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五.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小结: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布置作业: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准备
收集韩非子以及扁鹊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二、 活动一:“我会说”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3、教师归纳整理。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 活动二:“我能读”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四、 活动三:“我会译”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
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5、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五、知识巩固。
1、理清结构。
开端、发展: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
高潮:两人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
结局:桓侯病死
2、复述故事。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述课文。
二、引导分析课文。
1、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论的?
扁鹊: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为什么'还走'?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发挥想象力并讨论
(1)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望”了桓侯一眼便“还走”时的内心活动。
(2)扁鹊第四次进见后,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及做法。
提问:从扁鹊“逃秦”的决定,可以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机警。
2、分析人物性格
(1)课文通过描写蔡桓公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物性格
A“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盲目自信。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表现蔡桓公固执主观
C“不应”,“又不悦”: 表现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D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桓侯遂死
3、人物形象对比
扁鹊:医术高明、高度负责、聪明机警
桓侯:盲目自信、固执主观、讳疾忌医
由此可见:本文赞美人物是扁鹊,而蔡桓公是一个陪衬人物,他的讳疾忌医更反衬了扁鹊的医道之神,他的昏庸更反衬了扁鹊的智勇。
三、阐释主题:
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思维
要求:(讲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引以为戒,做到活学活用。
六、作业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22扁鹊见蔡桓公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 (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 (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 (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 在骨髓 无奈何也 体痛,遂死
——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3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模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扁鹊见蔡桓公》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分析
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作业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