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保护大自然》教案

2025/09/16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保护大自然》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保护大自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能够发现大自然的美,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和联想,用各种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

2、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喜欢的大自然中的'景物,使学生明白自然界所包括的内容, 延伸到如何从我做起保护好大自然。

教学重点:

回顾运用各种绘画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欣赏、感受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

运用各种绘画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课堂常规坐好,稳定情趣,查学具。

二、复习、导入

用猜谜游戏导入,观察植物。

三、教学过程

1、教师设问:你们知道植物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大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要调动气氛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看风景图片和污染后的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板书课题。

3、 教师展示一张白纸,怎样去装扮它,并让学生说出心中哪些美丽的大自然的景物;

4、欣赏作品,回顾旧知,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说说能用什么方法来创作。

5、 小组进行学习后的汇报。教师板书方法。

6、小组合作,用画、剪、贴、手印等方法把你们心中的美丽的作品创作出来。

四、展示作品

1、 分小组上讲台介绍展示作品。

2、欣赏吉安美丽风光。

五、小结整堂课

《保护大自然》教案 篇2

[教材简解]

大班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个主题,因为大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雪,日出日落,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风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云会有各种形状?""树林里有什么秘密?"等等问题层出不穷,本节活动我将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来探秘自然、了解自然。

[目标预设]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求自然之谜,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和感受。

2、在游戏过程中感知自然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各种感官探究自然,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难点:通过游戏等形式与幼儿共同探秘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孩子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多一点实现需要的满足!

[设计思路]

孩子天生是个探险家,与其在教室内带领孩子观看各类图片,不如让孩子置身于自然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六大解放",促使我利用一次郊游,带领孩子通过"摸摸大自然"、"听听大自然"、"记录大自然""呼吸树的游戏"等环节,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现象。在体验和想象空间的同时,为幼儿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的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活动准备]

1、与家长共同为幼儿准备野外生活所须携带的物品,每人一个背包。

2、彩纸、笔若干。

[教学过程]

一、摸摸大自然的身体找一块安全地带,幼儿自由结伴二人一组,一位用布蒙住眼睛,由另一幼儿带他去摸摸大自然里的东西,感觉一下大自然中各种东西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是硬的还是软的,然后互换角色。(当不用视觉时,触觉会更加灵敏,小花小草青苔石头树根等都能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集体讨论:你摸到什么东西?是什么样感觉?请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游戏:猜猜我摸的是什么?请幼儿描述触摸大自然的感觉,让同伴猜测物体。

二、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在较清静的地方,教师和幼儿一起坐下来,将眼睛闭上一两分钟,让心慢慢静下来,让幼儿仔细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用语言表达个人感受。(风声、鸟鸣、水声……)

三、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1、带幼儿寻找各自喜欢的树,每选择一棵用彩笔把树皮和纹理拓印在白纸上。每位幼儿可拓印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来寻找不同种类的树干或树叶来拓印。

2、找一棵大树。教师可以让幼儿讨论,一共要多少人才能把树围住?还可以仔细找找看,有哪些动物是把这棵树当成"家"的?树上树下有小鸟、蚂蚁、毛毛虫等居住吗?让幼儿表达观察这棵树的感想:大树有多大年纪了?身旁可能发生什么故事?最后,教师让幼儿用白纸把树围住,各自拓下树的一部分纹理,这些纸可以带回去后平排连结起来,向幼儿展示树的'圆周长度。

四、呼吸树的游戏

1、让幼儿在大树荫下作深呼吸,自由地与幼儿讨论树的功能:它可以供人们遮荫遮雨、供给人们食物,也是许多动物的家;树根又可以使泥土固定,吸收水分,天下雨时,才不会造成洪水和山崩。另外,树还可以使空气清新。"呼吸树"的游戏,就是让幼儿了解,树林对于我们的呼吸是何等的重要。

