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麦哨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麦哨读后感 篇1
《麦哨》,开始一听到这个题目时,我以为是一个人在卖哨子呢。可是当我看到课题时,才发现原来是麦子的麦啊!我最喜欢课文的5、6自然段,真想去那柔软而有弹性的草地上躺一躺,一定比我们睡觉的床要舒服得多;更想到那尝一下“茅茅针”。课文还说那“茅茅针”放到嘴里嚼一嚼,吮一吮,就有一股甘甜清凉的'味道直沁肺腑,那味道一定比我们这里的饮料好喝。
麦哨读后感 篇2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装满了。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茅茅针”来。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麦哨读后感 篇3
周日,牺牲了休息的时间,来到了陡峭路的汇聚酒店听了几位名师的课。听完之后,唯一感受:名师的课果然不同凡响,是一种享受,不虚此行!而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虞大明老师上的一篇略读课文《麦哨》。虞老师的课安排在周日下午,一点半开始,这也是学生和听课老师昏昏欲睡,精神疲惫的时候,可是虞老师却轻轻松松地让整堂课充满笑声。在这节洋溢着欢声笑语的课堂上,孩子们又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收获着。
课堂上最突出的,就是预习方法的指导。或者再说得细点,就是略读课文预习方法的指导。虞老师在后来的讲座中提到,对略读课文的研究已长达六年,对略读课文的教与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虞老师坚定地要求孩子们在学习略读课文之前,应极其认真地学习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往往在导读提示中,会有一些需要孩子们边读边思考的问题。而我自己觉得在这边方面做得不够,往往只是自己在备课时阅读“导读提示”,在学生这一块却忽略了。除了预习方法,虞老师还着重强调了“批注”法的训练,凭借快速浏览课文,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凸显了“写法”的感悟:把独特的事物写具体。这样,教师的引导就起到有的放矢,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调动学生的方法储存,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麦哨读后感 篇4
上课伊始,虞老师就直接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通过预习弄明白麦哨是怎样的,用什么做的的同学举手回答,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回答之后,他又问:“想不想看看麦哨是什么样的?”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真正的`麦哨了,这时虞老师才点击课件,出示麦哨的样子。由于刚接触小学教育,对课文不熟悉,其实连我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麦哨,用来干什么的,什么样子,我对此也感到很好奇,我也十分迫切地想知道到底什么是麦哨,干什么用的,更何况孩子?这时每一位孩子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每一双眼睛里都充满了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