多了解父母,从而尽早发现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设计意图:之所以要分两个阶段开展活动,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阶段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父母的做法;第二阶段的活动是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实践,明白怎么对待父母。
四、回归文本,感受提高
师(多媒体播放朱自清的《背影》中的两个经典片段):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父亲的来信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生:文章尽管写得平静自然,但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跃然纸上,更根植在我们心里。
师:《背影》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又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生齐读《背影》一课原文,感受深深的父爱。)
设计意图:通过口语交际,学生对父母不同方式的爱的认识应该有了提高,这里趁热打铁让学生齐读原文,再次从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中感受那种浓浓的父子之情,让学生们从情感上再次得到洗礼。
教学反思
1.口语交际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会“听”,能认真听、耐心专注地倾听,这是口语交际的初步目标;二是学会“说”,从讲故事、讲见闻开始,逐步学会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三是学会“评”,有课堂交流就会有评论和议论,如何学会有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这也是口语交际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2.这节课从“听”的角度来说,教师主要通过设置活动要求来让学生达到认真倾听的目的;从“说”的角度来说,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愿意说,还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父母的用心,实现情感上的认同;从“评”的角度来说,如何论述有理有据,这不仅要求教师检测课前活动准备情况,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评论进行悉心的指导,防止出现过激的言论。
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教学设计 篇2
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主要围绕学生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展开,《我和父母》是本单元第一小节内容。父母作为学生最熟悉、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能否顺利地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学会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特别是要能正确看待生活中与父母起冲突的情况,克服“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对于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来说,出现亲子冲突是正常现象,但经常发生冲突必竟不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发展,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正常沟通。虽然化解亲子冲突需要父母、子女双方共同的努力,但本课主要从教育、引导学生入手,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目标要求
课标要求:
1。1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2。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普遍的困惑,为学生确立以下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重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并掌握一定的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堂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辩论、小调查、情景剧表演,反思与父母起冲突的原因,并思考化解冲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要爱自己的父母,尽自己的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沟通,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方法,更好的改善亲子关系。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与小学时相比,亲子关系表现为如下特点: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降低;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认可、信任,甚至赞赏;家长往往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因而不能公平、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色彩减少;内心矛盾冲突强烈,其理性相对较差,感情,行为冲动较多;亲子关系由简单到复杂。
情感方面,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已经长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却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很不成熟,还需要呵护。这时,经常会使孩子感到父母过分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过多干涉自己的的事,因而会产生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初步培养与父母之间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能够负责任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确立依据: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关爱都是天生的,但有些时候这种关爱得不到相互理解,反而成了亲子关系之间的阻碍。一旦孩子和家长产生矛盾,造成冲突,那么对孩子可能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对多数青少年而言,他们不能很好的与父母沟通,不善于以积极的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因此,确立重点为学会与父母沟通,掌握沟通的方法;难点为能够正确认识亲子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五、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演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分析法,讨论法,情景表演法等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先播放flash歌曲《让爱住我家》。(由此吸引学生注意,通过描述听完歌曲的感受,引起师生思想上的共鸣,由此进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6张图片将上节课的知识与本课时相连接:父母生我养我,我们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人,每个人都希望与家人永远相亲相爱,尤其是生养我们的父母。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本来是十分美好的事情,却往往不尽人意、事与愿违。有时候,哪怕是一件“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烦恼。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思想品德第三单元“我和父母”中的第二个内容:爱的冲突以及化解冲突小锦囊。
出示课题:爱的冲突以及化解冲突小锦囊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获知明理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完成书上探究园的图表题。书上八幅漫画中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则表现了“爱的冲突”?你们是否有过漫画中“爱的冲突”的类似经历?举例说明。
师:看来许多同学都有过与父母之间或多或少的冲突体验。是父母变了,还是自己成熟了,你也许会感到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比从前增添了许多。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我七岁的时候,我觉得父亲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当我十四岁的时候,我觉得父亲是最不讲理的人;当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父亲还是比我聪明。”
为什么会在十四岁的时候出现这种现象,父母对我们又是如何看的呢?
活动设计:辩论
规则:将全班同学以中间为界,分成左右两大组,左边代表正方,右边代表反方。每一方派3名同学作代表,由第一名同学阐述观点,其他两名同学与对方辩论。
辩题:父母管我们究竟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
正方观点:多管一些好反方观点:少管一些好
学生辩论。
师:父母对我们的管教,正是出自父母对我们的爱。
(通过辩论,请同学归纳出与父母起冲突的原因,并思考:与父母起冲突是正常现象吗?经常跟父母起冲突会有什么危害性?)
