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三年级语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背景:
在教授三年级语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时,我旨在通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学习预测故事情节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老屋助人为乐品质的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朗读感悟法、师生互动法等教学手段,我试图营造一个生动有趣、互动频繁的课堂氛围。
教学亮点:
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老屋的图片和故事情节,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内心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会预测故事:通过师生互动法,引导学生借助题目、插图、文章内容等线索进行预测,培养了学生的预测能力和阅读兴趣。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 预测方法讲解不够深入:虽然学生学会了基本的预测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迷茫,未能准确预测故事情节。未来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预测方法的讲解和示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并运用。
2. 课堂互动不够充分:虽然设计了多种互动环节,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应进一步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 对教材分析需更加深入:虽然对教材进行了初步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发现部分细节处理不够到位,影响了教学效果。未来应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确保教学设计合理有效。
总结:
本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适时的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的世界里快乐成长。
三年级语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篇2
在教授三年级语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时,我深刻感受到了童话故事在教学中的独特魅力和挑战。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
1. 教学准备: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内容,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包括老屋的图片、童话故事的插图以及相关的预测方法说明。
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引导学生预测故事情节的活动,并准备了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朗读感悟法,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内心情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
在教授预测故事的方法时,我充分利用了题目、插图、文章内容等线索,培养了学生的预测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学生逐渐掌握了预测的基本方法,并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进行预测。
3. 学生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对故事情节的预测也充满创意。
通过对老屋形象的深入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老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还学会了在阅读中运用预测方法。
4. 改进建议: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还将尝试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游戏化学习等,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我还将加强对学生预测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根据更多线索进行预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三年级语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回顾:
在教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故事情节的预测能力。通过生动的课堂活动和丰富的练习,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并学会了预测故事情节的方法。
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生动有趣:通过展示老屋的图片和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精读理解深入细致: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和段落,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拓展延伸丰富多彩:通过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和讨论老屋的品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反思与改进:
1. 预测方法需进一步巩固:虽然学生学会了预测故事情节的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仍显得不够熟练。未来教学中,应加强对预测方法的巩固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2. 课堂节奏需更加紧凑:虽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够紧凑,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有序地进行。
3. 对个别学生的关注需加强: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未来教学中,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关注,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展望: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未来,我将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满足,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年级语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篇4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老屋帮助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的故事。本课教学时,要珍视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借助题目、插图、文章内容中的一些线索,建立起预测的意识;然后借助旁批,培养学生主动预测的能力。
一、课前游戏,无痕渗透
本课的课前游戏,我借助不久前写过的单元作文《猜猜他是谁》,让孩子们根据外貌、身高、性格等线索,大胆猜出的同学。有了前期的作文铺垫以及大家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的了解,设想是在玩中无痕渗透给孩子们猜测要有依据的意识。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太紧张了,在试教的时候那种活跃的、孩子们争着抢着提问的气氛没有呈现出来。
二、依托初始体验,培养预测的意识
与往常的课不同的是,本课我没有安排学生预习,目的是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初始体验,这种体验是预测的基础和前提。教学之初,我利用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第二自然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预测老屋究竟会不会倒?为什么?学生在感受老屋的古老与破旧,体会老屋的孤独与寂寞的基础上,再度预测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三、根据旁批,渗透预测的方法
在学生对预测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我利用课文中的旁批,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在什么地方预测。比如,教学中我利用“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的语言张力,结合第一、二自然段对老屋形象和心理的描写,感受老屋之老,进而预测打算倒下的的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依据什么来预测。比如,针对题目处的旁批,告诉学生这是一位小朋友阅读后的做出的预测,让学生讨论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做出的预测。学生一定看过与魔法有关的神话、童话。这就是依据阅读经验来猜测的。另外,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插图、故事的内容等处的旁批,告诉学生各处旁批预测的依据。比如第三自然段,“我猜到了老屋是怎么回答的。”就是通过联系前文内容而做出的预测。
最后,引导学生对预测内容进行审视。让学生回顾自己的预测和与故事的内容一样吗?无论预测的结果是否与后面的内容一致,都要思考自己预测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只要有依据,预测的正确与否都值得肯定。
四、小结课堂,巩固对预测的认知
帮了小猫之后,老屋又一次想倒下了。这次有没有倒呢?你又是根据线索来预测的?学生谈到了“题目、上下文的内容等”。这其实是对前面预测方法的一次回顾。在孩子们交流后教师总结:预测是阅读的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我们预测。最后,我出示本单元的导语,让学生明白,本单元都要用预测的方法来读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要用“预测”的方法来学课文,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去学习会大大降低猜测的`趣味性,所以这一课,我一直在无痕渗透,到课堂的最后才总结阅读方法,出现“预测”这一概念性的词语和句子。
五、回归整体,识字写字
在三年级的起始阶段,我认为作为语文学习基础的字词教学还是不能放松的。本课,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来学习生字。在写字方面,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比如“暴啊”“准啊,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写的时候特别注意什么。
在今天的上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预测单元的课文是不用预习的,但不预习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说,不预习对于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要求就有点高了。对于班级里相对后面的那些学生,可能在短时间连课文意思都没有读懂,让他们猜什么都不是很清楚。第二、对于第一次接触旁批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一开始就让他们写,可能难度偏大了,很多孩子不知道要怎么写,写在什么地方。第三、我们的日常课堂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我们的孩子似乎习惯于对标准答案的一种期待,在预测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时,大部分孩子都是顺着情节往下猜。其实猜测可以是很大胆的,可以是天南地北,与别人不同的,只要说出自己的依据即可。这也让我反思,是不是平时的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泯灭了孩子们的童心?
在这个童话中,有几处写了"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但是要学生真正理解或者说说老屋给他们的印象,也许他们还体会不出来,也说不会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老屋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想象表演来体会,例如:第一次,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我让学生做出老屋将要倒下,放弃一切时的表情,学生做的还是不错的。在全文学完后,我和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故事情景表演,一个学生演老屋,3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学生和我一起朗读课文,在边读边演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