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2025/09/08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

2、

3、 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无私的爱。 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学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活动形式:

游戏 唱歌 情景表演 朗诵绘画等

活动准备:

1、

2、 PPT课件。(包括歌曲、文字) 彩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课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好不好?(选老鹰、鸡妈妈、小鸡们)

2、学生快乐游戏。

3、师:鸡妈妈为什么要张开翅膀?鸡妈妈就不怕被老鹰吃掉吗?

4、小结:鸡妈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你们的爸爸妈妈更爱你们呀!你们爱爸爸妈妈吗?(爱)大声说你的爱:(出示课题)我爱爸爸妈妈。

二、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1、听歌《我有一个家》。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妈妈是怎样疼爱你的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2、妈妈多么关心你,妈妈多么爱你呀!世上谁最好啊?我们一齐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3、世上不仅只有妈妈好,爸爸也好!谁想说一说爸爸是怎样爱你的?(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爸爸打你,就是不爱你吗?

4、当你犯了错时,爸爸可能会打你骂你,爸爸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让我们来听一首歌《好爸爸 坏爸爸》

5、妈妈爱你,爸爸爱你,你幸福地成长。一起高兴的读:“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课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之间飞来飞去。”

三、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1、爸爸妈妈爱你,你又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情景剧表演)星期天,妈妈正在洗衣服,晴晴走过来说:“妈妈,你累吗?我给你捶捶背吧。”

2、晴晴做的对吗?

引导学生说爱爸爸爱妈妈的事,师及时点拨点评总结。

四、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1、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能说到做到,去爱你的爸爸妈妈。为了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我们一起朗诵诗歌《献给爸爸妈妈的`歌》。

2、课前,老师发给你一张彩纸。你可以折爱心、折千纸鹤、画一幅画、写几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五、总结

爸爸妈妈为了你们快乐成长甘愿辛苦地工作,为了你们健康成长时刻把你放在心上。回到家里,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从今天起,为了表达你们对爸爸妈妈的爱,每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以表达你们对他们的一片爱心。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一、导入新课

每年的高考,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么一群在考场外翘首以待的家长们,他们毫无怨言地等候在考场外,只希望在第一时间能见到他们的孩子并平安地接回家。其实,何止是这一幕,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这些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感觉到了吧,今天我们要站另外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简介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四、深入探究

1、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五、疑难探究

1、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1)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2)优缺点:

母爱:

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

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

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2、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3、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4、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父亲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七、作业

就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回馈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三、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译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生涩,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志性语句弄清课文结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来了解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通过阅读、讨论、发言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母对孩子的爱”,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老师以下水习作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情感面对父母,感谢父母最后励志升华,把对父母的爱变成一种推及社会的大爱,做一个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艺术的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歌名吗?《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流行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而一直以来,长唱不衰你从这段音乐中看到了什么?听出了什么?(视频播放)

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无怨无悔的付出;

孩子对母亲深情的歌颂和感恩

是啊,父母之爱是我们永恒的歌唱父母给了孩子最质朴最无私的爱,而孩子也应怀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交流爱的传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从理性高度审视人间至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 )感知课文

1 题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两个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

2 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写孩子的爱,哪些主要写父母的爱? 这两部分的过渡句在哪里?

13 段 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

48段 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

910段 综合父母,达到灵魂健康成熟

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板书: 心形

孩子的爱—————————————————父母的爱

爱的能力 ← ← 灵魂成熟 ← ← 爱的对象

爱他人,创造爱 综合母爱:无条件、自然世界、生活

父爱:有条件、思想世界、成长

(三)、课文阐发与探讨

虽然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行文方式都与我们平常接触的汉语有很大不同,但文章理性的智慧仍能带给人精神的启迪

文章10个段落,你最喜欢哪个段落?为什么此段让你最情有独钟?结合你的经历或者你所了解的事实,每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进行交流探讨

前三段内容

成熟的爱: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主动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爱是原因,是前提条件

爱的能力的发展(大屏幕显示)

年 龄 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问题点拨:你觉得你现在的爱是属于哪个阶段的爱呢?为什么?

我的儿子,在爸爸和妈妈中会选择更爱妈妈,在爷爷和妈妈中的会选择更爱爷爷他这是属于哪个阶段的爱呢?——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

(这要看谁更宠爱他,谁更能满足他的要求)

48段内容父爱母爱的不同

母爱①无条件代表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的作用: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父亲的作用: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

问题点拨:同学们,你的父母或者你知道的父母,他们是这样的吗?感悟或质疑

母爱也不一定无条件,父爱也不一定是有条件,父母的严厉慈祥兼而有之

无论你知还是不知,无论你爱还是不爱,父母都会对你不舍不弃无论你是聪明还是愚钝,是漂亮还是丑陋,他们都一样的爱你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

问题点拨:为什么要综合父母呢?是不是单亲家庭或者孤儿一定会出现这样人格上的缺陷呢?

