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2025/09/0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

2. 能力:尝试多渠道地收集相关民族特点的服饰、文字、风俗等资料,并学会对已有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类,从中了解相关知识。

3. 知识: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尊重、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内容。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多民族的统一大家庭,增进民族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引导学生讨论我国有哪些民族,并在民族分布图上找到这些民族。

2. 开展“看谁知道的民族多”抢答竞赛,小结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

3.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播放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课件,小结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并设立了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第二课时

1. 通过学籍登记表引发学生对民族的关注,开展“猜猜看”活动,猜一猜画面中是哪两个民族,并尝试介绍自己的民族。

2. 播放关于部分少数民族概况的动画和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从不同民族的介绍中了解到哪些民族,不同民族有哪些特点。

3. 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课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可自愿组合成美丽民族服饰组、有趣民居组、民族歌舞艺术组等,并结合情境展开研讨。

第三课时

1. 播放关于多彩的民族节日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了解不同民族节日的来历、意义以及与民族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民族传说和信仰的关系。

2. 播放关于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自己喜欢的民族体育运动,这种活动的特色以及展示了民族的什么精神。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并且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的情感。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中的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这一单元的主旨在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方面存在的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历史传统、文化信仰和地理环境的不同;知道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知道各族儿女不论身在何处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员。《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个主题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感受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从而产生探究的热情。56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知识并不是学生在生活中能直接感受到的,因此,教材内容选择的都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教学知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5 6个民族知识。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主体验多彩民族,并为此而自豪,产生民族团结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但对所收集资料的筛选、归类还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对于他们而言,56个民族知识,特别是少数民族知识是比较陌生的,而且涵盖量大。而本主题教学内容的呈现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师课前应给予指明方向。学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团结的情感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教师就要做足功夫,让学生为56个民族灿烂文化而赞叹,进而为身为56个民族成员之一而自豪。幸运的是我们所处的地域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地域的优势,通过了解身边的少数民族,并和少数民族同学交朋友,而达到让学生切身体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民族团结情感。

教学目标

1、情感: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56个民族及民族团结的情感。

2、能力:尝试多渠道的搜集相关民族特点的服饰、歌舞、风俗等资料,并学会对已有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类,从中了解相关知识。

3、知识:初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着重了解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畲族。

教学重点

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2、了解我们身边民族——畲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56个民族及民族团结的情感。

设计思路

1、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去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并做成资料卡,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探究热情;

3、透过民族风情大展台,让学生体验56个民族就像56朵花一样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4、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地域优势,我们所处的地域————闽东,是少数民族畲族的聚居地。通过畲族风情展示,让学生较充分了解这个我们身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对各民族知识的了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透过畲汉两族学生融洽相处的点点滴滴,升华到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相亲相爱的民族情感。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导入、揭题

1、设疑导入【我今天带来了一张民族“全家福”照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五十六个民族合影图) 猜猜这张“全家福”里总共有多少成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领略这56个民族的万种风情。(板书:五十六个民族)】

(设计意图:称民族兄弟姐妹大合影为“全家福”,并让他们猜一猜,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和睦的大家庭,同时设疑,导题,自然入课。)

活动二:民族知识大比拼(课件:民族知识大比拼)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各民族分布区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检查预习情况。)

1、引言:【我们这56个民族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 咱们先来场比赛“民族知识大比拼”】

2、宣布活动规则:【先宣布比赛规则:全班同学分成两队,男生、女生队。各队都有两题必答题,另有两题抢答题,答对一题加十分。】

第一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56个民族名称):这是我国的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

第二题:这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外,其余的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我们都称之为什么?(汉族)

第三题:“献哈达”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习俗?(藏族)

第四题:炎帝与黄帝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传说?(汉族)

附加题:(课件出示:腾格尔肖像图)他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他的名字叫腾格尔,他演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传遍大江南北。请问他是哪族人?(蒙古族)

附加题:这是一个听力题,请认真听歌曲《高高的兴安岭》,这首个歌里唱到了一个少数民族,请问是哪个民族?(鄂伦春族)

3、宣布比赛结果。【下面我宣布比赛结束,本次“民族知识大比拼”的冠军的得主是……】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心理特征,让孩子充分体验比赛游戏带来的刺激与快乐,活跃课堂气氛。本环节的赛题设计有两个意图,其一,本课中需要传授的知识点融入比赛中,化枯燥为趣味,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二,选择的赛题都是比较常见的民族知识,且具有的代表性。比赛掀起学生学习探究本主题知识的热情。)

