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2025/09/17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2

课题名称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

重点分析

脱式计算是一种新的书写格式,这节课较难的部分就是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难点分析

学生可能存在知道是怎么算的,但并不知道怎样去表述计算过程,还会存在计算顺序是对的,但由于口算能力比较弱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教学方法

演示法:充分借助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更好地掌握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符号吗

加号、减号(同级)

乘号、除号(同级)(目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同级运算)

(不同级)(不同级)

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同级运算还是不同级运算:

16+9—8=5×2-10=

3×2÷6= 48÷8+17=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要知道下午有多少人,要先知道什么?走了要怎么办,又来了又要怎么呢?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5.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方法二:综合算式

①53-24=29(人)② 53-24+38=67(人)

29+38=67(人)(口算)(划线法)

③53—24+38=67(人)

5 3

—2 4(竖式计算)

___________

2 9

+ 3 8

___________

6 7

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2)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3)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刚才我们用划线法、竖式计算都计算出了答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书写方法叫脱式计算。7.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动态出示出示:32-14+10脱式计算整个过程

(4)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5)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53-24+38,15÷3×5,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第一关:牛刀小试,越练越行

23+6-11 2×8÷4

= □○□ = □○□

= □ = □

2。第二关:熟练运用,快速改错。

34-17+3 3×8÷4

=34-20 =24÷4

=14 =6

小结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以及练习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脱式计算。

35-4+27 6×3÷2

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谈话: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我们再计算一道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乘加问题。

1.出示例2。

谈话:看,这是跷跷板乐园,同学们玩的多开心呀!仔细观察,每个翘翘板上有多少人?有几个跷跷板?草坪上有多少人?(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草坪上有7人。)

提问: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学生自由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方法一:分步计算,先算翘翘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4×3=12(人)12+7=19(人)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

4×3+7、7+4×3或7+(4×3)

教师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道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

教师说明:像4×3+7、7+4×3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而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

2.谈话:如果把乘法换成除法,应该怎么办呢?

出示:20-8÷2 81÷9-2

师:乘、除法是同一级的,把乘法换成除法,计算时,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减运算。

学生计算,指名两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3.小结计算方法。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这四题,你能总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剩下两小题。

圈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先计算出左边的得数,再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先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先看懂树叶上的数有哪些,再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写出计算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4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问题:

1. 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 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 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 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1. 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 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要求“平均每天挖多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60-15)÷5

4.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6×3÷9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 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