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高中文言文教案

2025/09/17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高中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教学性质:

讲读课。

简要的步骤如下:

(一) 介绍“口技”,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高中文言文教案 篇2

一、〖知人论世〗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发配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重点词句〗

1、辍耕之垄上:停止

2、怅恨久之:失望叹恨

3、苟富贵:倘使(如果)

4、若为佣耕:你;是

5、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驻守

6、屯(于)大泽乡:停驻

7、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8、会天大雨:恰巧(适逢)

9、举大计亦死:发动

10、等死:同样

11、死国可乎:为国事而死;死,为…而死

1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统治)

13、今或闻无罪:有人

1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15、吴广以为然:认为

16、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1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命令

18、吴广素爱人:平常

19、令辱之:让

20、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

21、藉第令毋斩:即使

22、死即举大名耳:干出大名声

2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生来的贵种吗

24、袒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25、收而攻蕲:收集义军

26、行收兵:行军中

27、比至陈:等到

28、守丞死:郡守的副职

29、号令召三老:封建社会里长官教化的乡官

30、将军身被坚执锐:指亲自作战

31、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

〖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3、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5、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6、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三、〖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答: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答: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答:(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答: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答: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四、〖课文理解〗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久矣

8、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9、“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10、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1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答:(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12、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3、补充——史记文体:本纪(帝王、皇后)、世家(诸侯将相)、列传(普通人)、书(奏章)、表(大事年表)

《唐雎不辱使命》

一、〖知人论世〗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1、说:(yuè)通“悦”,高兴。2、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

3、仓鹰:仓通苍,青色的4、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一词多义〗

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动词,派,派遣)子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徒:A、免冠徒跣(动词,光着)B、徒以有先生(仅仅,只)

夫:A、此庸夫妻之怒(名词,指成年男子)B、夫专诸之刺王僚(发语词,不译)

怒:A、怀怒未发(形容词,愤怒)B、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表转折,虽然)B、虽千里不敢易也(连词,即使)

以:A、以头抢地耳(用)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凭借)C、徒以有先生(因为)

与:A、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吗”)B、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同)

于:A、受地于先王(从)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者:A、以君为长者(……的人)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B、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扩大)

2、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孝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魏国亡”

〖古今异义〗

1.休降于天(吉祥/休息)

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表转折的连词)

3.岂直五百里哉(只,只是/指不弯曲)

〖解释重点字词〗

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3.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4.安陵君其许寡人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答应

5.愿终守之,弗敢易守护不

6.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7.虽然,受地于先王即使这样

8、秦王不悦高兴

9.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

10.请广于君扩充

11.而君逆寡人违背

12.非若是也您所说的这样

13、若士必怒假如(倘若)

14.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15.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6.布衣之怒平民

17.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光着脚撞

18.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志士)

19.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

20.天下缟素穿丧服

21.秦王色挠屈服

22.长跪而谢之道歉

23.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24.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

〖文言虚词〗

“以”字的用法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以君为长者(把)

4、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5、以头抢地耳(拿)

“于”字的用法

1、仓鹰击于殿上(在)

2、受地于先王(从)

3、请广于君(给)

4、使唐雎使于秦(到、往)

〖人物称谓〗

1、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2、布衣:平民。

3、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4、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三、〖疑难句子翻译〗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答:用大换小,这非常好。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②唐雎不辱使命

答: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使命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瞧不起我的实力吗?

④长跪而谢之

答: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答: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

⑥岂直五百里哉

答: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答: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

⑧否,非若是也

答: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⑨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

答: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

⑩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四、〖理解探究〗

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是以易地为借口设骗局,但秦国势力强大、故语气强硬,是命令式的。

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安陵君因为国势衰微,所以说话语气委婉,以退为进,据理守土

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因为唐雎为臣,所以秦王说话盛气凌人,有质问性的。唐雎的回答首先是直接否定,然后是反问,语气比较硬朗。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秦王佛然怒、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针锋相对。

5、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6、人物性格

秦王:狡诈、骄横狂妄、不可一世、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唐雎: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不畏强暴、勇于牺牲

7、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虎狼之国的国君:盛气凌人,质问威胁、奸诈狡猾、蛮横无理——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弱小之邦的使臣: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的伏虎英雄。

8、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

9、唐雎的说话技巧

概括说:第一言之有“节”第二言之有“据”第三言之有“力”。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高中文言文教案 篇3

【写作背景】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为辅佐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补充史实】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

阴事中。(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重点词句】

一、注音。

1、卒(猝)cù然临之

2、刀锯鼎镬huò

3、虽有贲bēn育

4、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

5、肉袒tǎn

6、圯yí上老人

二、重点词翻译:

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

三、词类活用:

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四、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五、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的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过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课文分析】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

(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

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理解文章内容】

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

侯的哪些经历吗?

寻人刺杀秦王受书圯上老人(辅佐高祖取胜)说汉王忍韩信

2、纵观这三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的?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然后作者先说黄石以“忍”教张良,次证以郑伯和勾践的“能忍”而胜,又以刘邦受张良指教“能忍”而胜再证,反复申论,说明“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

3、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小结: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体会文章特色】

1、总冒开头,一字立骨

2、选材典型,翻出新意

3、对比衬托,烘云托月

4、结构严密,文笔曲折

【布置作业】

你同意作者评张良“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吗?简要说说自己的看法。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小忿”和“大谋”的理解。

一、熟悉文本,感知不同观点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本文集中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但作者的立论,是建立在驳论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对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经有流行的看法——得益于圯上老人所授的奇书《太公兵法》。在文本之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人的对话。

讨论:本文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二、比较阅读,了解治学精神

《留侯世家》里的相关文字: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常习诵读之。(见“补充史实”第二段)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讨论:《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二文,除了对于张良成功原因的说法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圯上老人为谁?前者认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黄石,他能预见到张良“后十年兴”;而后者认为是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是什么?前者认为是为了授书,这样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来“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后者认为是为了“深折”少年张良,教他“能忍”。

归纳:刚才讨论出来的两个不同点,加上前面观点的不同点,这三个不同点在苏轼的文章里都有体现。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一篇史论,实际上也是一篇读书笔记。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值得我们学习。

三、梳理材料,归纳对比特点

1、提问:刚才发生在张良身上的这件事,根据课本第2段开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用最简洁的字眼来概括它,这就是“受”,即受兵书。那么,除此之外,本文还写了张良的几件事?你能用文中现成的词语加以概括吗?

明确:一件事是“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这“一击”用课本的注释来说,就是指“张良曾与力士用铁锤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一事,这样可用“击秦帝”三字来概括。还有一件事是“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时“子房教之”,这可用“教高祖”三字来概括。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本文共写了有关张良的这样三件事: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

2、提问:这三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都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正反对比,观点显得鲜明、有说服力。

3、提问: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还提到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刘邦。

4、提问: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伊尹、太公是从正面,荆轲、聂政是从反面,郑伯、勾践是从正面,项羽是从反面,刘邦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之)。由此可知,本文在论证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正反对比。

高中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

B、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

D、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

F、何可胜(sheng,完全,尽)道也哉()

G、庐陵箫君圭(gui,人名)君玉()

H、余弟安国平父(fu,对男子的`美称)()

2、下列各句中哪些停顿是正确的?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E、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F、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五、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作业:课后练习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