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2025/09/03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利用多媒体模拟微观反应的实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置换反应的定义,加深印象,同时在学生探究实验结束后,再利用微机进行分析总结,效果显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习了知识,又观看了动画,还加深了理解,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学生探究活动,又有动画模拟,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有一些知识完成的比较仓促,不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尝试将其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学生在探究活动时,课堂的秩序显得有些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活动探究实验时的课堂秩序。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2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

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⑤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摩登平台的使用。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摩登平台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对于不需要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课后继续与老师交流和探讨。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

4、由于作课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见,还希望听过课的老师不吝赐教!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4

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对于多年采用旧的教学方法的我还有些不适应。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的培训、自学、实践,渐渐地喜欢上新教材了。新颖的图片、最新的科技动态、有趣的化学与生产生活、探究实验,使师生耳目一新。教与学处于平等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

①测密度。

②测导电性。

③用牙咬(硬度)。

④测导电性。

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

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问号的悬念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后完成。

学习使用新教材,教师必需有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能仍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要尽量设计问题情景,学生在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扩展知识占有量,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课改3年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跑图书室、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3年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