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1
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所不能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从开头的两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连接的“份”》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龙应台,还是她那二十多岁的儿子安德烈,他们都在感叹时光飞逝,并表示了他们都想重新认识对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来往都是两个世界的交汇。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对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再去重新认识一遍我的父母呢?
龙应台试着忘记那个原来的安德烈——“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岁的安德烈——“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 ,眼神宁静深沉”。而我,想试着用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谓的“严父”。他很少沉下脸来,他也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脸,那只能说他可能是网上所说的`“面瘫”。爸爸其实很喜欢在网上看职业游戏选手的比赛,但我总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绿绿的游戏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东西跑来跑去有什么战术可言,但爸爸总是看得不亦乐乎;爸爸也在网上看时事和新闻,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兴趣。当然,我和爸爸也有谈论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饭桌上,由一碗竹笋鸡联想到《红楼梦》,爸爸就会开始讲述“红学”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在看电视时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实不喜欢作文书里的“慈父”,“严父”,那些都太虚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生气了就吵,满意了就夸,会笑会哭,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一般,每一句都发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实,不对就是不对,厌恶就是厌恶。
如果真实,那么妈妈也就不是会半夜起来特意到你房间给你盖被子的母亲,她会在我生病不舒服时关心我,但不会跑来盖被子,除非我发烧。我的父母一律认为我已经不小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且妈妈很新潮,微博,微信,YY(标志为一只可爱小浣熊的语音软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戏……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机上找到。爸爸一直说我和我妈是十足的“手机控”,那么我和我妈妈的聊天内容自然要丰富一些。妈妈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然后两人一起捧腹大笑;我们俩也会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两旁的行道树投下朦胧的剪影,路灯洒下一团昏黄的光,边谈着今晚某某频道的歌会,一边慢慢走回家;也会在逛书店时,看见《飘》妈妈就想起斯佳丽,再想起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和她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总之看我和我妈的相处方式,就像看一对姐妹,聊游戏,聊好歌,聊小说,有时也会聊聊学习。我总觉得,和父母相处,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与老师是亦师亦友,和父母也应该如朋友一般,可以严肃地探讨学习,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几乎是无话不谈,也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
时间白驹过隙,“安安”不见了,我也在长大。以后我和父母会怎样?二十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没人知道,或许那是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告诉了我,每隔一段时间,去重新认识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在成长,每一次认识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离。摒弃如提线木偶一般僵硬的“严父慈母”,直面最真实的父母,这样,我才可能真真正正体会到龙应台和安德烈在写信时的那份感受——很高兴认识你。
从小时候到现在,每一次重新认识对方,都有一种快乐,都是一种蜕变。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2
《亲爱的安德烈》救赎了那些年我的错。
龙应台是我一向比较喜欢的作家之一。她用平凡朴实的笔风为我阐述属于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她用饱含悲凉的笔调为我描绘出目送的画面;她用纪实严谨的态度来评价过去和未来。她曾说:“所谓子女,不过就你目送着他们离开的身影仅此而已”。一句话道尽天下父母心,因为我未为人父母,可能不能体会《目送》的境界,但《亲爱的安德烈》却深深撼动了我的心。
《亲爱的安德烈》讲述的是母亲与分别十余年的儿子之间的对话,通过信件的方式表达出来,全书由短十余篇信件组成,却蕴意深刻。尖锐地反射出了当代新青年和父母们之间的矛盾。因为安德烈身受异国文化教育,从而致使这种矛盾的深化突出。
信件中母子二人探讨了有关世界文化、中外差异、香港文化、对于不同事物的看法,尽管龙应台自述“这本书原意只是为了了解我的儿子而已”的单纯念头,但确实迎合了不少父母和子女的困惑。龙应台在自我简介栏中所写职业为母亲,所述经历是“在担任母亲这一职位中,一直表现不良,至今仍未毕业。”很难想象一个红透半边天的作家也会如此中肯地评价自己的定位,或许她真的只是想当好一个母亲而已。
书,是初二买的。当时的我年少轻狂,意气风发,自以为不可一世,感性地评定生活中的一切,一点点不顺心的事都可能碰触我的雷点,是一个叛逆期中的孩子。对于这样一个迷途的孩子,我不断与父母争吵,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直至拜读了这本书,她很好地把我拉出了泥泞的沼泽。
当我读到龙应台回忆儿时在渔村里破烂不堪的生活情境时,她的那些叙写无疑让我震惊;当我读到龙应台所推崇的极简穿衣风格时,我不禁想起我的母亲似乎也有此习性;当我读到龙应台的十八岁那一年甚至无法观看到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迈出人类历史上空白的一步时,我又想起母亲的儿时是否也活在如此单调的世界里,视野狭隘的只能看见周边事物,甚至于不知道这件人类史上的'壮举。
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我所不清楚的父母的儿时,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惊的同时,也磨合了我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在茶余饭后问起父母的儿时。起初,母亲还有些许的诧异,但是,尔后她又很耐心地为我描绘70~80年代的中国,我震惊,我在反思……
反思当我吃着KFC早餐时,父母儿时所啃的干巴巴馒头、稀薄的粥又是什么滋味;反思当我追逐名牌潮流时,父母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艰难度日的情形;反思我在盲目地厌恶学习时,父母又是把接受教育看成是多么美好的事……
沟通是消除隔阂的最好方法。我说我想完成母亲未完成的大学梦,我说我想为只身投入社会的父亲撑起一片天。我的父母也曾如此艰辛过,而我今日所抱怨的苦痛又岂非太过小儿科?
