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2025/09/13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篇1

本学期的最后一次成长课,我选择了《跟踪台风的卫星》这篇课文。《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跟踪、监测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作出贡献,从而形象地为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教完这节课,破有感触,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课后习题课上讲。

本节课,我围绕课后习题“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不仅教学主线清晰,而且真正地实现了高效的语文课堂,不需要课后再去解决习题,加重学生的负担。

二、年段目标明确。

我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阶段学习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谈话风生”等词语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理解词语意思,老师总结出示词典中的意思解释,,最后通过句式训练,通过“台风来了,因为,所以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使孩子们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再一次突出了卫星的事先预报作用,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词语从而又能理解文意。

三、兴趣先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一开始,我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在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动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四、注重朗读,以读促悟。

苏教版语文教材强调“以读为本”,在教学中,我考虑到了如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且紧紧抓住课文中台风和卫星的神态、对话,让学生进入角色读书,在整个课堂中像真的听到了台风和小卫星的对话一样,学生们读得是那么的入情入境,有一位学生在读到狂怒的台风说的话时,他也是“狂怒”得面红耳赤了,就这样让学生真正地触摸感性的形象,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的熏陶,让他们在读中就认识到了台风和卫星各自的特点。这堂课的.教学我没有过多进行理性化的琐碎分析,而是重视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感悟,进而加深对课文艺术形象的感知,这样就让艺术的美与科学的真理和谐地统一起来,实现“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不足,导致在课堂上老师牵引过多,问题过碎,没有起到老师导的作用。不足:

2、如果将课文中描写人物情绪、神态的重点词回归到“跟踪”二字,进行归纳小结会更好。

3、虽然注重了词语的理解,但是如能将这些环节,穿插到课文的说话练习中可能会让学生理解得更好。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篇2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做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文章情节生动,语言活泼,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在形象的童话情境中传播了科学知识,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本篇童话内容构筑在一个颇具意味的童话情节上,语言、动作特色十分显著,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动作,特别是在关键的对话上下足了工夫。整堂课以朗读台风和卫星的对话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文中角色,借助五次对话的朗读练习层层深入,在有梯度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感受气象卫星的独特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是其中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分明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晓畅直至内化、提高,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

一、读有目的,注重实效

阅读教学十分强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但学生的读绝对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呆读,学生的每一遍阅读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这样的阅读才会有质量,才能有效果。我在学生每一遍读前都清晰地提出读的要求,首先,以“跟踪”一词为切入点,提出的要求是“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三次出现‘跟踪’一词的句子。” 这是对初读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全文建立整体印象的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提出边默读边批注的要求,有利于学生静心与文本对话,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紧接着进行深入学习台风和卫星的对话,在第一次人物对话的朗读训练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台风和卫星斗智斗勇的全过程。”这一次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顺对话,老师提的要求指向性强,学生一听就明白。检查初读效果时,我再对照评价指导,易于落实。学生再读对话,教师要求学生“关注提示语,练习朗读。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请通过你的朗读把它们的作用表现出来。”第三次朗读训练,去掉提示语,直接展示四个回合的对话。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练读,看谁的朗读能让老师回想起文中的重点提示语。” 第四次朗读训练,再次出现对话描写,重点标出几个语气助词。要求“注意读出不同语气助词的感觉,同桌自由分角色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进入角色,为下一步变朗读为说话做准备。第五次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脱离屏幕上的对话内容提示,将朗读转变为对话。”读的要求虽然一次比一次高,但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提示,每次提出要求的表述形象具体,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的朗读也水到渠成。

学习如登山,如果把为教学“爬坡”所做的铺垫称之为“绿叶”的话,梯度的'呈现就是盛放在课堂上的绚丽花朵,使课堂自始至终呈现出一种生长的美,一种不断向上的美。

二、读得充分,读得巧妙

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情感,读出收获,教师一定要把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整堂课教师安排学生16次朗读、6遍学生自主读和1次默读,通过23次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与文本对话,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与感悟随着一次次有质量的阅读已了然于胸。

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还要有技巧地读,才能读出文本的理解、文本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读的技巧指导,要求学生首先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再从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中的重点词语、语气助词着手,巧妙地提升读的要求,使学生读出味道和感觉来。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里该停、哪里该重……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另外在读的过程中还通过及时有效的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的朗读,不断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由学习上的“被牵引者”变成了愉悦的“自我发展主体”。

纵观整堂课,扎扎实实的训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课堂密度不大,但步步为营;训练点不多,但点点到位,不贪多求全,却注重实效。课已毕,但

留给我的思考仍在继续: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篇3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作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学生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本课的教学,注重朗读的训练。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现了“台风”和“小星星”两个形象,台风的蛮横与不可一世在一出场就表现出来了,而“小星星”面对强大的敌人,却毫无惧色,只是“笑了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读出台风的恼怒与威胁,小星星的自信与坚定。课文第二部分,作者运用了角色语言,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生动地介绍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角色,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狂怒”“狂暴”“暴跳如雷”等词语,并通过插入台风肆虐的录象,使学生深切体会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抓住“偏偏”“没门儿”“嘲笑”“自豪”等词语,读出气象卫星的自信与坚定。课文写了台风和气象卫星的三次较量,用台风的“大”和“气象卫星的“小”;台风的“怒”,气象卫星的“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貌似强大的台风实际上是“软弱”的',而看起来渺小的卫星实际上却是威力无比的。

在教学时还存在一个薄弱的环节,在抓住“狂怒”“狂暴”“暴跳如雷”等词语帮助学生体会台风的气势汹汹的时候,这三个表示怒的词语其实也是层层深入,但教学时由于一开始学生就把台风的气势充分的展示出来了,后面的两个暴怒很难有更大的进展,没有体现出台风到达极点的气势。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篇4

这一课的分角色朗读,我主要抓住了对话的提示语进行指导。第一部分台风的蛮横、不可一世,小星星的自信、坚定。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朗读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狂怒地嚷着”、“怒吼声”、“狂暴地跳起来”、“猛扑过去”、“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等词语,读出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抓住“偏偏爱”、“没门儿”、“嘲笑的”、“自豪地”等词语读出气象卫星的自信和坚定。通过同桌读、指名读、男女读、找朋友读、师生读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

第二课时,还让孩子们把自己设计的课本剧搬上了讲台,虽然比较稚嫩,但是因为孩子们喜欢,所以效果也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