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中班教案

2025/09/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中班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绘本阅读活动,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蜈蚣叔叔穿袜子的特别与有趣。

2.在仔细观察绘本画面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蜈蚣叔叔的袜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绘本: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让我们来看看书里面会藏着谁?大家好,我是小精灵嘟嘟,很高兴见到你们,你们愿意跟我做朋友吗?

2.今天嘟嘟还带来了很多好朋友,他们会是谁呢?翻到第二页。

3.谁认识他们?蚯蚓和蜗牛有脚吗?(没有)那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向前走的呢?你们有没有脚,有几只?那这些动物朋友里谁也有脚?有几只?一起来数一数怎么样?

4.哇,他们竟然有那么多脚,不过有一位朋友,他的脚比蜜蜂、瓢虫的还要多得多,长了三十只脚呢?他会是谁?(翻到下一页:蜈蚣)再一起来数数蜈蚣有几只脚吧。他可真厉害,长了那么多脚。

二、阅读理解,了解排序

1.嘟嘟喜欢叫他蜈蚣叔叔。

2.蜈蚣叔叔住在嘟嘟家隔壁,他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帅哥。帅哥什么意思?你觉得蜈蚣叔叔哪里帅?可不是个帅哥嘛,他出门的时候一定会穿上袜子,穿上亮晶晶的衣服,搭配各种颜色的袜子。喜欢袜子的'蜈蚣叔叔,连在家里也是要穿袜子的。

3.可是嘟嘟发现有好几天没看到蜈蚣叔叔了,蜈蚣叔叔可能怎么了?(翻到下一页)你从哪里看出蜈蚣叔叔生病了?(躺在床上、触角都耷拉下来了)于是,嘟嘟的妈妈让嘟嘟带着吃的去看看蜈蚣叔叔。走,咱们跟着嘟嘟一起去看看吧!(翻到下一页)

4."蜈蚣叔叔你好。妈妈说这个送给你,希望你能早日康复!"嘟嘟边打招呼边偷偷瞄了一下蜈蚣叔叔的脚。嘟嘟一直很好奇蜈蚣叔叔到底有没有三十只,就偷偷地数了起来。偷偷地数是怎么数的?(幼儿表演)数了没几只,其他的脚被棉被盖住了,没办法再数下去了,嘟嘟连忙说:叔叔再见,我要回家了!"这时蜈蚣叔叔说:"谢谢你小嘟嘟,有了你的关心我一定能很快就好起来!对了,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一会儿有客人要来,我必须穿袜子。可是我没有力气。"如果你是嘟嘟你愿意帮忙吗?(愿意)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喜欢帮助别人。可是你们也知道蜈蚣叔叔的脚可不是一只两只,你们还愿意帮他穿袜子吗?(愿意)你们真是太棒了。小嘟嘟和你们一样是个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他也愿意帮助蜈蚣叔叔穿袜子。蜈蚣叔叔开心的笑着说:"袜子都晒在院子里。"(翻到下一页)

5.我们发现院子里的袜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什么颜色的袜子排成一排?(完整描述红袜子排成一排,黄袜子排成一排……)就像彩色的旗在风中飘扬。

6.(翻到下一页)嘟嘟看到这么多颜色的袜子心想:该怎么来穿呢?这时蜈蚣叔叔说:我会按照我的心情来穿,心情好的时候我会这样穿:课件一:出示完整穿好的袜子(蓝黄蓝黄)请幼儿来找找规律。

如果有客人来的时候,我会这样穿:课件二:出示穿了一半的袜子(红绿红绿)请幼儿来找规律,请你帮蜈蚣叔叔穿上袜子吧!

7.寻找其他的规律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敲门声:"叩叩叩。"开门一看,原来是蜜蜂阿姨来看望蜈蚣叔叔了,她还带来了一盒糖果,后面跟着蜗牛叔叔和阿姨,他们带来了一个大蛋糕。小朋友们找一找,蜜蜂阿姨的身上藏着什么秘密?有什么规律?蛋糕上有什么秘密?还有哪里也藏着这样的规律呢?

