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4.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质量单位,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估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花生米、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给每个小组准备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
学生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标有重量的物品或食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书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书?三年级二班的同学们正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出示课本情境图,学生观察、激发兴趣)
2.仔细阅读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发现:这些动物的重量是以克、千克、吨为单位的。
3.激发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克、千克、吨是什么?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
师:这节课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介绍质量单位
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有多少,像克、千克、吨这样的表示物品有多重的单位叫做质量单位,表示较轻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质量单位--克。
板书课题: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2.猜一猜1克有多重?
根据自己的认识,结合身边常见的物品来猜一猜。(板书:猜一猜)
学生可能说大概和一粒花生米差不多,和一个乒乓球差不多,和一颗QQ糖差不多等。
怎样才能知道到底谁的估计更准确?(学生可能会想到称一称。)
(板书:称一称)
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3.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3)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1克的体验。
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币、1粒黄豆、一枚一元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体比1克轻?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5角硬币和一元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2)小组合作称一称
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分别有多重。
(3)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1)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2)游戏左手右手小天平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
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2克内),算估对。
(3)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
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3.感知几十克、几百克的质量。
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包装袋上的标识,再掂一掂感觉有多重。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过程,认识了质量单位--克。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10克、20克、50克、100克、200克等等。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新课堂第1题,说一说它们的质量。
2.火眼金睛判对错。
(1)一袋面包250克。()
(2)一根火腿肠重100克。()
(3)一个西瓜重30克。()
(4)一包话梅重80克。()
3.新课堂第2题,你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吗?
引导学生学会从称上和包装上读出质量,让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注意最后一题盘中称的是2个鸡蛋共200克,问题是一个鸡蛋的质量是多少克?
4.资料拓展--你知道吗?(播放音频,同时课件出示图片和内容)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利于身体健康。小学生一天这样搭配食物比较好:米饭、馒头等谷类食物375克,肉75克,鱼虾25克、鸡蛋50克、牛奶200克、、豆制品200克、水果75克、蔬菜250克、食用油15克、食糖10克。
总结
同学们,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那么,较重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它们之间有什么的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继续研究,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1克有多重?猜一猜
一枚2分硬币掂一掂
一个花生米估一估
称一称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创设情境自然有趣,以学生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了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同时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经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体验的学习过程,重视彰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有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3)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花生米、在超市买的食品、以及数学书、铅笔盒等,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逐步发展到用手掂物品、估测物品、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使用建议。
本教案是按照质量单位克的认识--千克的认识--吨的认识3课时的思路设计的,为使课堂更加开放生成,教学时也可以全部放给学生,实行更开放的数学课堂。
3、需破解的问题。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有很大难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值得继续探讨。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说明: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根据称一称活动的需要,很自然想到秤,让学生在需要中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说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1千克重量的大小,有利于1千克概念的形成。]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就是重2千克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说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体验空间,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触觉感知,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加快概念的'建立。]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说明:练习让学生经历了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巩固概念的同时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说明:把课堂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现实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社会性,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上的内容。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
教材还结合认识千克,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介绍了旅客乘坐火车或飞机时可以免费携带行李重量的规定。
设计理念:
1、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2、在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流程:
一、 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1、感知轻重
(1)播放录象故事:一天,妈妈和小明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明对妈妈说: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3)议一议:那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吗?
(4)试一试: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
(5)质疑: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要用到秤。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巧妙地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 说一说:你曾见过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 电脑演示各种秤。
(3) (屏幕上出示台秤)介绍: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都使用台秤。
3、认识千克
(1) 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 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3) 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 操作:在台秤上放上一袋红枣,指针指着数字几?
(5) 提问: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6) 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4、试一试
(1)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
二、 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巩固练习
(1)买蔬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蔬菜专区,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③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买水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水果专区,买了西瓜和菠萝。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西瓜和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 买大米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几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可以算一算。
②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买东西、称东西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2、拓展知识
(1) 理解净含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①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②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 理解载重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①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②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
[把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3) 听你知道吗?
三、 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 课外实践活动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
2、 掌握1吨=1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结合具体情景,提高对物质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吨和千克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情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千克=( )克 9000克=( )千克
二、 感知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多媒体教学图,一头大象
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头大象有多重,同学们一头大象有三千克左右,这么庞大的大象,用千克做单位合适吗?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教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吃食教学情景图,引导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每头水牛350 千克,3头水牛大约重多少? 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约重多少?
每袋面粉10千克,100袋面粉多少千克? 每个小朋友重25千克,40个小同学重1000千克?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1吨大约有多重?
学生:得出结论 1吨=1000千克 1t =1000kg
4、 说一说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吨表示?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三、 巩固练习
1、 练一练,第4题
2、 第5题,老师问学生答。
板书设计:
吨
1吨=1000千克
1t =1000kg
四、教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对于单位间的换算掌握较好,估量具体的时间还是不准,需要强化训练。另外,让学生更贴近生活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