2、在空地上由部分幼儿扮演树木,以各种姿势站立;另一部分幼儿扮演各种动物,教师则当砍树的樵夫。

3、"动物"们只有站在"树"的旁边才能呼吸5秒钟(既慢数五下),然后要用手捏住鼻子与闭气直到跑到另一棵树旁才能呼吸(因为每个数释放出来的"氧气"有限)。当幼儿在大树之间移动时,教师开始"砍树",被砍倒的"树"要假装倒下,这样动物就不能再靠近那棵树呼吸了。

4、游戏过程中,树逐渐减少,幼儿会感到"呼吸"愈来愈不容易,当"树"全被砍倒时,"动物"们也就会昏倒了。

5、游戏结束后,教师可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并进行小结。

[活动反思]:

《探秘美妙大自然》从一次郊游入手,在引导孩子看看、摸摸、找找、玩玩的过程中,融入了科学、语言、健康、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兴趣很高,整个过程都是在具体有趣的活动中实现的。幼儿在活动中观察能力、思维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快乐而满足的!

《保护大自然》教案 篇3

《保护大自然》教案(通用10篇)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我们的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保护大自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护大自然》教案 篇4

预习提示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也是一本书,它玄妙无比,变化无穷。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了解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有趣的文字。

教学目标

1、自学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2、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课后三个生字,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以及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学了今天这一课,你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文字铁砧星座罗盘......

3、把课文读流利,读出味。

三、再读课文,小组探究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大自然的文字”为题?

课文的总体结构是什么?(总—分—总)

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堂检测

1、听写词语

小熊铁砧预兆耸立

2、多音字——()

——()

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田字格里的三个生字。

2、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熟悉收集信息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大自然的风景画。(出示多媒体课件)大自然美吗?大自然很美,她的`文字也很有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云、石)你是从哪几个小节中知道的?(2——6小节)

二、精读感悟,合作探究

1、昨天老师已布置了让大家搜集与课文相关资料的作业,现在请看课文2——6小节,介绍了三种大自然的文字,各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喜欢或最熟悉的一种文字,先在组内介绍,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其余同学可以做补充。

(组内交流3—5分钟)

汇报,如:

(1)第一种大自然的文字——星,学生可搜集有关星座的图片,边展示边讲解,也可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教师可相机出示多媒体课件。

(2)第二种大自然的文字——云,学生可边画边讲解,教师相机出示课件,让学生加深对“铁砧”“砧状云”等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了解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第三种大自然的文字——石,工地上的石头,学生可拿实物进行讲解;树林中的花岗石,学生亦可边画图边讲解。

(学生可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对文本上的内容做更详细的补充,以

扩大学生的视野。)

2、挑选你认为感受最深的句或段,读给大家听。

3、同学们的精彩讲解和感情朗读,更增强了我们探索大自然的欲望。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有哪些?

(外出走走,注意观察;书中找寻;请教别人......)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3)齐读第7小节。

三、信息共享

1、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样懂得的?

2、学完全文,你有什么启发?

四、读写结合

请从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选择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2——6小节,写一段话,不少于70字。

五、师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吧。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课堂检测

按原文填空

1、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

2、飞行员知道,()是雷雨的(),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2、抢答:

收集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作业设计

请各小组把刚才大家展示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附作者简介

伊林原名伊里亚·雅科夫列维奇·马尔夏克,生于1896年1月10日,1953年11月15日逝世。他编写的《人怎样变成巨人》《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在世界许多国家翻译出版,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普著作之一。《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出过29版,《人怎样变成巨人》也出过8版。

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伊林学识渊博。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新的养分,他一生从未间断过对知识的追求。伊林每写一本书,似乎都是重新读一个大学,要读几十本书和几百篇科学论文。为了写《人怎样变成巨人》,他在几年内学习了历史、考古学、语言学等各种学科的书籍。他写《人和自然》时,对气象学和水文学研究了两年之久。

伊林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创作时,先拟出提纲,描绘出大体轮廓,再着手写。伊林出笔很快,但初稿写完后,都要反复进行认真修改。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探求更好的表现题材的手法、形象和比喻,他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他的《十万个为什么》采录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以简明、活泼的语言介绍基本科学知识,深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