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作为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作为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作为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作为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大家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大家在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精选《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湘行散记》读后感。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大家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作为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2
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亲病重而返乡湘西,《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正是取材于此段旅程。沈先生在本书中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而又富含神秘的湘西画卷,其间的风情令人动容。而比那景致更值得细细品味的是他对故乡的情怀,这份情透过了纸上的文字跨越数十载,切实地渗入了我们心底。对于作者而言,“故乡”两字绝不只有单一的调调,而是富含各种意味。或许坐在书前的你想起这个词时,也会有五味杂陈萦绕过心头。
双目静观故乡变
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记》中,重返旧地的沈先生面对的是那个混杂着各种熟悉和陌生画面的湘西。十年前但凡有撒野的机会绝不放过的友人,如今已规规矩矩地成了一个大旅馆的老板;却还同自身如往日那般“牯子(公牛)老弟”、“牯子大哥”地相互打诨称呼,依旧大谈字画,大说野话。时过境迁,这片乡土繁华稍逝,如今再也没有什么热闹的节日能让水手们像旧时那般兴奋地划上一天龙船,直至看船者散尽、月光镀银河面为止;但江水间的各色船夫们依然以老带新,起早摸黑地辛勤劳作,如同旧日那样下水上滩二话不说。
该如何面对心间最熟悉的陌生土地呢?各人不尽相同,而沈先生选择了静静地沉浸于其间,收起了自身的一切评论,怀着敬畏之情注视着眼前行进的身影,聆听那一个个鲜活的传说。在他看来,自身作为一名离乡多年的读书人,所有的评价都是那么的渺小。这片土地上的种种,正是生命在各色外界条件包围下凸现出的必然,这些人活着的庄严是一名读书人毫不明白的。这是一份对家乡最高的敬意,非大肆宣扬赞其美,非大放厥词责其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它、靠近它,满怀着第一次遇见时的那份初心来汲取其间的真意。
如数家珍自豪情
对自身故乡的了如指掌一定会令人自豪满满。行文至《湘西》篇章,沈先生也按耐不住,自信地以一个土生土长本地人身份来展示出家乡的全貌,来对那些自视过高的外人的片面之词表示鄙夷。他坚信,身于此、长于厮的人要比那些满腹经纶的远观者更明白此处生命的鲜活。单就江面上过往的'船只来说,沈先生就能排出“大鳅鱼头”、“乌江子”、“洪江油船”、“白河船”、“广舶子”、“洞河船”、“麻阳船”、“桃源划子”、“铜仁船”等等特色名称,对各色船只的形象描绘也让我们相信他一定能够将它们切实地画将下来。可以想象,在孩提时代,这些在江面上滑过的五光十色的船只给这些水岸边的孩子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一路上看着他们成长,直至将它们送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被湘西抚养长大的沈先生骄傲地描绘了自身深谙的此间风情,不只是山水河川,普通至船夫矿工,稀奇如蛊婆男巫,一应俱全。当有人以“学者”自居,仅凭他人的片言只语就管中窥豹,产生对于湘西的错误见解时,作为一名故乡赤子,沈先生惟有自豪地在笔尖倾泻出对那每一寸土地的深切感知,来全力捍卫自身家乡的尊严。时光流转不息,那份因为对故里了然于怀而生成的自豪之情,想必不仅留存于沈先生一人的心中吧。
爱人自成新归巢
生活的快车终究还是会继续向前奔行不止,那故乡也会渐渐化为旅途中曾经的一所驿站。及至《湘行书简》的部分,沈从文笔下漾出的又是另一种思乡之情。细细究来,沈先生的这些在旅途中同夫人张兆和的来往书信才是前两篇章书文的素材来源,它们是他旅途中的心情最原始的重要写照。
在沈从文二十日左右的离家行程中,光收录于书中的信件就达三十多封。《今天只写两张》、《第三张......》......《第八张......》,这是作者在行程某日中写下的几篇文章的标题,一眼就能明了他的心已经飞向何处了。旅途中,沈先生常常一封信刚写完封口,还未等及上岸歇息时找寻寄发之处,马上又忍不住开始了第二封,最多一次居然积累了六封信件一同寄出,真不知夫人将作何感想。
就这样,当读者还沉浸在前两篇章那纯朴旷达的原野之风时,沈先生的笔触一下子又柔和了起来。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记》中,他曾挥笔揶揄过一名因为同相好之人缠绵悱恻而误了开船时刻的船夫,而在此处同妻子的交流中,却又成了“这份生活真使我感动得很”。彼处的爽朗同此间的婉约并存,原来他早已心念新的归巢、新的故乡。在沈先生心中,固然湘西人民那种原始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比起大都市中已然腐化的人心更令自身向往,但个人好恶还是敌不过连理之情。真的是哪里有己所爱之人,该处就是自身下一步的归宿。旧日的故所已然远去,但不用担心它“雁过无痕,落叶无声”,这期间的故事已然深烙在心间,铸成了现在的自身,在同爱人交流的只字片语之间,它都会不经意地蹦将出来。那触动心间最软弱之处的琐事也必定会加深这份新的羁绊。所以,不用沉湎于昨日,珍视当下,善待眼前至亲之人,今日生活的点滴也必将成为明日的故乡之情。或许沈先生也想把此间情谊传达给我们吧。
全书的三个篇章各表一枝,多层次立体地呈现出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诸多感触,看似主题不一、风格各异,但也许这才是血肉生息的人心的真实写照,合上书本细细品完让人颇多感触。倘使各位尚有兴致,还可换种方式,将各章中描述同日行程的部分单独提将出来并行阅读一番,更直面地体会那种五味交错的感觉。我想,这肯定又会另有一番滋味。
这才是家乡对人们真正的意味,从旧时、现在,直至将来都是如此。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3
读完之后,是应该写点东西的。
想读先生作品《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先生作品《湘行散记》里写道:“xx……,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先生作品《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读先生作品《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到,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然后不为亲人知晓;有那么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识。初读时,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远不止这些,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先生作品《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xx……,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xx,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xx,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xx,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那些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4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身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身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身,便成为受难者。