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三:练习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四:1 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 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2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 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
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知识呢?
3、你能用手比划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
(一)分米的认识: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1)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度为1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塑料管有多长?
(2)那么大家估计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
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1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 10厘米和1分米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板书:1分米=10厘米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1米=10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认识:
(1)体验毫米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
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才学到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研究关于毫米的知识好不好。
(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
(3)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再次用手比划4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
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习题。
3、完成游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一、揭题示标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百宝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吗?(想)但是老师暂时还不能告诉你们,不过看大家这么可爱,老师可以向你们透露一点儿内幕,这里面的所有宝贝都和今天学的新知识《毫米的认识》有关,(板书课题)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一探究竟吧!请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并知道1毫米有多长。
2、能正确使用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3、会说出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齐读)(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有)
要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那就需要大家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自学指导。
一、 自主探究。
自学指导(1)
自学课本21面,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3、 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毫米作单位?
(时间3分钟,比一比,看谁自学的又快又好!)
现在开始! 好,停!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 那么谁能说一说用尺子量出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用毫米表示)用字母表示.
大家真会自学!学的这么好,那让我们乘胜追击,请看自学指导(2)。
自学指导(2)
自学课本22面,再次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尺子,找到1厘米,数一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几小格?其中的1小格就是( )。
2、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自学时间:4分钟)
二、 合作提升
自学完了,自学效果怎么样呢?现在我们就来检测一下。
拿出我们的尺子,结合认真的数一数。
0~1是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
1~2是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
2~3是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
你发现了什么?
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且每一小格的长度相等,即: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首先,我们自己先在尺子上找一找,比一比,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也帮老师找一找,比一比。(演示)
如果我们不用尺子,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
(两个手指之间很小的缝隙就是1毫米,全班伸出小手演示)
好!现在就让1毫米的长度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睁开眼睛,再次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自己想一想,说一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物品呢?现在就到老师的百宝箱揭秘的时候了,
(展示银行卡、小明星、身份证、五角硬币、钥匙、尺子、快餐杯等物品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我们认识了毫米,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先在尺子上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
(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我们一块对着再数一数。(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三、 巩固运用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并且知道了1厘米=10毫米,那你们下面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1.读出下面图形的长度。(出示)
你们会用毫米读出长度,那你们会用毫米测量长度吗?我们来检测一下。
下面的几种测量方法正确吗?为什么?(出示)
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 量一量。 (出示)
3.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谁拥有一双像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请你阅读明明的一篇日记,找出日记中用错了的单位,并比一比,说一说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20xx年9月17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3厘米高的卫生间,拿起了12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我跑步到学校,看到180米高的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6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我们一块用正确的单位把明明的日记读一遍。
4、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出示)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再用一句完整的话表示出图的意思。(出示)
四、总结解惑
通过我们的交流学习,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惑吗?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