三、经验迁移

1.在黑板上出示蜈蚣叔叔形象(两个),请幼儿用夹子当袜子帮蜈蚣穿袜子。

2.学学蜈蚣叔叔散步,活动结束。

中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组织过《走路》这节歌唱活动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走路产生了兴趣:课间与自主性游戏时都会时不时地模仿小乌龟、小兔、小鸭等小动物秀上一回。为了有效地把“迎合孩子兴趣点”与“拓宽孩子知识面”融为一体,我以《不倒翁诙谐曲(AAB结构)》为材,设计了“蚂蚁搬豆”这一韵律活动,让孩子们在老师预设的情境游戏中,体验到音乐表演以及邀请舞游戏的乐趣,同时提高AAB结构合拍动作的能力,为幼儿的自主性表演增添活力。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旋律,运用创编的动作参与表演。

2.随乐曲合拍地做蚂蚁走路、打招呼等动作。

3.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和与同伴交流,享受表演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蚂蚁头饰(头箍与毛根条自制而成),图谱,记号笔,音乐《蚂蚁搬豆》(原曲为《不倒翁诙谐曲》)。

经验准备:幼儿对蚂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惯有初步的了解。

环境空间: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或马蹄形。

活动过程

1.出示“神笔”,师画小蚂蚁,引出主题。

(1)师:瞧,今天老师又带来了神笔。看,这次它能变出什么小动物?(师当场画小蚂蚁。)

师:我们和小蚂蚁打个招呼吧!在幼儿随意打招呼后,师尝试启发幼儿用这样的节奏进行打招呼。(拍拍拍拍拍,嗨,你好。)

(自我评析: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主要节奏前置,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2)借助提问与表述,巩固幼儿对小蚂蚁特征的认识

师:小朋友喜欢小蚂蚁吗?那谁来说说小蚂蚁长得什么样?幼儿表述后师简要总结。(六条腿、一对触角,头,身体,尾部。)

师:小蚂蚁长得那么可爱,怪不得小朋友都喜欢。现在,我们也把自己变成小蚂蚁吧(提示幼儿戴上头饰)。

(自我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重温蚂蚁的特征与习性。)

2.创设情境,感受乐曲,自主表演

(1)创编、表演蚂蚁走路、打招呼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都变成了可爱的小蚂蚁,老师就来做你们的蚂蚁妈妈吧。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公园走走吧!呀,我们小蚂蚁是怎么走路的?(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然后师将幼儿动作巧妙组合,形成固定节奏。)

集体练习蚂蚁走路动作(跑跳步)(走走走走走走)。

师:哟,这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红蚂蚁吗?孩子们,打个招呼吧!怎么打呢?

(个别演示,后优化组合: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花,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树,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蜗牛,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自我评析:这里借助情境创设,看见小花、小蜗牛等,使走路与打招呼练习变得有趣味性。)

师:我们走得有点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下吧!

师:我们刚才来的时候,都看见谁啦?随幼儿回答出示图谱,师幼一起理解图谱。

师:休息好了,宝宝们,我们把刚才的打招呼游戏连起来表演一下吧!

(走走走走走走,打招呼。)

师:宝宝们,配上音乐一定会更好玩儿!我们先听听看,再来试试看。

播放音乐(幼儿听,师随图谱指示)。

再次播放,幼儿随乐曲逐步合拍地做蚂蚁走路、打招呼动作(二到三遍)。

(自我评析:图谱的运用,目的是帮助幼儿清楚地区分与掌握A段音乐的四个乐句,为合拍练习降低难度。)

(2)发现豆子,创编表演蚂蚁传递信息的动作。

师:宝宝们,又有点累了,我们坐下来喝点水吧!

师:哟,宝宝别动,妈妈发现那边有个东西。哦,原来是颗大豆子,比妈妈的`身体都要大好多倍。妈妈来试试看,能不能搬起来?(师示范,搬不起。)

师:妈妈搬不起来,怎么办?(请别的蚂蚁来帮忙)那我们怎么告诉其他蚂蚁呢?(用触角传递信息,碰碰身体、屁股、触角、肩膀??)

