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在召唤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田野在召唤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田野在召唤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认识日用农产品及生活用品,探究这些用品的生产过程,知道农业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感受农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快乐、幸福。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倾听米粒的诉说,了解一些粮食的`生产过程,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2、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懂得爱惜粮食,勤俭节约,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
1、从不同渠道收集有关粮食的知识、儿歌、诗词、图片、典故等,并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整理,准备有关实物。
2、教师准备有关多媒体或网络教学资源,也可联系学农基地或附近农作物基地,便于师生实践、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导入
1、分组活动,看、摸、闻本组准备的粮食作物,交流所了解到的关于这些粮食作物的知识,背景诗朗诵《锄禾》。
2、结合课外查找的资料,谈谈自己对粮食作物的了解,大家可以适时补充。
3、分组活动,看、摸、闻本组准备的粮食作物。
二、分析总结,明理
1、学生到学农基地或附近农村观察农作物生长现状,即席请教。
2、学干农活,体验农民的辛劳,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分享收获的喜悦。师生与农民交流同乐,从而懂得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
3、探究: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三、拓展延伸,提高
1、设计餐厅里的对白。
2、针对一些浪费行为进行辨析,为学校和家中的餐厅各设计“节约粮食,珍视劳动”方面的温馨提示卡。
3、收集整理相关农谚、儿歌、故事,提供资源参考。
4、模拟学生食堂早、中餐的场景,学生戴食物头饰扮演不同的角色,讲述粮食的故事。
5、了解本地的、身边的一些种植、养殖常识,进一步明白劳动者用他们的付出为人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田野在召唤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题材内容——“田野”、“雪橇”,一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题材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
用歌声表达歌曲欢快的情绪,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情绪,唱好二声部。
教学难点
旋律相同,不同的节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发声
【阶段目标】
选用歌曲中二声部的旋律进行视奏和视唱,创设情境同时解决合唱的音准问题。
1、用口风琴吹奏旋律
2、视唱旋律
3、双脚在地上交替打节奏,同时用象声词“踢踏”唱旋律,唱好连续休止符。
【设计意图】为二声部的演唱做铺垫,练习连续的八分休止符处的唱法。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二、学唱歌曲
【阶段目标】解决演唱难点,分析歌曲、学会歌曲、唱好歌曲。
1、初听,看演示的谱例听范唱给歌曲分乐段。
2、出示谱例,视唱学习歌曲第一乐段,学生演唱可能出现的问题:“20 30 40 50 ”不容易唱好连续八分休止符的声断气连的弹跳感觉。
解决方式:①做一做拍皮球的动作,体会弹跳的感觉。②双手叉腰,感觉小皮球跳到肚子上。③用这种感觉唱乐谱。④加上字唱一唱。
3、完整演唱第一乐段歌词,设计演唱力度。
学生演唱歌曲并画出这两句的旋律线。通过直观的平行和上行的旋律线,给这两句话加上恰当的力度并演唱。
预设环节:学生根据以往别的学习经验,应该能够提出平行旋律用P,上行旋律用渐强。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可用范唱引导学生体会恰当的力度。
提示学生:注意气息支持、用清晰的吐字咬字表现歌曲的情感。请学生对自己的演唱作出评价。
4、学习第二乐段,直接演唱第二乐段的歌词。
难点:前面出现的20 30 40 50易与第二乐段中2 3 4 5|混淆,学生受前面影响,容易把一拍的音也唱成带有休止符的节奏。
解决方式:引导学生从歌词中体会,第二乐段这里好像田野张开怀抱拥抱我们,我们也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因此我们急切的脚步中间没有停顿。
5、完整演唱第二乐段,复习力度记号。
出示带有顿音▼和重音记号﹥的谱例,复习重音记号和顿音记号,带有顿音记号的字要唱得短、轻、跳;带重音记号的要加强力度。学生演唱并自我评价。
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重音记号和顿音记号,本节课把这两个记号作为一个知识点呈现,让学生再次感受力度记号的作用。
目的:加上这两个记号后演唱,体会力度记号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
歌词“梯里通巴”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是一首意大利的歌曲,这个词可能是意大利语的音译,也可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欢迎,还可以是我们奔向大自然的脚步声等等。
6、完整演唱歌曲
出示加上了力度变化的谱例。学生完整演唱主旋律。同时请几个同学用口风琴弹奏二声部的旋律。
7、进行两声部合唱练习
学生分为两个声部,高声部跟老师的琴,低声部有几个同学用口风琴演奏旋律,其他人跟着口风琴校正音准,用“踢踏”两字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设问:教材中要求学生用歌词中的“梯里通巴”作为二声部歌词,但是这个词与主旋律歌词相同,学生在演唱时又要顾及音准,又要想着字,可能比较困难,因此改为用走路形象的“踢踏”两个字来唱二声部。
预设环节:教材要求学生为X X 节奏处设计动作或声音,但本节课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的演唱二部合唱,因此,设计声音或动作将放在下一课时进行。如果学生学习的比较顺利,二部唱的较好,也可以试着加上设计声音或动作。
【设计意图】预设多种方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表现和对比等方法唱会歌曲。
三、巩固拓展
【阶段目标】聆听不同形式的合唱并进行分析。
1、首先出示谱例,对比聆听人音版教材中的下方三度旋律的二声部合唱。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这样的形式使歌曲的情绪更饱满。速度稍快也可以使歌曲欢快的情绪表达的更好。“快快把路上”这一句节奏的变化,分别唱一唱八分音符节奏的词和附点节奏的词,体会哪一种更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唱。不同的开头一个是弱起,具有推动感;一个像是脚步声,边走边唱的感觉更形象。
2、学生完整演唱一遍歌曲,教师提示学生:合唱过程中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要注意聆听另一声部,使两个声部的声音和谐地融在一起。唱完后学生自己指出演唱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预设环节:如果学生学习的比较顺利,有时间就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题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给人美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不同的合唱形式,使学生感受不同形式对歌曲情绪表达的作用,进一步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3、学习评价设计