……”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解到,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多转徙漂泊;有那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然后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识。初读时,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远不止这些,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身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身那份命运,为自身,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身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身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身,便成为受难者。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世界,爱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那些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很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身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身,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身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身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5
1934年初,身在北平的沈从文,突然从老家接到母亲生病的消息,立即冒着严寒踏上了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旅程。1月12日,他乘车到达湖南桃源,在那里租了一条船,然后迎着风雪,溯沅水而上。经过十天的航行,他于1月22日回到了家乡——湘西凤凰。之后,他根据自己在船上度过的十天时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写了十二篇随笔,汇集成一本书,名为《湘行散记》。从此,贯穿湖南西部的河流和两岸的风景、民俗、情怀,以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沅水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县吴韵鸡冠岭,全长1033公里。它从西南到东北,在湖南省西部的雾灵山和雪峰山之间,在常德市的德山与洞庭湖相连。沈从文乘船经过桃源与麻阳之间,属于沅水中下游。河两岸的风景很美。但是由于山峦重叠,交通极其不便,所以自古以来就在闺房里长大的人都无法理解,充满了神秘感。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在他长大的沅水河畔。从16岁起,他就和当地土著部队一起迁移到湘、川、黔边境和沅水流域。这里的山河早已印在他的脑海里。所以,他一提起笔,那美丽壮观的景象就跃然眼前:山峰被河流环绕,虽然是冬天,却依然翠绿;河水随着地形的变化而下落,形成一条又一条,易下难上。水花四溅,声声轰鸣,蔚为壮观;经过陡峭的沙滩后,水变得平缓,往往有安静的深潭;有些地方,“整条河都是大石头,但是水很平,深不可测。《石头记》里全是细草,绿如玉,覆雪”,船“绕着石头记在河里走”,真让人觉得奇妙;偶尔岸边出现由吊脚楼和石板街组成的乡镇,高高耸立在河两岸,让他在湘西长大,惊叹不已,叹为奇迹。沈从文文笔比丹青好,画的沅水两岸都很美。他的文笔朴实无华,没有刻意夸张。人们经常用几句话来听。比风景更动人的是对家乡山川的热爱,藏在心底,掺杂着热血。
但如果说沈从文只描绘了沅水两岸的自然风光,那么他和那些纵情山林的文人没有太大区别。沈从文写风景不是为了描写风景。他的风景常常作为“人事”的背景出现在沅水河畔。他的笔墨更多的落在了以河为生,生活在河两岸的人们身上。在沈从文的笔下,那些喝着酒航行如飞的淳朴船夫,那些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爱的女人,那些看着赛龙舟欢呼雀跃的孩子,那些在煤矿里挖煤的“黑脸黑手”男人,那些勇敢可亲的士兵,甚至还有那些粗鲁豪爽的土匪,构成了沅水两岸独特的乡村文化场景,他们的喜怒哀乐、疾病、死亡的故事是那么的平常,却又是那么的惊心动魄。沈从文对这几代人生活在高山峡谷中的人们有着深切的同情。他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感到不安,担心“当地经济”每况愈下。然而,读《湘行散记》,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对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深情:“他们是那么庄严,对生活忠贞不渝,却自然而然地承担起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和孩子而活”,他们被自己“无论如何生活,为了生活,他们从来没有逃避过自己应该付出的一切努力”所感动,被自己“在自己的习惯生活和命运中,也是如此”所感动从他们身上,沈从文意识到“平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对于生活,对于爱恨情仇,似乎与他人完全不同”。他有什么感受?沈从文没有具体说明。但从他平淡而激昂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他的声音:历史是一条河流,是一代代人像居住在沅水两岸的'“低贱”山民一样形成的;也许他们一生默默无闻,没有机会奢华辉煌,但他们简单的生存生活也是庄严美好的。
壮丽的景色和朴素的人事交织反映,贯穿了《湘行散记》的全书。从那些话里,我清晰地感觉到,虽然他已经离开了遥远的家乡,虽然他不再是一个生活在河边的顽童,不再是一个四处流动的土著部队的士兵,他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但他似乎仍然经常生活在过去的沅水流域的梦里。他用文字把湘西的沅水流域建成了想象中的王国。《湘行散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简短而生动的沅水流域史。因为他的文字,湘西沅水流域某个时代的面貌、声音、恐惧、希望,被永远保存下来,回荡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中。而水原,一条穿越湘西群山的普通河流,与沈从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在谈论沈从文的时候,自然会谈到他关于湘西的文字,以及恢弘的沅水。说到水原,人们不禁会想起《湘行散记》中的美言和它的作者沈从文。
我常常想,沅水河,作为一条河流,不仅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也带给他直面人生的勇气。1949年后,沈从文因为政治环境而放下了写作的笔。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并没有像很多文学大师那样成为一名政治公务员。相反,他默默地转向了文物研究,在这个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条河和河两岸的人事经历,我觉得,让他能够面对磨难,持之以恒。水原,一条普通的河,不是沈从文的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