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

2025/09/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

《索桥的故事》是作者巴金写的一篇散文。全文按照参观游览顺序,先介绍索桥;然后写站在索桥上;看到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工程,想到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再写走下索桥,从故事中感受到“燃烧的心”,引发思绪:“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心是不会死的”;最后点明主旨:“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本文重点不是写“桥”,而是写与桥有关的故事,通过写故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点,揭示主旨。“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教学流程

一、预习并预设问题

1、索桥是什么样子?

2、为什么修建索桥?

3、谁修建索桥,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二、研读课文,读懂故事,体悟人物精神

李冰父子勇于牺牲

索桥的故事何公何母不怕困难

勇士丹柯舍己为人

重点研读:巴金老人动情的.说:“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三、阅读拓展

教学反思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进行个性话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那是一颗------------的心

a都江堰

李冰父子和成千上万修建都江堰的百姓有什么样的心?

b、索桥部分

何氏夫妇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教学感受

精心设计教学,严谨教学过程,本来想着预期的目标肯定会顺利完成,可是到了揭示主旨的地方,“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是什么?问题一出,学生一脸茫然,这时我突然一阵失落,怎么会这样?我不甘心就这么失败!使学生的学习出了问题?还是我的引导不够到位?突然有了灵感,“换一个问法”学习了《索桥的故事》,你都知道了那些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李冰父子有一颗造福人类的心,充满智慧的心,坚韧不拔的心,勇于牺牲的心。何氏夫妇有一颗:无比善良的心,善于创造的心,不怕困难的心,造福人类的心。丹柯有一颗默默奉献的心,勇于牺牲自己的心。

老师引导他们都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伟大的心)

学生眼里充满灵光,纷纷表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这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难点不攻自破,此时,我想学生的心灵肯定会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可见教学的灵感,机智还是来自于老师深钻教材,来自于平时的教学厉炼。

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2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分析让作者感动的是什么,他得到的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是什么?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然后来概括每一段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间的美好心灵。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学习文中所赞美的'牺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和故事中所蕴含的精神。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本文以索桥为线索,以故事为内容,以人物的精神为主题。索桥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还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技巧:比喻手法、联想、衬托、铺垫。

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3

一、展示资料,巧妙引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这是一篇散文,文中提到的知识,如索桥、都江堰的鱼嘴工程、二王庙、李冰父子、勇士丹柯的故事等内容不仅,又与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相距较远,教学中教师请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在课堂上将资料相机请学生交流:引入课题时,请学生展示与索桥相关的资料;检查预习时,交流作者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时交流都江堰工程的相关资料。整个资料的交流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扩大知识面,也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帮助。

二、夯实基础,扎实训练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可见高楼大厦离不开夯实的基础,足见基础的重要和必要。学生虽已经六年级,但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基础知识完全放手,无论是检查预习时请学生进行词语音义的辨析、造句,还是在理解课文时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比较,都是适应全体学生需求的`,是符合语文课特点的,是扎扎实实地回归了语文课的真实面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

美中不足,讲解课文用的时间较长,应再精简。

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4

《索桥的故事》是作者巴金写的一篇散文。全文按照参观游览顺序,先介绍索桥;然后写站在索桥上;看到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工程,想到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再写走下索桥,从故事中感受到“燃烧的心”,引发思绪:“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心是不会死的`”;最后点明主旨:“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可是文章重点不是写“桥”,而是写有关桥的故事。我想,如果直接讲故事,学生未必完全可以体会主题意思,也不明白主旨,怎么办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我2008年冬天去过都江堰,而且也走过这座安澜桥,因此,我在课前就跟学生们交谈,谈天说地,讲了很多这个地方的景色和事情,学生都很有兴趣,想了解更多,甚至有些学生很想放假到这地方游玩一番。于是,我便趁势引出课文的故事。由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出了李冰父子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很多疑问,求知欲增强。最后也引导出何公何母造桥的故事,从而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主旨“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是什么。

我觉得这节课上得效果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