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

2025/09/01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 篇1

童年有欢乐,有忧伤,有苦也有乐,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鲁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他的童年和青年中坎坷,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记忆犹新的回忆。

我们的童年是酸酸甜甜的,但都是美好的回忆。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 篇2

《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回忆自己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人和事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这本书由十篇散文组成,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它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都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病》这篇文章。

作者回忆了父亲生病后,他请了位名医为父亲治病,这位名医故作高深,给出的药引十分独特,结果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了,这位名医又推荐了另一名医生,他的药方更为奇特,很难寻找,而且他还勒索了不少钱财,结果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最终去世了。

文中还写那位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一天晚上,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找他,他却非一百元不去。这里描绘出了一个见钱眼开的“名医”形象。

我们现在的医生,只要出现急诊,他们都是赶紧去抢救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他们把治病救人永远放在第一位。

而文中的“名医”呢?按了病人的手,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银洋壹佰元正。病人都已经死了,他还那么从容,让人家给他钱。这里将当时社会医生的丑态清晰地表现了出来,这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交易,hai反映出“名医”对这种事的习以为常,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畸形现象。

这位名医故弄玄虚,给鲁迅的父亲开了些奇特却没用的药方,得知父亲的病更加利害了,就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这里刻画出了一个假装清高,急于甩掉烫手山芋的庸医形象,面对鲁迅父亲病得那么严重的情况,竟说出:“病是不要紧的”这句话,流露出庸医对病人的漠视,对生命的漠视。而陈莲河先生也并不是什么好医生,他身为医生,却以迷信的观点来给父亲治病。

鲁迅的父亲已经快断气了,住在一门的衍太太赶过来了,她叫鲁迅给父亲换衣服,将纸锭和《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衍太太一直怂恿鲁迅大喊父亲,这让已经平静下去的父亲又紧张、痛苦了起来,使得父亲死前不得安宁。衍太太的封建落后思想,导致了父亲痛苦地死去。

鲁迅通过请医无用父亲病逝的旧事,反映了他当时的无奈和无助,表现了对父亲的拳拳之爱,对“病态社会”中人心冷漠以及黑暗落后的批判,由此也更激发了作者要摆脱愚昧,求学上进的坚定信心。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 篇3

在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九二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原名《旧事重提》。

“朝花”是清晨带露相继芬芳的花,喻指鲁迅青年的往事。“夕拾”是指中年以后才把回忆的往事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拾”的心情,我看着陷入了沉思,我喜欢在有空时回忆往事,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想着想着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离我很远的童年,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永难忘怀的事情,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这一切构成了我对童年的整个回忆,读着书回忆着往事时,我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将现在的一切烦恼抛之脑后,沉浸在鲁迅对童年的回想,沉浸在我对童年的回想。

鲁迅在这本书里写了封建孝道的虚伪——郭巨埋儿奉母;写了在日本吃喝玩乐不思富强的中国人——藤野先生,他将往事与现实结合起来,写出了这令人叫绝的书。

《朝花夕拾》使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内心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鲁迅先生,中国崛起了。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 篇4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在自己的心里大多数会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先生的这些文章,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又表现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我还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所谓的一些"名人名教授"的不满,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他憎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不知道戕害了多少儿童,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鲁迅在儿时,很想成为孝子,可是在看了《二十四孝图》后,"才发现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这多么让儿童们扫兴啊!其中的"郭巨埋儿"被儿童们见了后,又有几个不会感到害怕呢?封建社会宣传"孝"道,又会起到多少正面作用呢?孩子们当然也害怕自己的父母,更担心家景的好坏,甚至"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卧冰求鲤"的故事,又会有几个儿童愿意奉行"孝"道呢?其中的"老莱娱亲"最使人反感,"行年七十,言不诈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我觉得老莱子固然有一颗孝心,只是用"诈"的方法逗父母开心。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愿意听的是故事,而不是于"诈"相关的事情。

他憎恨封建社会。封建迷信不知坑害了多少无辜百姓。在《父亲的病》中,"名医"们用尽各种"灵丹妙药",可是父亲的病依然紧紧缠身,一百块钱的药似乎无济于事。其中一位"名医"父亲病入膏肓时,才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好几年好几次的一百块钱出诊费就换来父亲更差的身体和一句无能为力……此外,"名医"们的"灵丹妙药"都是神秘的,与众不同的,价钱自然都是昂贵的,然而药效却极为平常。

他想改变社会现状,在"白话文运动"中,提倡使用白话文,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使中国文学迈上新的阶梯,让中国社会进入新的时代在这过程中,鲁迅先生遭到当时所谓的"名人名教授"陈西滢等人的批评和嘲讽。"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如同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会死在他的肚子里。"鲁迅先生写下了愤怒的话。

《朝花夕拾》像一颗明星镶嵌在中国文化的无垠的天空中,让我们了解过去的岁月,展望美好的未来,收获阅读兴趣和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