活动三:民族风情大展台

1、小组活动:交流收集到的民族知识

【课前,老师也发动同学们收集你所感兴趣的民族知识,并做成资料卡,这个任务完成了吗? 太好了!那就赶快拿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上下桌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先在小组里交流。结合课文70~83页,把你感兴趣的资料展示、介绍给你的组员。】

(设计意图:56个民族知识,学生也许有所了解,但要让他们比较具体的描述,会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让他们在课堂中有更好得展现的机会。这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从中获的`更多的知识。)

2、反馈

(出示课件:民族之花)【56个民族丰富多彩,我都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了。谁先介绍。】

A、民居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民居。根据反馈介绍:傣家竹楼、蒙古包、石板房、藏族碉房、土楼。】

B、服饰

【根据反馈板书:服饰。展示:苗族服饰、白族服饰、鄂伦春族服饰、彝族服饰、傣族】

C、歌舞

【根据反馈板书:歌舞。展示傣族舞、侗族大歌……

D、体育运动

【根据反馈板书:体育运动。展示蒙古族摔跤、朝鲜族荡秋千。】

E、传统节日

【根据反馈板书:传统节日。展示“火把节”】

F、习俗礼仪

【根据反馈板书:习俗礼仪。展示“献哈达”、喝“八宝茶”、俄罗斯见面礼。】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的民族知识展示,梳理民族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略民族知识风情的魅力,感受多彩中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活动四:感受闽东畲族风情

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概念,引出闽东畲族。

2、学生介绍畲族知识。

【我们身为闽东人,畲族知识一定也有所了解吧。你知道哪些?】

3、感受畲族传统节日 (课件:三月三影像资料)

4、畲族“三月三”都向我们展现了哪些畲族风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a、饮食 (课件:饮食链接粽子)

【根据反馈介绍:乌米饭、糍粑、粽子。】

b、畲歌

【简介畲歌。】

c、传统节日

【 粗略了解一些畲族传统节日。】

d、畲族武术

【粗略了解畲族武术。】

…………

(设计意图:畲族是我们闽东地区极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当本地的汉族学生却极少了解,透过本主题,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走进畲族,领路这个民族的美丽,从而关注、了解、尊重这个民族,对各少数民族的了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活动五:感受畲汉友谊之花

1、结识畲族同学 【请两位身着畲族服饰的同学客串课堂。】

2、学说畲族话【畲族同学用畲族话向同学们问好,并教同学们说畲族话从1——10。】】

3、了解畲族服饰【畲族同学介绍身着的畲族服饰。】

4、体验畲汉两族学生相处点滴【发动全班同学与他们交朋友。师自我介绍:你们知道吗?我也来自一个少数民族乡,福安坂中畲族乡,并且在一所畲族小学里任教,这所小学里不仅有畲族学生,也有很多汉族学生。(课件出示:畲汉学生相处场景)在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畲、汉两族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把畲族学生请进课堂,让美丽的畲服展现在学生眼前,让畲家孩子亲口教他们畲族话,与畲族同学交朋友。这些就是最生动的课程,给与学生最深刻的体会。了解各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口号落实到行动中,从自己的身边做起。)

活动六:绽放56朵民族之花

1、结语:【不仅仅是畲汉一条心,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团结一致,心心相连。我们的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和睦地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称这56个民族为56朵花了吗?(板书:勾勒花瓣)。只有将这56个花一样的民族紧紧簇拥在一起,祖国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2、涌动真情,歌唱《爱我中华》。 (课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与身边的不同民族同学交朋友,了解、尊重他们的礼仪习俗,欣赏他们的风土人情。升华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创造锦绣中华。)

作业:

回家继续收集56个民族的知识,做一张“民族风情”手抄报,咱们下节课将举行一次民族风情展

(设计意图:作业应具有拓展、延伸性。本课只是一个了解民族知识的起点。而了解民族知识的步伐正在迈开。)

板书: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民居

服饰 歌舞

传统节日 习俗礼仪

体育运动

(设计意图:精美、简练的板书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的板书设计美观、大方且切合文本,让人过目难忘。)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学唱《吹起羌笛跳锅庄》

第二课时:欣赏《瑶族舞曲》

第三课时:学唱《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吹起羌笛跳锅庄》和幽默风趣的情绪演唱《阿喽喽》。

2、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熟记音乐主题,划分段落,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的主要主题。

3、在唱、奏、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人人参与,大胆投入,相互配合。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课堂打击乐器。

(二)图片、音像资料

羌族、瑶族人民服饰图、跳锅庄的图片或录像,羌笛的图片,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阿喽喽》的演唱带、伴奏带,《瑶族舞曲》的录音带。

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本单元难点:

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用五线谱教学的班级学习l=bE的首调唱名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

