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名人传》读后感

2025/09/0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名人传》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名人传》读后感 篇1

《名人传》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人传》,它讲述了许多名人的故事。里面的名人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的全名是鲁特维克﹒范﹒贝多芬。他出生于1770年12月26日德国波恩的一个宫廷乐师家。由于家族中音乐气氛的熏陶,贝多芬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并且充分发挥了他的音乐天赋。

他4岁就随他的父亲学习音乐。但因为他父亲的教学方式很残忍,贝多芬学习的很不开心。可是,他还是很聪明的,8岁时就可以举行个人演奏会。14岁就开始自己挣钱。他的一生是悲惨的,在1792年,二十二岁的贝多芬就失去了母亲和妹妹,二十三岁时失去了父亲。他的事业中却是成功的,他在十四岁时就发表了作品。一年中发表数量最高可达五首,使他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

贝多芬有许多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是他坚强不屈的精神。在1798年,贝多芬的听力开始快速下降,听力对于一个音乐家是多么重要啊!但他没有放弃音乐。在1802年贝多芬又得了肝硬化,可他没有屈服,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写了第三交响曲和英雄交响曲。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打败命运,它不会让我屈服的。”这就是贝多芬,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这样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完满的,有的人生来就有缺陷,但因为有了缺陷,才造就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才创造了不朽的神话。

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即使没有健康的身躯,也可以用意志谱写英雄的篇章;即使命运坎坷,也可以用信念走出平坦大道。一代伟人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表率面对遗憾,我们要靠自身努力,坚定自己的信念,让遗憾成就美丽!

现在的我们,比起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所处的环境,我们好的实在是太多了,既然有这么好的环境,又有梦想,我们又还很年轻,只要我们肯努力,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不过在这条路上,不要沮丧,不必惊慌,做努力爬的蜗牛或坚持飞的笨鸟。我们都在试着长大,一路跌跌撞撞,然后遍体鳞伤。坚持着,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名人传》读后感 篇3

打开窗户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这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卷首语中一句开门见山的一句话。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里的人都是英雄,是堂堂正正的人。

何谓英雄品格,怎样才无愧于人的称号。按罗曼罗兰的观念,首先是有进取精神,二是永远保持人格的尊严,三是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名人传里的三个人都有这样的品质。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人生顶峰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的到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也是这样“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而又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他们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

《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三重奏”。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安静下来细心的进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好每一件事情。

《名人传》读后感 篇4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由于我也从小学习钢琴,所以对贝多芬的童年遭遇颇为感动,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读后感 )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离成功越来越近时,灾难又一次的降临,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贝多芬以他坚强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贝多芬的成长过程中坚定的意志值得我去学习。

米开朗琪罗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因为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见外族侵略;自己国家的土地被侵占却无能为力,他与贝多芬同样孤独一生,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谋取利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与奴隶没什么两样。贝多芬从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米开朗琪罗却没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唯一幸运的是,至少教皇还承认他的天赋,并且不止一次的保护他的艺术成就不遭破坏,但是他们却剥削了他的自由,拿他当牛马使唤,他一辈子都像拉磨的驴一样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余岁的高龄还得爬上脚手架作画。

列夫·托尔斯泰,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地位优越,无忧无虑,亦不会像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终身忙碌,身体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在别人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厌倦了优越的环境,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学声誉,只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于是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寻,他所拥有的幸福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拥有的这一切,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由于对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虚度年华的精神才使他的烦恼接踵而来。

这三位名人的成长经历中都让我们体会到了只有坚定的决心什么事情都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