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台北人》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台北人》读后感 篇1
十四篇短篇各有特色,最后的书评也是亮点。书评说得够好了,我就不多说了,只聊聊个人感受吧。
这应该是我读过的第二本白先勇的书,作者本人的经历已经足够传奇了,高级将领家的孩子变成了文学家,有那么点贾宝玉的味道。不负责任地瞎猜一把,这莫非是他对红楼梦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没读过他对红楼梦的注解,但是短篇里有很多红楼的影子是真的,一读就知道这是个红楼粉,有很多致敬之处也是真的。
也许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这本书里总有着看破一切的悲悯味道在内,正如红楼最后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书里的名利皆是虚妄,众人也不过是被命运安排的戏子,你方唱罢我登场。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书中诸位台北人,和大陆有关的回忆却正如美好的青春,令人怀念却无法留住。也算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题材了。
人的一生,应该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人定胜天往往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情况,是被命运或大势按在地上摩擦。既然未来注定是不可知的,能做的也就是活在当下了吧。过去再美好也只能是回忆,不用彻底割裂,却也不用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带着这些回忆,依然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勇士。
这些短篇,最惊艳之处,个人觉得便是寥寥数语中可以窥见过往种种的一个小片段,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
心性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文字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同是红楼粉,白先勇和张爱玲写的书,就是截然不同的味道,怪有意思的。
好想读英文版啊,羡慕在文学领域工作的诸位,能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文学,实在是幸事一桩。
《台北人》读后感 篇2
看完白先勇的《台北人》就想起章诒和,有点找对位的意思。这本虽叫台北人其实整本都是讲外省人,即国民党去台湾那些军人,眷属和相关人员等等,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心心念念“回”大陆,和台湾当地人没什么关系,感觉书名叫外省人似乎更贴切。
章诒和这本里人物都和反右有关,文革坐牢的,斗死的,从人间消失的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官一代。
两本内容都很惨淡,《台北人》虽然中间也有对大段下层人的描写,甚至有几篇就是写女仆男仆等,但依然浓浓的上层阶级味道,这是天生就带有的军,官二代的因子,从小接触的'就是锦衣玉食花红柳绿,而章议和《往事并不如烟》里她父辈那批人洋气万分,民盟原佬那些人哪个不是私货满满人又风流倜傥,光一个张伯驹的藏品就能让鉴宝节目羞愧的死去360次还不止。
章从小生活就是亲王府的派头,和袁世凯家族,康有为家族都来往频频。书里就算写落难,都一股子酸的不能再酸的:某~~你们欠我们的,你们这群SB(她确实能这样骂如果看过书能想象)。
白先勇的文字儒雅细腻,就连悲情都很隐忍,淡淡的,写女人又写的极好(尹雪艳,金大班,朱青)。就好似男同中的O,有时比女性更会发嗲浪语眉眼勾人。白先生也确实是男同中的O,我以为这是好事,他细腻的落在实处。
而章议和刚好相反,文字呼呼冒着热气,像男人,似乎那常年监狱生活潜移默化融进笔墨,而不止是铭刻入血肉,她要“赔偿”,哪怕她嘴上说不需要赔偿时。可她有什么错!她耍大小姐脾气怎么就不可以,她有这个资本和底气。
两位高官后代,一个台湾一个大陆,一个去美,一个关监狱。一个“娘”,一个“男人婆”。一个“有家不能回”,一个“家已非昔日”。这种错位般的对应,只叹多少亭台泯于历史烟花里。
最后从文学上,从艺术上,白先勇的《台北人》写的非常好,章议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算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成分更多,应该不在文学和艺术考量内。
《台北人》读后感 篇3
在大家都交了作业的当天,我这胆怯症加拖延症患者意识到必须交作业了。早就读完了《台北人》,无奈语言匮乏,不知如何下笔。