师:尽管父母的方法有时并不是很得当,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他们对子女深深的爱。
下面我们完成一个小小的测试,请大家拿出笔来做一做,把所知道的内容打“√”。
内容:你对父母了解多少
生日
最近的苦恼
对我们的期待等等
现场统计:进行全班统计。公布统计结果,请2名学生谈看法。(通过这个调查,培养学生换位思考问题。)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
你认为彼此之间缺少了解与冲突本身的关系大不大?你们认为增进了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演示要增进与父母的了解必需要先学会沟通:沟通从心开始)
(三)设置情景,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设置情景:考试考砸了,回家怎么向父母交待
师:请大家根据漫画中所提示的信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用你们的真情实感,把漫画联想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把故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告诉大家。
学生角色扮演。
(学生演绎的故事可谓异彩纷呈,但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避免了冲突;一种是矛盾激化,引发了亲子冲突。因此要根据学生表演的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的话,引导学生学会归因,学会借鉴别人的可取之处,并能对这种做法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话,可采取将错就错的办法,引导学生步步“错”下去。当引出一个破坏性的后果时,学生也就明白了问题所在。这种通过学生自己体悟出来的道理学生容易接受。)
师:在同学们的生活中,一定还有成功化解与父母冲突的例子
请2个同学分享成功化解与父母冲突的例子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化解冲突小锦囊”,由此归纳出沟通的四大法则。
演示:沟通的四大法则
(四)归纳小结,指导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找到了一些解决冲突的锦囊妙计,你用过这些方法了吗?如果没用过,不妨试一试。
师:好了,一堂课的时间不能解决所有的烦恼和所有的问题,但同学们的许多经验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说得好,我们更要做得好。(作业布置)大家下去以后,请完成书上51页到52页的内容,并请父母谈谈他们的看法。同时也请大家参照书上“阅读与感悟”中“成长的谈判”,试着与爸爸妈妈签订一分成长协议,与父母来一次真诚、愉快的沟通。
最后,在这几幅图片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七、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二、爱的冲突以及化解冲突小锦囊
(一)爱的冲突
1、与父母起冲突的原因
2、与父母产生冲突是正常的现象吗
3、经常跟父母起冲突有什么危害性
(二)化解冲突小锦囊
1、多与父母沟通,多了解父母,学会换位思考
2、沟通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活动的有效性,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此解决亲子之间冲突问题,化解了亲子之间的矛盾,教师起“导”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学”。活动设计注重心灵体验,强化正信息。
由于本课主要是以活动为主,因此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对本课的学习至关重要。例如安排的辩论,由于要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要注意辩论一边倒的情况;或者是安排的情景剧,有可能也会出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表演,这些都是需要老师的引导。
当然,一堂课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他们往往“明理”但却无法“践行”,也就是不能把对父母的爱持之以恒的落实到行动当中。因此,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需要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在课后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继续跟踪情况,同时也要请家长参与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当中来。
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教学设计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父母养育一个孩子越来越不容易。让幼儿能对父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父母。
活动目标
1、清楚自己父母对家庭的辛苦付出,对自己养育的艰辛。
2、感受父母无微不至的爱,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乐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能对父母有爱心。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活动准备
蛋宝宝成长图片,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照顾一周蛋宝宝容易吗?”
(1)请小朋友出示照顾一周的蛋宝宝。
(大部分小朋友的蛋宝宝破裂)
(2)说说这一周你们是怎样照顾蛋宝宝的。
(3)照顾一周蛋宝宝容易吗?
老师:对呀!照顾一周的蛋宝宝很不容易,你们很小心地呵护可它还是有可能会破,把蛋宝宝照顾很好的小朋友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你们知道吗?你们照顾的仅仅是一个蛋宝宝,你们小时候可比蛋宝宝更难照顾,我们现在了解一下小时候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好吗?
2.看录像: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
(1)说一说,看后有什么感想?
老师:是呀!妈妈照顾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仅仅是一天,妈妈是长年累月地照顾我们,我们才能茁壮成长,知道了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我们也要同样去爱妈妈。我们可以怎样爱妈妈呢?
(2)献爱心,照顾托班的弟弟、妹妹,给他们喂饭,帮他们入厕,带他们游戏。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我发现幼儿对父母有一些较为深刻的认识了,也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个别幼儿似乎只是对这个活动没有太多的感触。提问时也比较扭捏,不敢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专业上也有一定的思考和调整。
师幼互动较好。
活动效果不是太明显。
我重新上的话,会将母亲十月怀胎的影像资料和一场关于生活中父母养育自己的生活画面通过情景表演展示,效果一定更好。
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语
同学们,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语言简明(2)内容完整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请大家把你的内容概括写在小纸条上。(幻灯片投学生作品)
依照这两个要求请大家对刚才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学生点评)
总结:由此,我们明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要说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老师是这么概括的(投影:本文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送出去的故事)
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过渡语:同学们,刚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我们或许会发现,文中的父母在送还是不送孩子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哪些波澜呢?现在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体验一下父母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吧。
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决定表情原因
当天傍晚送走大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
第二天早上送走二儿子无精打采接班人次序
第二天傍晚送走三岁女儿不好意思和婆婆太像了
第三天上午全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
过渡语:同学们填表很认真,请一位同学把结果给大家说一下(幻)。老师也对文章作了认真地阅读,我是这么填写的。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过程中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的,他们一直处于犹豫矛盾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的考虑。那他们究竟考虑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到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请同学先指出地方,然后齐声朗读这些语段。
再次研读课文,根据文中几次换回孩子原因的有关语句,探究出“父母的.心”的具体内涵。(幻)
学生活动:1.先自己认真阅读,然后思考“父母的心”的内涵2.四人小组讨论各自的观点。
父母的这颗心到底包含哪些内涵呢?,
老师明确:爱心、孝心、责任心(幻灯)
第11小节,“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子,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这个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实质上却是孝顺父母的问题。而孝顺父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日本有这样的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第15小节,从理性角度上看,把孩子送出去也是对孩子的爱,希望他以后能生活地比父母好。而从感情的角度,父母觉得自己太残忍。“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父母的爱心使得他们做出了要回小女儿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