听音乐来一次(将消息告诉别的同伴)(走走走走走走、碰触角;走走走走走走,碰碰肩:走走走走走走,碰碰手;走走走走走走,碰身体。)

出示图谱,听音乐完整演示一次(传递信息)。

(自我评析:这是A段音乐的重放。设计蚂蚁传递信息这一游戏情节的目的是: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帮助幼儿学习合拍地表演。另外,借助图谱使幼儿对乐曲理解的难度降低。)

(3)创编、表演搬豆动作

师:这么大的豆子我们该怎么搬呢?(幼儿演示,然后师请幼儿听音乐演示:或联手推、或联手抬??) 出示图谱,幼儿完整表演。

(自我评析:这是B段音乐。图谱的运用,使幼儿一下子区分出A、B两段音乐的不同,这也为蚂蚁搬豆动作的创编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3.完整表演,并尝试进行邀请舞游戏

师:豆子终于搬到家里了,我们都累了,休息一下吧!(幼儿回座位)宝宝们,今天我们去公园玩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遇到好朋友,打招呼:豆子搬不动,告诉伙伴;最后大家一起把豆子抬回家。)

师:听着音乐,我们来完整地表演吧(整体练习一到二遍)。

师:请个别幼儿进行表演:A段第一遍音乐个别表演,A段第二遍音乐进行邀请游戏(一请二、二请四、四请八、八请十六);B段音乐联手搬豆,直至搬回家(表演游戏二到三遍)。

(自我评析:为了让活动价值的递进性得以体现,这一环节尝试让个别幼儿进行邀请舞表演,一请二,二请四??这样的邀请游戏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4.休息感悟,分享快乐

师:宝宝们,今天发生的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团结合作力量大。)

师总结:对啊,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要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战胜它。就象今天,所有的蚂蚁宝宝都齐心协力,就把一颗大豆子搬回了家!刚才搬豆有点累了,让我们为好朋友捶捶肩、捶捶背吧!

师接到电话:蚂蚁奶奶又发现了一条大虫子,我们一起去帮忙吧(蚂蚁搬豆的音乐起,师幼边做动作边出场)。

(自我评析:通过相互合作捶背的方式,让相互团结、合作的行动自然传递;最后一个巧妙的电话,再次激起孩子的兴趣,使活动处于意犹未尽之中。)

活动反思

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明确指明:“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使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从而丧失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蚂蚁搬豆这个韵律活动时,就有效迎合孩子的兴趣,将“蚂蚁走路”、“打招呼”、“搬豆”等动作融于老师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借助预设的游戏情节,增加了韵律活动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因为开心,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深刻;因为深刻,所以有效”的课堂优质效果!

中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的时候,有几个孩子兴致勃勃的用积木拼着电脑,有的孩子在电脑上认真地打字,有的孩子在像模像样地修电脑。随着电脑走进家庭,孩子们对电脑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的学习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于是我设计了这一活动,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设计有趣的环节,让孩子对电子邮件这一现代科技手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操作中吸引幼儿主动观察、总结、讲述,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完成课程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谈话出版了解电子邮件快捷、准确、省钱的特点,培养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2、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能用教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观看电脑操作。

2、制作课件:电子邮件,电脑—电视转换器。

3、给幼儿一日活动拍照,并下载在班级电脑上。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圣诞节马上到了,原来教我们小朋友的郭老师要给我们小朋友一份礼物,但是她现在在加拿大,那郭老师怎么样做我们才能收到她的礼物呢?小朋友想想办法(幼儿自由地回答)。

二、看电子邮件

1、郭老师的礼物到了,来看看是什么礼物?请幼儿浏览电子邮件中的礼物。

2、这里有封信,我们来读一读,郭老师对小朋友说了什么?

3、这里有张照片,看看是谁。

4、邮件里还有一张贺卡,我们来看看,多漂亮啊,贺卡上的字和星星还会动呢,小朋友听到什么了?(圣诞快乐)小朋友跟着一起唱吧。

5、你们看了贺卡后心里觉得怎么样啊,为什么?郭老师送给我们小朋友的.礼物里有信、照片、漂亮的贺卡和好听的音乐,这些是怎样一次发过来的呢?你们想学习吗?

三、了解电子邮件的传送方式以及电子邮件的优点。

1、幼儿讨论:信在哪里写呢?写好了该做什么?最后怎么发送?

2、我们要给郭老师回信了,小朋友想对郭老师说些什么?怎么发送?请小朋友分组讨论。

老师小结:电子邮件就是我们在写好的信,连同声音、图片通过电脑发送出去。

3、郭老师为什么要送电子邮件呢,还有哪些传送方式?

4、平信和电子邮件哪样好,为什么?

