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丑石》的读后感

2025/09/1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丑石》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丑石》的读后感 篇1

平凹的《丑石》我多年前就读过,昨天又看了一遍,具体地说也不知道读过多少遍,反正感觉是非常地好。个人感觉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散文,可以说是小说,可以说是寓言,可以说是可以说是戏剧,可以说是诗歌,可以说是具有哲理的哲学作品,主旨泓深,意义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受到深刻的.启迪,多次反复阅读让人感觉是愈久弥香。

丑石外形上是非常丑陋,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从心理厌烦它,都本想把之扔得远远,但是由于丑石重量大移动不了,没有办法去处置它,只能够任其躺在那里。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才发现这块石头是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这才改变村子里人对于丑石的看法,吃惊诧异惭愧,才认识到自己的粗陋肤浅势利无知,天文学家给予这些村民上了一堂深刻的一课。

天文学家说,丑石太丑了,这正是它的美,丑石是以丑为美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点。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刺。丑石曾经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以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落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作者对于丑石最后结局安排的是大团圆的形式,适应了国人的口味,就像中国戏剧里面的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一样,结局美好圆满心想事成,具有着喜剧般的色彩,同时又有着幽默和讽刺的意味,有进一步地深化了要表达的主题,精神境界又高一层,使得文中人物形象通过前后对比,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入木三分,给予读者以深厚的感染力。

丑石的价值最终还是要通过天文学家才能够得以实现其价值的重新评估,正如卞和献玉一样,卞和手中的璞玉前后献给三位楚王,在经过第三位楚王的肯定以后,这块璞玉的价值才能够得以正式确立,这就暗示着真理和价值的确定最终还是在强权者手中,别的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没有这个声望,没有这个权威,这就是个体价值的深沉的悲哀。

丑陋是相对的,暂时的,美丽是短暂的,强权的。没有永久的丑陋,也没有永恒的美丽。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换,丑陋与美丽有时候有可能是天翻地覆,判若云泥,丑陋就是美丽,美丽就是丑陋。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强权的价值观,会受到后来正直人士的谴责与鞭挞,在无限久远历史时空里,灰飞烟灭,踪影全无。

《丑石》的读后感 篇2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块石头因为长得不好看而被大家讥讽,而最后人们体会到丑石的伟大。

这个从故事中让我深深的懂得: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遇到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

大家觉得这石头非常碍眼,做不了任何事,我认为,这足以说明这些人太肤浅了,对事物的根本没有任何了解就下定论。我们不妨设想,如果天文学家也和大众的看法一样,那么这块石头就会被世俗的眼光所埋没,甚至于某天被人们丢弃,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尤其是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不同时,如果固执己见,不采取有效的解决方式,就容易产生矛盾乃至冲突,甚至有可能将真理埋没。

所以,我们遇到问题,应当学会换位思考,通过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以求认同,理解和支持,在生活里也是一样,对人,一定要尊重他人,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有得到了他人的尊重,才能良好的沟通,虽然丑石不如《西游记》里的仙石,集日月精华于一身,也不像《红楼梦》里的那块通灵宝玉,但是,丑石拥有惊人的坚韧,和坚定,所以大家不是没有优点,是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只要用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事物具有多面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上,矛盾当然是免不了的,但是,重要的是如何解除矛盾。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丑石的可贵的坚韧、坚定的品质,尊重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只要学会尊重,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只要学会尊重,矛盾将会越来越少;只要学会尊重,一定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丑石》的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我国著名作家平凹的一篇文章《丑石》。

文章讲述了作者家门前的一块没有一点儿用的十分丑陋的石头,先是遭人嘲讽,后来因为一位天文学的到来,才知道它是一块十分有价值的陨石。村里人都十分惊讶:“这么珍贵的石头怎么一点用都没有呢?因为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的“丑石”。表面上一无是处,可要是真正把自己表现出来,却是很优秀的。我们班里就有这样的一块“丑石”,他是位个子高高的男生,没什么地方出类拔萃。可再一次校艺术节闭幕式上,他居然表演了拉丁舞,跳得还不错。他那潇洒的动作,使我们对他刮目相看。这正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丑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表面上平淡无奇,不代表自身没有价值。

《丑石》的读后感 篇4

第一次知道平凹其人,是在初入高中当年的开学典礼,平凹是以校友身份特邀的嘉宾,已经过去19年了。

第一次读平凹先生的《丑石》,却已经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忘却了时间。

很久以前就读过这篇散文,却是一直没有亲见过这块石头,总是以为谨是平凹笔下之幽灵罢了。虽离平凹故居很近,却也不曾去过几次,偶尔路过也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不曾带着目的而至。妄做了平凹校友,也妄了丹凤乡党之愿望,实为愧疚。

再读这篇《丑石》,却已是真真实实见到了它,就像平凹先生笔下那样,静静地卧在那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认真读罢这篇文章,还真需要下一番功夫,动一动大脑。你不用心去理解或者思考,还真如“丑石”垒不成墙,做不了台阶,是个该早早搬走,省的碍眼的石头;甚或灵机一动,平凹不是说“丑石”嫣然翻身为天上来物,早都被运走了吗?怎么还在那躺着呢!莫非这个是赝品?假若你谨是这样机灵一动,平凹先生都会无语,只能感叹到底是手机毁了一代人还是朽木不可雕也。如果你真的读懂了平凹这篇《丑石》,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这篇文章会被收录到中学课本中。

绝非是在歌颂一块石头。

“丑石”不是一般的石头,不能去做墙,不能做成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的。

今天,我们再去平凹故居,依然可以看到平凹笔下的“丑石”依然静静地卧在那里,而平凹先生心中的那块“丑石”,却早已光芒四射的走了,因为它来自天上,终究不会是地上之物。

“丑石”,默默的来,静静地走。

或来,或走,都是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