对于白先勇先生,我之前了解甚少,除了知道他对《红楼梦》颇有研究以及是名将白崇禧之子之外,其他一无所知。拜读完《台北人》,首先能感受到白先勇先生是一位极其重情重义之人,有着强烈的情感的写作者,才会有如此深情厚谊的故事。“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白先勇在扉页如是说。故事里的人物在时代裹挟中前行,都经历了时代变迁,大起大落,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段物是人非的曲折。也许是阴阳两隔,也许是两岸相隔,也许是得失落差……个性鲜明的人物在一个个故事里的境遇与情感的变化着……从故事里,看到了那段历史背景下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人物的悲喜。
白先勇的每个故事里都有主人公今非昔比的惆怅,并且善于抓住女性的心理活动,有着《红楼梦》里的语言风格,细腻婉转,比如《游园惊梦》里的钱夫人,钱夫人坐计程车到窦公馆,闻到桂花的香气,看到窦公馆里的奢华,见到昔日姐妹的穿戴,包括多次描写蒋碧月那一双戴满了扭花金镯子叮当作响,无时无刻不撞击着钱夫人的尊严。一边赴宴,一边回忆曾经的自己,现实与往昔交错,仿佛真的是《游园惊梦》,亦真亦幻,沉浸其中,不愿醒来。从前出手阔绰的钱夫人为窦夫人办过生日宴,到穿着旧料子做的过时长旗袍赴宴;从前嫁给了将军做夫人的.风光,到如今只能蜗居台湾南部的凄凉;从前大家赞赏的女梅兰芳到如今嗓子不能唱了,钱夫人的这一场游园惊梦,彻底的黯然神伤。《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金大班在夜巴黎的最后一夜,回顾了自己前半生的得意与失意,自己的命运与生命中几个男人息息相关,对于用尽情义的月如却不能托付,到年过半百只能选择一个老头,心有不甘也只能如此,接受现实。
白先勇先生塑造的角色,各型各色,她们的命运永远与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紧密相连,尤其是女性的命运,跌宕起伏,为了生存,坚忍坚韧。《永远的尹雪艳》里,尹雪艳不动声色便俘获了男人的心,活得如鱼得水,被女人们称作妖孽,但男人们前赴后继的勇往直前,这是其他女人嫉妒不来的本事。尹雪艳永远不老又永远迷人,还是资深的心理学家以及高级棋牌室的CEO,这是白先勇笔下女神般的存在。《一把青》里朱青由从前的怯态痴心到后来的爱吃“童子鸡”,由听到丈夫死讯便要随他而去到料理完后事就可以谈笑打牌哼唱。战争与时代造就了朱青可以强大到不动声色的痛彻心扉。白先勇先生的字里行间里充满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用情至深,读来颇受感动。
《台北人》故事里,永远都有麻将牌,这是那个时代各个阶层必不可少的社交娱乐必需品。它是《永远的尹雪艳》里尹雪艳的财富来源,还是《冬夜》里余太太不回家的理由,也是《一把青》里治愈空虚的良药……无论是南京还是台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棋牌不能停。那个时代的麻将桌是不是与现代年轻人组队玩电子游戏一般呢?
《台北人》读后感 篇4
这几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读2篇《台北人》,书中一共涵14个短篇,作者白先勇。书里讲的全部都是身在台北的大陆人,估计也是经常在综艺节目里听到明星口中的那个“眷村”里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欢看湾湾作家写的东西,文笔总是觉得更加细腻、柔软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读完总是有一股意犹未尽的感觉,并伴随着淡淡的忧伤和优雅。 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闹市中一个纯净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正的精神贵族。
我发现在睡前读《台北人》实在是很不明智的,14个短篇里的14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身处大时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态。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远的尹雪艳》,清高冷漠,貌似永远不老,脑海中立刻浮现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红唇摇曳在上海百乐门微微一笑的尹雪艳;桂林迁去台北的卢先生,明明心有所属,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陆的梦中情人,却落得晚节不保、一生凄凉;《游园惊梦》中钱夫人身处闹热的筵席,却心在前尘往事的回忆当中,时代的冲击令人不禁唏嘘过去的旧时光,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是世间最无可奈何的悲凉。
某人跟我说白先勇是男同性恋(这本书也是他介绍我看的),我说怪不得呢,哪有一个直男的能如此细腻地描绘一座城市的满腹心事,哪有一个直男的能将各种女性描写得更胜几分、粗细有致呢。总觉得他是喜欢清瘦、孱弱的女子的,对那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加以了很多怜惜,但是却无一例外,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
我是个怀旧的人,从这本书里看到了白先勇对旧时光的念念不忘,左手现实,右手回忆,就这样在觥筹交错的光线表面下,沉湎于过去而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