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设计与方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设计与方案 篇1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都有自己的小伙伴、好朋友?好朋友之间最需要的是什么?(真诚)是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相互处事都需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标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会真诚,做个真诚的人。”
板书课题并齐读,解释“真诚”。
二、活动开始:
1、辨析真诚。
师: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自己真实诚恳的知心朋友。因为好朋友随时和分享成功的喜悦,当你遇到烦恼与痛苦,可以向你的好朋友诉说,解除自己的苦闷,然而,好朋友相处时往往免不了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来考考我们的友谊。如何来面对这样的挑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该如何积极面对,捧出我们真诚的心,消除隔阂,拉近彼此的距离。
看,一对好朋友正向我们走来。
情景再现:
(小真和小城是一对好朋友,在平时的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一对令人羡慕的好朋友。一天下午,在放学的路上,小真忽然停了下来,对小城说:
“小城我有一件事情要和你认真地谈一下。”
“你有心事了?”“是的,你是知道的,我和小c都是音乐课代表。我唱歌是全班最好的,这你也知道。下周我们中队就要进行中队干部的改选,我想竞选文艺委员,而且我知道小c也想竞选这个岗位,到时候希望你能投我一票。”
“这?”
师:如果你是小城你会怎么做?
(小诚想:小c是班上的文艺委员,一至三年级都是老师的小助手,班里的文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小城从幼儿园就是我的好朋友,唱歌确实好,每次歌咏比赛都是领唱,但却缺乏组织能力,怎么办才好?)
师:听了小城的想法,如果你是小城你会怎么办?为什么?说说你的真实想法。
学生讨论发言
根据大家的想法再表演a、小城真诚的说。B、小城不真诚的说。C、小真真诚的。D、小真不真诚的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一个心理小测试-测试真诚。
2、测试真诚。
假如今天你和朋友一同出去玩,却意外地得到一束漂亮的花朵,回家后你会把它放在哪里呢?为什么?
A、大屏幕:①餐桌上,②干净的洗手间,③洒满阳光的窗台边,④门口玄关处
B、测试答案
选1你对朋友有一颗真诚之心,但却伤害了别人。
选2你喜欢隐藏自己的'心事,防着别人,可也别辜负了朋友的好意。
选3你能真诚地对待朋友,并能注意方式方法,做你的朋友真好。
选4你对朋友不够真诚。
师:你无论选的什么并不重要,请记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测试,说明不了太多问题,真正的真诚,是要我们长时间的体会和实践的
3、体会真诚
师:在我们同学看来,朋友就是情投意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许多谈不完的话题。但你们知道么?有两位伟人,他们真诚的彼此相待,成为一生的好朋友。**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体会一下伟人是如何真诚相待的。并把你的感受上说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知道,在我们同学在平时和朋友的相处中也难免发生隔阂,有时无法当面讲清楚,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搭建一个倾诉的机会。
学生自由吐露心声。
4、交流真诚
师:也许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勇气走上台来,倾诉心声,但老师告诉你们,好朋友之间有时是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解释的,只要我们捧出一颗真诚的心,一切尽在不言中。
下面就请,同学们互赠真诚卡!(音乐:朋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更加体会到真诚的内涵,真诚有时并不那么容易,真诚需要真心的交流,有了真诚才会有自己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朋友。
设计与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习生字新词。
白茫茫 沉甸甸 毛茸茸
咯吱 彤云密布 极目远眺
粉妆玉砌 万籁俱寂 瑞雪
小结:通过查词典,初步了解瑞雪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自学】
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场雪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场雪下得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
“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
(感受雪下得很大。)
第四自然段
“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通过换词比较,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
师生合作读整段。
(渗透下雪是有顺序的,应该按顺序描写景物。)
第五自然段——
“嗬!好大的雪啊!”
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通过看图、换词、比较句子,感悟雪后景色的美丽。在反复地诵读中,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小结:通过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了瑞雪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运用查找的资料说说这场雪的好处。
介绍时代背景。
品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小结:通过课外资料的延伸,更进一步地体会“瑞雪”的深刻含义。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及段落。
了解作者峻青,读读他的作品,如《秋色赋》等。
板书设计:
大 纷纷扬扬
瑞雪图 美 粉妆玉砌 希望
应时丰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句、段大比拼(展示自己积累的好句、段。)
3.听写生字新词。
二、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设计与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
2、初步掌握不高兴时的解决办法。
活动准备
1、各种哭脸图片。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从故事情景入手:
“宝宝和妈妈在公园玩,玩着玩着,宝宝突然看不到妈妈了!
