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2025/09/16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1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通用13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2

今天上的是初一级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堂课课堂纪律很好,基本没有捣蛋的同学,这节课的最大问题是老师本人。这节课的难度中上,在缺乏教学工具的情况下,更难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各板块的运动。所以给教师下了难题。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沧海桑田”的传说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是否存在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通过图2.10、2.11、2.12,探讨海陆变迁的现象,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PS:对海陆变迁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教师讲解得很模糊,缺乏生动例子的比方,学生的眼光迷茫)

接着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的故事,及通过图2.16、2.17共同探讨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理论。

(对于本知识点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导)

通过提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理论分为三个方面:

1、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的运动;

3、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动活跃。

(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看图)

总体上,本节课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改进的要点:增加幽默感,提高课堂气氛;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3

1、“沧海桑田”教学过程。

让我联想到本地区以前出现的大量海洋生物贝壳,正好与网上找到的天津“塘沽发现2500岁的牡蛎礁群”图片中的贝壳非常相似,导入教学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再通过提示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的三幅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以前世界上的一些海洋变成了陆地,也有一些陆地变成了海洋,并且激发了进一步探索原因的兴趣,教师再加与适当的`启发,下面的教学过程就能水到渠成。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学过程。

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提出质疑:仅靠轮廓线相似,能否证明两大洲曾经连接在一起呢?然后设计了探索证据的活动:假如你是魏格纳,你如何证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这样就大大地激发起学生探索证据的的兴趣。

3、“板块的运动”教学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也包含了全章的突出难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板块分布图,配合带有动画效果的醒目标志,启发学生突破读图的要点——板块的运动方向,再用两本书分别做板块发生碰撞和张裂运动的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空间想像能力,有利于理解板块运动的观点,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4

上完了《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电影《2012》作为导入,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视频里面青藏高原被海水淹没,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海陆会不会变迁。为什么海陆会变迁?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假如你是魏格纳,你怎么证明大陆会漂移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南美洲与非洲是同一块大陆的证据;探讨未来世界红海、地中海会有什么变化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的机会不多,动脑动手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板块的运动日常生活中很少直观上的接触,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课后还应当多加练习加以巩固。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5

本学期,学校开展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一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联系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海陆的变迁》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及运用”,内容非常抽象,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感受,就单凭学生用脑想像,效果不佳,所以如何解决这一抽象的问题就成了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因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随后出示实例——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等图片,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第二部分是“大陆漂移假说”,这一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合作拼合非洲大陆东海岸和南美洲大陆的西海岸的轮廓图,由此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海陆变迁。此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第三部分“板块构造学说”,这个学说可以说就是来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的,在学生阅读学说内容之后,培养学生从活动中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可列举汶川地震和山体滑坡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及爱国主义精神品质的培养。

二、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过程

不少教师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学生,往往将问题简单化,认为学生笨,设置一些困难的.问题,不考虑学生还是少年儿童,因此,就达不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设计时,我采用先让学生默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的动画,尽管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但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于是我尝试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再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魏格纳的故事,就能加深学生们的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三、联系学生特点,注重教学细节

(一)本课课文内容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态度和探究精神。因此,在备课时我就考虑到对于海陆的变迁这个课题,讲深了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从教材内容来看,包括了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及板块构造理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陆漂移的教学亮点在于古生物的证据和南极洲的煤层等资料,但是在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些问题。如果拓展的东西太多,就很难在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

(二)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心理比较幼稚,喜欢趣味性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的动画视频、“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三)细微的改进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最大限度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四)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关注了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堂重难点的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主体地位上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希望通过每一节课不断的反思和改进,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积极探究精神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从本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情况良好,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性知识对初一的学生还不太适应,以后本人还要加强学习,设计出更加适应学生的教案,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