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桥教案

2025/09/0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桥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桥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敬重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人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逃之夭夭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布置]

[课内]

1、誊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家长听

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同学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同学提问,比方“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资料,这时可请同学自身汇报预习效果,并和时褒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和华北局部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同学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誊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人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和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敬重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习

出示词语,指名读。

1.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学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同学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妄自菲薄。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人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和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酷。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示,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定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逃之夭夭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和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一、复习

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和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身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和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同学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

(4)讨论,引导同学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教后感: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教学。而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重视了同学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学习此类教材的好途径。

桥教案 篇2

实用的桥教案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桥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桥教案 篇3

一、活动设计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此活动设计,我考虑到首先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环境的创设上及教具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其直观性,于是我把整个操场设计成一个宽宽的河,让幼儿完全置身于情境之中。

“小桥摇摇摇”是以平衡台为主要教具的感统活动。我的感觉统合子课题目标主要是关注幼儿的注意力,由于幼儿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本身对活动的兴趣浓度有关,所以活动的趣味性及新颖性能极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我首先在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由于平衡台的摇摆的特性,我就先想象为小桥,把小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合适,我想到的河。原先设计幼儿在河两岸来回走,但平时幼儿走平衡台已经比较熟悉了,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难度,也没有挑战性。《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于是我想到不提供现成的桥,要过河让他们自己造,只提供几块用平衡台做成的“石头”,让幼儿充分发挥其想象和智慧。在此基础上,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设计了“搬家”和“狼来了”等一系列情境游戏,使幼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

2、活动中运用视听运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协调幼儿注意的分配性。

3、能在不连续放置的平衡台上走或者是跳,刺激幼儿的前庭平衡器官,培养幼儿的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4、通过一起造桥、搬家等,培养幼儿勇于创造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活动准备:

器械准备:4~6块“大石头”(平衡台),两根长条纸做成河岸线(适当距离),8块红色平衡台(小猪的家),8块蓝色平衡台(小羊的家),8个小猪和小羊的胸饰,一个狼和狼家的标记,若干个礼物及装礼物的小篮子若干

音乐准备:猪猪村和咩咩村的标示牌,大灰狼的音乐(狮王进行曲)和欢快的背景音乐

场景图如下:

(三)活动流程:

造桥——搬家——找礼物送礼物——大灰狼来了——解救小动物——结束

(四)过程实录:注解和自我评析

1、造桥

①T:今天的天终于放晴了,小猪小羊我们一起玩玩去吧。(来到河边)呀,不好,河上的桥被大水冲走了,那我们怎么过去呀?以“开门见山式”直接进入主题,恰好前几天刚下雨,利用此环境背景,顺利引到下面的活动“造桥”。

②幼儿相互讨论,并尝试找材料造桥。

S1:找棵树来当船驶

S2:打电话引发幼儿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已有经验来想办法。

引发幼儿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已有经验来想办法。

③利用环境资源—河岸边的“大石头”让幼儿自己来造桥。在幼儿充分想象后,我让幼儿自己来造

桥,并在周围找找有没有自己讲到的这些东西,结果他们只找到了“大石头”,很快幼儿纷纷动手搬起“石头”来。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做一个支持者,鼓励幼儿的各种创造性行为,个别能力强的幼儿主动指挥其他幼儿把“石头”搬成一竖排。此时幼儿已经进入情境中,松松冲上去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把前面的.一块石头往前挪,站不稳就跪在石头上挪,后面的幼儿跟着一起激动地喊:松松,当心啊!期间,幼儿间互相关心的气氛荡漾在整个操场上。幼儿一个个的传石头,挪石头,还有的紧紧拽前面一个人的衣服,不让他摔下“河”。

④过桥,桥终于造好了,第一个松松过去了,孩子们激动得欢呼起来!接着过了桥的幼儿还站到最后一块石头上,去搀扶后面的幼儿过桥。不需言语,好多幼儿纷纷在此时伸手去帮助后面的同伴。互相关爱在此又得以浓浓的体现。

2、搬家

①T:有了桥,我们就可以在河岸两边建两个村子,猪猪村和咩咩村,红色的是小猪的家,蓝色的是小羊的家,好,我们行动吧!在过桥的基础上,拿东西过桥,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增加了难度。幼儿又一次发挥主观能动性,操场上到处是幼儿忙碌的身影。他们先把家建得很挤,此时我成了引导者,提醒说“房子建在一块儿,都不通风了”他们纷纷同意,各自把房子在分开一些,留个过道。