父母的爱都有优缺点,有不同的作用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孩子也就有一千对父母父爱母爱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千差万别,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就是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但有句话永远是真理:可怜天下父母心!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唐山大地震》视频

(四)、真情告白

我们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我们懂得了接受爱,更懂得了爱人父母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而对于父母,我们有着太多的亏欠学习这篇课文,让我想起我的父母,想起了父亲节(配乐深情朗诵,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记忆)

父亲节

父亲节,早忘了

朋友提醒我说,今天是父亲节,别忘了给你父亲打个电话

早上, 电话打过去,没人接

中午,再打过去,还是没人接

下午快三点了,电话通了正好是父亲

家里怎么总是没人啊?我问

花生地里草都把苗给荒了,我和***锄草去了

父亲不知道有父亲节,只知道精心侍弄十几亩土地父母经常天不亮就下地,半夜才回家吃晚饭六十多岁的人了,黑瘦干瘪得像秋收后萧索的田野

跟父亲聊了几句,始终没有说“父亲节快乐”——那样说显得别扭和做作

我说,端午节没回去,过一段时间我们就放假了,到时我带孩子回去看你们

父亲说,乡下蚊子抬人,别回来

事实上父母很想看到外孙的,当然还有女儿女婿每次我们回去,父母都容光焕发母亲一会吩咐父亲找这,一会交代父亲买那高兴地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刚进了客厅,又慢慢退出来,嘀咕着:“我要去拿什么来着啊?”等到突然想起,再噔噔噔跑进去

父母总是说,你们没有时间就别回来于是我们真的就不回去了父母生日不回去,元宵清明不回去,端午中秋不回去;回去只会在五一,十一,暑假,春节算下来,陪父母的时间一年也不过十来天 每次看到我们离开,他们又会抱怨,回来才呆这么两天,还不如不回来几多失落几多遗憾!

每次我都会说,忙事实上,忙于生活忙于工作有时只是托词离开家乡并不久远,但老家已经让我感觉那么的不习惯,不适应从老家回来,我们经常会带回一些小毛病:便秘,拉肚子,长满身的痒疙瘩,诸如此类如今家已经越来越远了陌生,隔阂,逃离,背叛,这些让我从心底感到愧疚自责

父亲说,晚上***老是喜欢把电视机声音调到最大

妈的耳朵好好的,怎么就不行了呢?

她耳朵倒没啥,就是心里冷清得很进进出出,只有两个人有了电视的大声儿,家里热闹多了

顿时,我心如刀割,只想抱头痛哭一场

我愧对生我养我父母!

下次,我一定回来!

父亲节,祝我的父亲母亲节日快乐!祝那些不知道父亲节母亲节的父亲母亲们节日快乐!祝天下所有父亲母亲永远快乐!

翻开记忆,往事历历在目对于含辛茹苦的父母,你做过什么?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真情告白

真情大胆告白,感动无处不在一定要告诉我们的父母:正如你们爱我一样,我永远地爱你们!

(五)、升华励志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好好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身边的每个人,爱我们社会上的每个生命,这才是一种大爱

(补充板书 :爱父母 爱他人 爱社会)

让我们大声诵读巴拉塞尔士的这段话,做一个懂得生活懂得爱的艺术的人: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爱的程度就越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其本质。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今天的学习之前,先请大家来听两首歌曲《母亲》《父亲》。听完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简单介绍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上的问题。组长做好组内分工,安排好每道题的发言人,指导组员整理好每道题的答案,并安排好发言人,补充人。(整理如下)

1.归纳本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阐释了父爱和母爱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性质与区别。

(1)他首先阐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爱以及爱从幼稚道成熟的过程。

(2)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懂得爱的重要性,去创造爱,产生成熟的爱。

(3)指出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父母,健康灵魂,走向成熟的途径。

2.阅读课文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婴儿时期:婴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同他出生以前没有大多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

童年时期:他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起来成为一种经验:我被人爱。

8—10岁:儿童到了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情感,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第一次感到要送母亲一个东西……

(2)“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试从这句话分析“母爱”的作用。

明确:正是母爱的潜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灵由索取趋向奉献,由被热爱到爱别人;母爱的无私使子女在获得满足与快乐的过程中意识到给予的重要性,爱他人不仅给人带来幸福,也让自己体会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母爱的真谛,正是这种由母爱衍生的爱人之心让每个人意识到他人的重要和社会的美好,从而构成和谐统一的人类社会。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身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它嗯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爱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种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受到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3.阅读4-7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这一句中的“这种变化”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种变化指的是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

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2)联系全文,回答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明确: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关怀和安全感。父亲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私的,而父爱是

有条件的。

母爱的积极面是: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能给孩子安全感。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唤取,根本无法赢得,也容易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可能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必须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期望的情况下,可能失去,有时过于严厉。

4.阅读8-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条回答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明确: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甚至专横; 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2)结合文章,分条回答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3)《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

明确:一个好家长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他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她最机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四、作业拓展: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五、小结

在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请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