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1
记得在小的时候,姐姐将王勃的《腾王阁序》讲得有滋有味,至今还记忆尤深,那时候似懂非懂。重读王勃的《腾王阁序》,基于其颇高的艺术成就,我感触很深。
关于腾王阁,历代题咏很多,如唐代诗人钱起《腾王阁诗》云:“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腾王阁,分明见落霞。”宋代刘敏求的诗云:“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辛弃疾:《贺新郎;赋腾王阁》词云:“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唯有王勃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绝唱。
这篇序言,之所以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在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它有诗意之每里。本文题名“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它进程了汉、魏以来骈文的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王勃是初唐时期具有革新意识的诗人,他的为文,也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散发出一种清新友人的气息,主要表现为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他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腾王阁有关的事物的,而且是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书法真实感受的。
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骛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然而,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诗人的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免不了有“兴尽悲来”之叹,免不了要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孤独感。正因为有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后,它仍然能拨响与他有某种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 其次是形式之美。《文体明辩序说》中讲到:序,亦做叙,言其中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望比此文,发挥了“次第有序”的特点。
全文层次清晰,守卫联贯,针线细密,次第井然,对偶工整。有些对偶从不同的侧面向心地集中于一个重点,因而有带有排比与连珠的修辞色彩。这说明,王勃写此序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效的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再次是绘画之美。如果从绘画的角度来透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本篇并不是一般性的山水游记,而是把建筑、山水、人物融会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画,是一副以腾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作者非常注意画面的构图与布局的整体性,因为它是用文字写成的,所以很自然地把万里之外的自然景观恰当的纳入自己构思的画面中来了。
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江”、“五湖”、“蛮荆”、“长安”、“吴会”,均可“抚四海于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空间的局限,他通过想象的视角遥摄各种景物,统奴全局,服务于腾王阁的描写。在构图与空间时间的关系上,作者注意到空间的深度与历史的广度,使这篇序文具有纵深的立体感。
最后是音乐之美。在见就对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追求文字声调的平仄相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联中的两句,也如同诗歌中的句子一样得讲求平仄相对,使全文抑扬顿挫,回环反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王勃的《腾王阁序》,最主要的是有作者的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同时,它还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割据和陈陈相因的文风,给骈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历史是公正和公平的,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和选择。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2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 你沉睡在海底是否感受到了一千三百多个春秋?子安。
—— 题记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那南海之水啊,从此别再咆哮了吧,别再打扰寂寞的子安,和他高傲的灵魂,我愿用所有的笑容,换他一世的安宁。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3
《滕王阁序》是一篇韵律十分足的文章,这篇文章向来以文采出众所著称,从而使得他流传至今,还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这篇文章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
此篇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
关于此篇文章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4
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文章或作品产生兴趣。王勃,年少有为,初唐四杰之一,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这个词了,在作《滕王阁序》的两月后,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声,响彻苍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笔。在胜景面前,他们的心灵是无法平静的,富丽的词藻跃然纸上,广阔的胸襟得到了难得的满足与震撼。内心的怒吼终于可以渲泄出来,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征服了当时的文才俊杰,也征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
远离了古代,飞机、火车、汽车取代了那沉旧的马车,便不会有“俨骖騑于上路,伤风景于崇阿”的体验与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层窗,即使看得见,也听不到;身处其中,却怎么也摸不到。飞快的行驶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没有了仔细的观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会道出“闾阁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你津,青雀黄龙之轴”。更不会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唱。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笔峰,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的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离这不平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凌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而大胸怀。
文章的每句话都似乎是仔细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博古今通今,无泄可击。
又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会有这样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气傲,他的傲视群芳,他的才华横越溢,他的思想与见解,潇洒与胸襟,终会为人
所不容。“时运不济,命途多歼”这样总结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此的事例数不胜数。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会意志越发坚定,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酌贪泉而觉,处涸辙以犹欢。”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关上了门,但他会给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声会与李杜齐名。
在众名士之前,他也会自谦几句。表面的高兴隐藏着内心真正的伤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当一切已为往事的时候,我将在何方?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