(1)学生的自评、互评和他评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教师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1、更多关注学法,预设多种方案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以往的教学中通常只考虑教师的教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很少。本课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预设了多种方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并运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不同版本们之间教材差异,提高学生各种音乐能力。以往的教学拿来一个作品就教,很少关注教材前后知识的衔接和学生原有基础和能力。本课设计在全面了解教材前后知识的衔接和学生原有知识能力下,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灵活的教法和学法,在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利用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变为资源,给学生更丰富的体验。
3、注重结合实例进行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且完整的音乐知识概念。唱歌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只是把歌唱会、唱好,要通过对前后知识的衔接逐步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田野在召唤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歌曲的学习过程,感受并体验歌曲的美。
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独特和美丽。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以春天为话题,引起学生讨论,感受春天环境的变化。
谈话引出春天的田野,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田野会是怎么样的。
新课教授:
初听歌曲《田野在召唤》,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绪。
教师范唱,学生跟唱,注意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
分段学习歌曲,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顿音、重音等。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
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以“春天的田野”为主题进行创作,可以是绘画、诗歌或短文等形式。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灵感和过程。
总结:
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鼓励学生将所学歌曲和创作作品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田野在召唤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田野题材内容-合唱表演形式-(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一题材的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二声部的和谐。
2、音乐情绪的表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感受歌曲的情绪。
对前8小结的部分,进行二声部合成。
教学重难点:对歌曲情绪的把握。
二声部合成的时候,注意两个声部的和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
师:我们一起来聆听田野的歌声吧!
(播放歌曲〈田野的召唤〉。)
2.比较感受。
师:这首歌的情绪与《我们的田野》有什么不同?
(学生比较〈我们的田野〉与〈田野的召唤〉的情绪。)
3.讨论、概括。
师:对,《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抒情优美,《田野的召唤》的`情绪比较欢快活泼。
4.深化感受。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
(学生随着歌曲〈田野的召唤〉拍手打节奏,再次体验感受歌曲的情绪。)
三.歌词学习。
1.创设意境。
向学生展现一幅与歌曲内容有关的画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歌词。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语句,谁来说说歌词中描写了哪些景色?
(学生讨论歌词所表达的含义。)
3.演唱歌词。
师:这歌词犹如一首诗歌,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唱一唱。
五.完整演唱。
课后反思:1.用优美舒展的歌声描绘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能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欣赏合唱《我们的田野》,体现音乐中所表现的情绪。
2、感受歌曲中所描述的美景。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能够体会出歌曲那种优美的抒情感。
2、能够表达出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
一、欣赏歌曲《田野在召唤》。
1、第一遍欣赏,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色彩表达心中的感受。
2、读歌词,听第二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美感。
3、完成课后练习。
4、听录音轻声哼唱。
二、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大利的少年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过去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曲调。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问:这两个曲调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在高声部哪里是“上行”的走向,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指挥,学习前8小节。
(4)后8个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在曲调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教师指导学生学唱后两个乐句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完整地唱全曲,注意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歌曲
(2)朗诵歌词,想象一下,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三、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精彩,再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大家共同评价与表扬,
(1)画春天
(2)奏春天,用打击乐伴奏
(3)玩春天
课后反思:过教学,学生能够体验到田园风光带给人们愉悦的审美感受,并能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