‘哇……’,宝宝吓得大哭起来。”
2、老师扮演宝宝大哭的表情和动作,向幼儿提问:老师的表情是怎样的?老师的动作是怎样的?猜猜老师现在的心情。
3、请一位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然后说说感觉。
4、老师继续讲故事:最后,宝宝找到警察叔叔,请警察叔叔帮他找到了妈妈。
5、向幼儿提问:你有过不高兴的事情么?什么事会让你不高兴?不高兴时,你会哭吗?
6、和幼儿讨论:“不高兴的.时候该怎样做?”“怎样做才能让自己高兴起来?”鼓励幼儿把不高兴的事告诉爸爸、妈妈、老师和朋友。
评价
能说出不高兴的原因。
备注
活动建议:
建立心情区,鼓励幼儿定期将自己的心情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如一周两次或三次,并鼓励幼儿将高兴或不高兴的原因也画下来。将心情区设在家长和老师共同能看到的地方,如班级门口的走廊上,家长和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以便共同协助幼儿发展积极的情感。
设计与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带点字的拼音比较不同,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韵母,准确发音,说好普通话。
2、通过填写恰当的词语,让学生正确地搭配词语,积累和简单运用词语。
3、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通过选词填空,提高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4、通过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发现句中词序不当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并用修改符号改正过来,帮助准确地表达句意。
5、通过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口头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6、通过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注意词语间的搭配与词语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带点字的拼音比较不同,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韵母,准确发音,说好普通话。
2、通过填写恰当的词语,让学生正确地搭配词语,积累和简单运用词语。
3、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通过选词填空,提高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辨析、简单的运用词语。 教学难点:辨析和使用近义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实践活动8。
二、读词语。
1、指名读,注意词语中带点字的拼音。
2、比较,有什么不同。
3、小组间互相读一读。
三、填上恰当的词语。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教师指导。丰富积累,学会运用。 四、选词填空。
1、指名读所给词语,说一说它们的意思。(辨析词义,学会运用。)
2、独立填写。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6、12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发现句中词序不当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并用修改符号改正过来,帮助准确地表达句意。
2、通过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口头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修改病句。
1、指名读懂句子,找准病处。
2、明白病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正确。
3、默读复查。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整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正确、流利,理解短文的意思。)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阴凉鱼被海豚捉到后是怎样逃脱的?(明白阴凉鱼求生的方法,学会根据课后练习题阅读短文。)
4、再读短文。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6、13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上网收集有关机器人、新科技材料、太阳系和太空人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是文字或图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根据已经有的资料确定小报的内容,整理材料。 教学重点:搜集资料,整理材料。 教学难点:对已有资料进行再加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关于科技与环保方面的课文,我想大家肯定还有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的。
二、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1、组织学生上网搜集。
2、互相交流,记录资料。
三、确定科技小报的内容。
1、根据所给资料,确定本期小报的主题。
2、围绕主题,选择资料。
3、对资料进行再加工,完成组织资料。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进一步完善资料的编辑。
第四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6、16
教学目标:
1、全班交流,评议修改写作内容。
2、设计版面,完成小报的设计。
3、展览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设计版面,完成小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大家都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完善。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互相评议。
二、评议修改写作内容。
1、自愿介绍,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2、全班评议,交流。
3、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设计版面,完成小报。
1、小组交流,把版面设计合理,完成绘制。
2、填充内容。
四、展示交流。
1、自愿汇报,介绍。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蓝天山的风筝
2、物品:吹风机、扇子、风车、棉花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蓝天上的风筝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天上飞的是什么?(风筝)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天呢?
(引导幼儿说出有风的情况下,风筝才能飞上天。) 教师: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呢?你怎么知道有风? (教师用扇子在幼儿的面前扇一扇,感受风。)
二、展开
1、感受发现风力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1)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2)通过图片感受中级风、大风。
教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2、探索判断风向
(1)教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 引发孩子的讨论。 (2)到户外进行观察活动。
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
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3)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
展开讨论:怎样记录风向
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3、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教师:(出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呢?
三、结束
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设计与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⑵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⑴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⑵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3、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1、听──读──赏──读:
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八、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