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寒食节教案

2025/08/2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寒食节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寒食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引出《寒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谁能够想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呢?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清明》清明节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二、学习古诗名句《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祭奠、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师: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皇家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动。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生:落花纷飞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柳絮、杨花飞满天的场景。

师:我们还学过描写杨花的诗吗?其他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生: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生: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师:刚才同学想出的《春赋》和《晚春》里面,描写杨花也用到了“飞”字。

这几首诗中的.杨花都是飞起来的,我们见到的杨花、柳絮什么情况下才会飞起来?

生:刮风的时候。

师:“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不说“落花”而说“飞花”,其实就是在写风。

(2)诗句中的“无处不飞花”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表达呢?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御斜柳”写出了柳树怎样的姿态?

生:柳树的枝丫随风飘动

生:风都把柳树的树枝吹斜了

师:谁能想出几句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的柳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扶堤杨柳醉春烟。

生: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3)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沐浴着这样的春风,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播放飞花视频配乐,指名读。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

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止火烛,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点燃烛火。

轻烟入: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状的不满。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四)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一遍。

三、拓展延伸

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韩竑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又通过讽刺的手法流露出对封建政治腐/败思想的不满。

师:除了我们刚学完的这首诗,还有那首诗作用了讽刺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生:《题临安邸》里面有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是我们五年级学会的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也是用讽刺的手法写出了国家正在面临灭亡而这些政客们还在不停的歌舞。

师: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除了韩竑描写了寒食节,唐代诗人孟云卿也曾经写过寒食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寒食》朗诵音频。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四、课后作业

背诵《寒食节》,每位同学收集一首写传统节日的诗积累在摘抄本。

寒食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寒食节的起源、历史背景和主要习俗。

2、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制作寒食节相关手工艺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准备:

1、寒食节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制作寒食节手工艺品所需的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寒食节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二、了解寒食节

1、讲解寒食节的起源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寒食节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

2、介绍寒食节的主要习俗,如禁火、冷食、扫墓、踏青等。

3、展示寒食节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寒食节的氛围。

三、制作寒食节手工艺品

1、示范制作寒食节手工艺品,如剪纸、折纸等。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分享交流

1、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并介绍制作过程和寓意。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寒食节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提升

1、总结寒食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六、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了解寒食节的更多习俗和文化内涵。

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参加寒食节相关活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制作、分享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寒食节的起源、历史背景和主要习俗。在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分享交流环节,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寒食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起源、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寒食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2、寒食节习俗的简介资料。

3、黑板、粉笔、PPT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引出新课:介绍一个古老的节日——寒食节。

二、新课讲解

1、寒食节的起源:讲述介子推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

2、寒食节的历史发展:介绍寒食节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与清明节逐渐融合。

3、寒食节的'习俗:介绍禁火、吃冷食、插柳等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并解释这些习俗背后的寓意。

三、观看视频

播放一段关于寒食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寒食节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四、分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你觉得寒食节在现代社会还有必要庆祝吗?为什么?

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五、总结提升

1、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寒食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鼓励学生将寒食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传承下去,与家人一起庆祝这个古老而又有意义的节日。

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寒食节的理解和兴趣程度、讨论活动的参与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寒食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寒食节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掌握寒食节的主要习俗和传统活动。

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

1、寒食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寒食节的故事或传说资料。

3、黑板、粉笔、PPT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它是什么时候的节日?有哪些习俗?

2、引导学生讨论,激发他们对寒食节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寒食节的起源和历史

讲述寒食节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起源。

2、介绍寒食节在古代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意义。

讲解寒食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讲述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以及插柳、踏青等传统活动。

3、探讨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寒食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尊重祖先、热爱自然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课堂互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寒食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知识竞答:设计一些关于寒食节的问答题,进行知识竞答,检验学生对寒食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总结提升

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寒食节的重要性和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搜集更多关于寒食节的资料,准备下一次课堂的分享。

教学反思:

在教授寒食节这一课时,我注重了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的参与互动。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寒食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知识竞答等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