《五十六朵花》这一单元从低年级一直延伸到高年级,一方面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学习音乐的角度来看,学习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实在是太有必要了。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的55个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他们中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从小就应当学习、了解它并热爱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是《吹起羌笛跳锅庄》,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这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响,歌中唱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羌族也用汉文,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世世代代从事农业生产,但在改革开放后也兴办起自己的制革、水泥、木材、化肥厂,另外,羌族的绣花和编织也是非常有名的。

同学们请看羌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唐代诗人王之焕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着名诗句。现在的羌笛都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到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羌寨里就处处响起羌笛的声音。

我们再来看跳锅庄的图片(出示图片)。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地参加进去,可见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锅庄舞的主要动作是弓腰、甩袖,边唱边舞,我们等会儿也来学几个锅庄舞的动作,请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样,高高兴兴地参加进来。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4)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5)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由学生讨论选用四种课堂打击乐器作伴奏,声音相似的可只选其中一种,例如三角铁与碰铃、舞板与木鱼。

(2)前16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 × │”,后8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 │ × × │ ×× × │”,最后3小节可与旋律的节奏相同。

(3)由部分学生(约15人左右)演奏,其余学生随伴奏带歌唱,再依次换部分学生演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1)根据录像或图片,随教师学会一两个锅庄舞的动作。

(最好将教室里的课桌撤掉,学生可以在原位学习舞蹈动作。)

(2)随录音做动作。

(3)边唱边跳。

(4)男女同学各站一排,随歌声起舞,男女同学动作可以不同。

(5)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随歌声欢快地跳起锅庄舞。

5、小结: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欢乐,也初步了解了羌族,但这仅仅是开始,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羌族和锅庄舞的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在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

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

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

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5、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随笔:能顺利完成本课内容要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

这是课本上的要求,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

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3/4拍,课本中已经提示,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如边唱边挥拍,这四个小节应用四三拍子的图式挥拍。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男齐)你见过没有?你信不信?(女齐)你信不信?(男领)哎! (齐)你哟信不信?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有表情的表现本歌曲。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相关参考资料:

(一)与教材相关的参考资料

1、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羌族通用汉文,无本民族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羌族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也兴建起水泥、制革、木材、造纸、化肥等工业。绣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羌族的民族节日是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每到这一天全寨人都要烧香敬祖先和天神。祈祷丰收的祭山会也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

2、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

瑶族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口头文学极为丰富,但现在的瑶族一般都会说汉语。

瑶族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和狩猎,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瑶族除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外,还有不少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耍歌堂等。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前先念祖先的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歌舞也很有名。

3、羌笛

羌笛是吹奏乐器,流行于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县一带,历史十分悠久,汉代已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在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文人诗文记载。

现在流行的羌笛,以两支同样长短的竹子制成(约17──19cm),管体通常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有一竹簧片的吹管,竖吹。羌笛的音乐高亢,发音如下:

1=D 6 7↓ 1 2 3 4↑ 5

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或劳动之余,羌寨就处处可闻羌笛的声音。

4、锅庄

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藏语称“卓”,主要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藏族地区(藏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地),因表演这种歌舞时常围着炉灶或篝火,炉灶又被称为锅庄,因而得名。歌舞时男女各半,手牵手围成一圈或两排对立,开始时由一人领唱,然后齐唱,边唱边舞,其动作庄重、稳健、豪放,基本动作有弓腰、左右摆步、四步一变、弓腰转身等。锅庄舞一般不用伴奏,曲调进行徐缓、节奏较自由、拖腔较长。锅庄舞的歌词丰富多彩,结构严谨,人们在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就会不由自主地参加到锅庄舞的行列中去陶冶情操,培养才智。锅庄舞有一套完整的跳唱程序,一般的程序是锅庄舞序曲、祝福锅庄、迎宾锅庄、赞美颂扬的锅庄、辞别的锅庄、挽留的锅庄、结尾锅庄。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学唱不同民族的民歌,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唱一组少数民族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2. 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唱会不同民族的民歌。

教学难点:

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伴奏。

教具准备:

《乃呦乃》光盘、一段录像(课件)、碗、盘子、茶杯、皮筋和小药盒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乃呦乃》音乐,让学生进入教室。介绍这是一首土家族的民歌,并引导学生看课件了解土家族小朋友的生活。

2. 教师范唱或听录音,要求学生聆听、记忆歌曲。

3. 教师教大家唱歌,并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其余同学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4.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动手用皮筋和小药盒做一个有三根弦的小琴,用皮筋的松紧来调整音高发出1、2、3的`音,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

5. 学生自由组合,练习表演歌曲,并评出表演最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歌曲《乃呦乃》,让学生能够利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通过听、唱、演等多种方式,感受到了土家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