四、给郭老师写信,激发幼儿爱科技的情感。

1、电子邮件以前有吗?现在有了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2、电子邮件很快,省钱,很准确,可以看信、发送贺卡照片、还可以听声音,我们班小朋友每天的学习内容还有在幼儿园拍的照片老师都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爸爸妈妈了。

3、除了发送电子邮件,电脑还有很多的本领,可以在上面查资料、玩游戏,还可以学习。

4、全班幼儿给郭老师说说心里话,老师写,然后查找最漂亮的贺卡发给郭老师,并把我们的一日活动照片发给郭老师,以后也经常和郭老师联系。

活动延伸:

1、请幼儿玩电脑动画数学游戏:比比大小、长短、高矮、多少,并请家长拷回家让小朋友们玩。

2、家庭作业:请小朋友在电脑上画画,让家长拷到幼儿园来,老师打印出来,张贴出来请其他孩子欣赏。

中班教案 篇4

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黄色水果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对其他颜色

的水果的认知

2、知道水果有营养,并喜欢吃水果

3、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准备:

1、幼儿每人带一个黄色的水果,教师再准备一些其他颜色的水果

2、水果百宝箱

3、切好的水果,装在托盘里,并插上牙签

4、遮水果的布若干

5、请三位教师扮演三种小动物

过程:

一、游戏“猜猜是什么”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你们想看吗?(出示“水果百宝箱”)这是“水果百宝箱”。你们来猜猜,这个“水果百宝箱”里藏着哪些水果呢?(幼儿猜测)

2、小朋友猜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猜对呢?我先摸一个看看。(教师把手伸

进“水果百宝箱”中,边摸边描述出水果的外形特征)这是什么水果呢?(拿出来)原来是桔子(或其他的黄皮水果)。它是不是…(印证刚才老师的描述)

3、谁愿意到这儿来摸摸水果呢?(请一个幼儿上来)你摸到的是什么水果?拿出来给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闻闻有什么味道?(可请几个幼儿同时上来触摸、闻闻)

4、以此方法,依次引导幼儿认识其他几种常见的黄皮水果。

二、感知黄皮水果的特征

1、“水果百宝箱”可神奇了。你们别看它现在肚子里装的水果不多,可它有一个奇特的本领,就是会变东西。不信,小朋友闭上眼睛,看看“水果百宝箱”会给我们变些什么。(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把遮水果的布掀开)看,“水果百宝箱”变出了许多的水果呀!我们快去看看吧。

2、(引导幼儿来到放水果的桌子前)这么多的水果呀!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水果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再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道呢?(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触摸、闻闻水果,教师关注幼儿的行动,并向幼儿提问题)

三、品尝黄皮水果的味道

1、我们看了、摸了、也闻了这些水果,可它们吃起来是什么味道,你们知道吗?(幼儿回答)小朋友想尝尝吗?我们请神奇的“水果百宝箱”变些出来,让我们尝尝,好吗?闭上眼睛。(出示切好的水果)

2、我们先来尝尝这盘水果。(幼儿品尝)好吃吗?是什么味道的?你能猜出这是什么水果吗?

3、引导幼儿逐盘品尝

四、扩展水果的经验

1、这些水果可真好吃呀!但小朋友发现了没有,今天我们吃的水果都是什么颜色的?(黄色)现在是秋天,秋天的水果大多数是黄色的,有的是桔黄,有的是淡黄色的。那么,你们还见过或吃过其他颜色的水果吗?都有哪些呢?(幼儿回答)

2、我们再请“水果百宝箱”变些其他颜色的水果出来,好吗?闭上眼睛。(出示其他颜色的水果)“水果百宝箱”变出了哪些水果呀?它们的颜色漂亮吗?它们的样子像什么?(幼儿想像)你吃过这些水果吗?这些水果不仅好吃,而且还有丰富的营养。如果我们每天都吃些水果,那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非常棒!

五、小动物买水果

1、小动物们看见这么多的水果,也想吃了。它们要来买水果呢。瞧,谁来了?(“小兔子”出场)你要买什么水果呀?(“小兔子”描述要买的水果的特征)小兔子想买什么水果呀?请某某小朋友帮它拿过来。

2、小狗、小猴依次出场,进行买水果的游戏。

六、延伸

这些水果又好吃、又漂亮。我们呆会儿把这些水果用笔画下来,或者用橡皮泥捏出来,把它送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