龙应台在回复读者的信中这样说“小草有小草的活法,大树有大树的活法,小草也会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每个人在人生的跑道上都有着不同的目标,有的人是50米冲刺,也有的人是1000米长跑,还有的人也许是沿途观赏风景散步的人。”
给河马刷牙,不可能的事。讲述了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对待艺术品,或是人为制造的工艺品的不同看法。龙应台赋以史实配型,战后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分开的一国之民,却在交界处的中央广场上树起李小龙的金像,这正说明他们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理念,崇尚正义的力量。而这种在于龙应台眼中的工艺品被赋予人文便俨然成为神圣的艺术品,安德烈也终在龙应台的教导下,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龙应台以七分认真,二分幽默,一分审视的笔调,安德烈以三分认真,七分玩性的笔调所创之书,当真为千万家庭带来了一盏明灯。尽管与初衷有些许不同,但结果还是很好的。
我很感谢《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将我从歧途引向正道,救赎了那些年我的错。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3
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难找出一条路来。
——题记
《亲爱的安德烈》作为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集结,共收录36封书信,从安德烈的18岁一直写到了21岁,而那个时候,正是他的心理最矛盾的时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确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人生没有彩排,一切要你自己决定。在第7封书信里,菲力普的iPod被老师没收,要存两个星期,他认为校规不合理,于是他回家一次次想找老师的辩论,可最终平静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与犹豫?因为——革命是需要时间的。
的确,有时候妥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看着书,我的思绪来到了公元前99年。监狱最深处,黑不见五指臭气熏天的死刑牢房里,坐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对他来说,反抗就是死,宫刑才能活。死,好歹能给后世留个好名声,而活,活着的意义何在?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大有作为的人:胯下之辱的韩信,卧薪尝胆的勾践,被亲人虐待的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站起来,在那张同意宫刑的纸上签下了他的名字。正是他的隐忍,《史记》才有了面世的那天,而它的面世注定让司马迁流芳百世。
我想菲力普一定也知道这个,他才会咽下这口气,不与老师争辩。
想到这里,不禁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记得期末考地理卷发下来时,我发现比我的估分少了1分。翻了一遍卷子我才发现,有一个题,我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基本一致,只是顺序不一样,被扣了一分。当时的我很气愤,也有些失落:要知道这1分可是我能不能上90分的关键啊!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申述,可分值太小没法申述。我懊恼了一会平静了下来,仔细思量,因为自己写反了,就给了老师扣分的机会。这次是没法改变了,下次注意就可以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啊!“吃一堑,长一智”,嘿嘿,吃点亏长记性。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得改变自己。龙应台说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他们母子俩通过写信这种相互努力的方式,相互有了最深的连接。所以在任何时候,妥协尽管看起来一件略微丢脸的事,但他却能成为最好的解决办法。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4
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幸福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
——安德烈
老师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本应要使我们争取、抗争,但是我早已失去了大声表达的勇气。
我们是90后,年轻的一代人。政治书上这样说:“青少年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从小就接受着高等教育,是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试验品,却还是听到不少此起彼伏的抱怨声。
所有人的目光在我们身上聚焦。或许有人说,年轻才是资本。于是我们整日忙碌,为了成绩单上能有一个好的分数——成才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面临着中考高考,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坚信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目光瞄准了市实验、五中、十一中、博中等各大普通高中,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政治课本上讲得多么“天花乱坠”,一旦失足掉进了职业中学,去接受所谓的职业教育,就会成为没有前途的人。
我们叛逆,我们会问:“后进者会有多么无能为力呢?”长辈形容我们“不见棺材不落泪”。父母口中的“美好生活”,我们当然会羡慕,尽管不愿意用自由换取。但深知将来自己也会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潭之中,自私被放在平等之上,但是没有太多的.选择,又将“美好”告诉下一代……所以只能努力,努力,努力。控制住自己内心的各种欲望,埋头于书本之中。也为了不让别人把“叛逆”安在我们头上。
我们被各种爱包围,手机、电脑、电子书……父母当然会尽量满足我们的愿望,而自己却把烦恼隐藏起来,希望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没错,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教育成就辉煌。我们就这样被牵着手走路。父母说哪条路不好走,我们就不去尝试,父母说哪条路好走,我们就纷纷效颦……总是生怕我们这一代人吃苦。渐渐的,在长辈们的庇护下,成为养尊处优的一代。我们学过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艰苦奋斗精神”此刻也消失地无影无踪。
是不是真的应该“放手”?哪怕只是一会儿功夫。我们不是平庸,不是失败,而是看不到现实的出路。
我们不害怕错误。我们敢于尝试。我们更应该是顶天立地的一代人。请松开手,有些路必须要自己走。不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更像是午夜的梦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