②幼儿商量河两边村子的位置,一起搬家,并竖好村口标示牌。

③自由建村,搬家

3、找礼物送礼物

①T:村子建好了,我们找些礼物送到对面的朋友家去吧。在此过程中,幼儿自由找礼物,互送礼物,非常专注此时,大灰狼跑过来了都没有看见,个别的听见音乐声大声喊起来“大灰狼”,幼儿感到很吃惊,四处乱跑。我赶紧用语言提醒,再做一个引导者,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规则:只要到了家大灰狼就抓不住了。在此过程中,由于平衡台的摇摆性,平时站在上面不觉得难,现在在气氛紧张的影响下,上平衡台能站稳就有难度了。平时玩过两人一平衡台的游戏,在此紧张的环境下两人站又增加了难度。所以被大灰狼抓住的小动物有好几个,接下来,幼儿在送礼物的过程中很小心的四周观察,注意力高度集中,后来没有幼儿被抓住,即使没有站好的旁边的幼儿也都伸出手去搀扶他们,再次体现出同伴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②幼儿互相找礼物送礼物

4、大灰狼来了

背景:在幼儿互相送礼物的时候,音乐响起,大灰狼出现。

①T:不好,大灰狼来了,小动物快躲到家里去。

②幼儿团结合作想办法躲进家

③大灰狼抓小动物

5、解救小动物

①大灰狼:今天可要饱餐一顿啦,哎呀家里的柴火不够了,我得去找点柴火去。此时,大灰狼连续几次都没抓住。乘大灰狼取柴火的机会,我引导幼儿以最快的速度去解救了被抓住的小动物。他们见同伴回来了

,兴奋得欢呼起来!气氛达到了高潮!

最后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幼儿还意犹未尽,认出了扮演大灰狼的老师都悄悄的在背后打一下她。幼儿完全融入了角色。

②T:大灰狼不在家,我们去救小动物吧

③解救成功

6、结束活动

①T:我们胜利啦,一个伙伴都没有被大灰狼吃掉,好,带上各自的礼物回家吧~

②唱歌结束活动.

(五)活动评析

我觉得活动过程应是一个让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真正能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活动真正符合幼儿的需要,在于能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和体验,在于能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此次活动是以感觉统合器材“平衡台”为主要教具的活动,我利用平衡台的摇摆性把它设计成“石头”,整个活动全都围绕平衡台来进行,用平衡台做成的“大石头”及“小动物的家”。由于这次活动是户外体育活动,在考虑活动安全性的同时考虑活动的难度,引发幼儿与环境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平衡台器械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平衡台上走不难,所以我在活动的设计中注意给幼儿留有充分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想办法造桥,让他们想办法搬家,让他们想办法不被大灰狼的抓住……在此过程中,平时我讲的同伴间要团结互助,在活动的进行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他们很主动地去抓住要掉下“河”的同伴的手,两个,三个……大灰狼来了的时候,看到同伴没有注意到大灰狼时,激动得喊起了同伴的名字,叫他赶紧回家。还没有站到平衡台上的幼儿被旁边的手拉到平衡台上,甚至抱住他们站到平衡台上的也有。紧张激动的气氛充满了整个操场~~

我的活动目标是利用感觉统合器材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始终沉浸在角色里,沉浸在活动中,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以至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在活动结束时,他们还问我什么时候还玩此游戏,太刺激了。在“大灰狼来了”的游戏中,要求幼儿运用视听行动等多种感官来协调幼儿注意的分配性,刺激感觉的统合。有的幼儿是先听到“大灰狼的”音乐,然后再逃跑的;而有些幼儿是观察大灰狼的动静再行动,充分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

纲要中指出,师生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人,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他们的同伴朋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游戏的过程中,完全放手鼓励他们的一切行动,并和他们一起干。在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存在时,引导他们,但答案却需要他们自己动脑筋得来的。幼儿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孩子是最开心的。比如他们造好桥能过河后,都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活动中还有几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河的宽度要适当,以能自如的走过为好,在此次活动中,河的宽度若再窄一些,幼儿就能更自如的跨过去了。由于前几天刚下雨,地上潮湿,作为河岸的皱纹纸一粘到地就湿了,所以若换另一种纸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桥教案 篇4

《小熊过桥》是一首充满着童真童趣的儿歌,讲述一只小熊从害怕过桥到最后通过鲤鱼的鼓励,自己努力勇敢过桥的过程。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在遇到困难时要先自己想办法,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别人有困难时,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

活动中,为了加深幼儿对儿歌的印象,让幼儿更好地学习、理解儿歌,我先以播放视频让幼儿初步熟悉儿歌,然后在出示了相应的.挂图讲述儿歌的内容,让幼儿进行理解。在活动中按一定的节奏和口吻朗诵儿歌,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时的心情。孩子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我还在部分词语上给儿歌配上了相应的动作。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掌握的情况还是不够理想,一节课下来,多数幼儿还是不能较完整的朗诵儿歌。

在整节教学中,我在结合挂图讲解儿歌内容的环节中,用的时间较多,使幼儿发言的机会较少,让整个环节上呈现出老师为主动幼儿为被动的现象。《纲要》指出,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要转变角色,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吸取教训,把孩子作为主体,自己成为导体,让幼儿真正的做一个学习的主人。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多位老师的讲评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会不断的反思,吸取老师们给予的宝贵意见,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