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

2025/09/17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初中地理《埃及》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非洲高原为主的地形。

2.非洲南北对称、呈带状分布的气候。3.非洲丰富的资源。4.非洲的人种、居民、国家。

5.埃及的位置和领土组成。6.苏伊士运河的重要地位。7.埃及的经济支柱。8.能够在地图上指出非洲主要的地形区、河流、湖泊的位置。9.能够根据地形、气候分析河流的流向和水文特征。10.能够以阿斯旺水坝的建设为例分析水库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1.能够根据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

学习目标

知识:读图识记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能力:读图分析苏伊士运河在世界航海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根据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理解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非洲的自然地理状况。

难点:非洲气候的分布和成因。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非洲的基本概况,有些学生还比较生疏。在教学中应给予关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七大洲中国家数目最多的是哪个大洲?世界文明发源地主要分布于那几个地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教师在检查预习作业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

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教师提问:

1.埃及的气候类型是?

2.埃及的农业为什么很发达?

3.共同讨究: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分组讨论)

4.在学生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发表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埃及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境96%以上是沙漠,尼罗河纵贯南北,而其上游地区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所以每年6~9月份的湿季尼罗河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涨到最高,淹没了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10月份后,洪水消退,原来田野上的土层上积上厚厚的淤泥,这成了埃及耕地的最主要分布区,因此尼罗河哺育了沿河的居民,在沙漠地区形成一条绿色走廊,现在埃及90%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狭长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问题探究2:撒哈拉沙漠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①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干燥的下沉气流控制,大气比较稳定,降水少气温高,相对湿度很小,即使偶有降水,也很快蒸发干了;

②加上西岸有寒流经过,降水更少,使沙漠伸到到西部沿海。这与世界上其他地带性沙漠的成因是相同的。那么为什么这个地区的沙漠面积特别大呢?

③首先是北回归线穿过北部较宽广而平坦的大陆,因为世界上其他副热带地区范围大没有如此宽广平坦的陆地。撒哈拉地区东西长约5500公里,南北宽约1500公里,而在如此宽广的地域内,地势高差却很小,这在世界上副热带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与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因此吹过这个地区东部的

④东北信风是从大陆上吹来的干燥气流,受不到海洋的影响,以至于沙漠可以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红海沿岸,横贯整个大陆。

(3)气候带明显,而且南北对称分布

①成因:

a.赤道穿过中部,南北跨度相当;

b.地形比较单一,起伏和缓;

c.海岸线平直,使非洲气候呈明显的带状且南北对称分布,纬度地带性明教师总结,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建网。

典型例题:读图分析,找出已知,归纳总结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点】

古埃及的文明

【教学难点】

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正确评价金字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师: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哪些国家?

学生: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

师: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自西向东,曾出现过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埃及。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的地理位置:非洲东北角。

2、河流: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3、出现国家时间: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初步实现了统一的时间:公元前3100年左右。

4、成为军事帝国: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5、灭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6、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成就: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知识点二:金字塔

金字塔是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呈角椎体状的陵墓。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知识点三:法老的统治

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是全国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1)为什么说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列举古埃及的重大事件。

①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国家;

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③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④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探究二金字塔

根据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如图是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金字塔群。从左到右依次为胡夫、哈佛拉(胡夫之子)、第四王朝门卡乌拉(胡夫之孙)三位法老的金字塔,小金字塔是孙子的几个妻子。金字塔大小代表财富和实力。

(1)关于古埃及金字塔的修建有下列几种观点,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①火星人。理由是现代科学发现火星上可能有和人类一样的`高智慧生物。

②“大西洲人”。西方有学者认为远古时候,在大西洋中有一个大西洲,那里的人曾经创造了很高的文明,可惜后来大西洲沉陷了。

③古埃及人。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它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见证,更是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迹。

正确观点是③,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椎体状的陵墓,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因此,中国人称为“金字塔”。

(2)结合下面的材料,你如何评价金字塔?

(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为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金字塔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而成的。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

评价:

①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②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③金字塔也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3)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什么?

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二)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四)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五)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教学提纲(板书)

一、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

难点: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法、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这些方锥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现在,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之国”,那么,“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

方案②:展示“金字塔“景观图片,提问:这是位于哪个国家的著名古迹

一、 地跨两洲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埃及的地理位置,得出埃及的地理位置特点:地跨亚非两洲,非洲东北部

2、对照板图,讲述埃及的范围:埃及的领土组成是苏伊士运河以西的绝大部分和以东的西奈半岛。

3、学生完成活动1、2题,教师在版图上填注

(过渡)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洲的洲界线,而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从这一点来说,埃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4、学生阅读P72文字,思考;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5、结合教材P73文字,说明埃及领土面积、人口、民族、宗教、语言和首都开罗。

二、 沙漠广布

1、让学生看图3-14,可以发现在;在埃及地形图上,可以发现很多的点状符号,这表示了什么?从而得出结论:埃及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是沙漠广布,是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回忆:这个自然特征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哪个地区的特征相似

2、设问:为什么埃及沙漠广布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3、小结: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征深受当地气候、地形的影响

(过渡)埃及虽然沙漠广布,自然环境恶劣,但由于境内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河流经,哺育了埃及人民,所以埃及仍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三、尼罗河

1、学生自读尼罗河材料,思考尼罗河对埃及人民的有什么作用?

2、在“埃及”图上指出尼罗河的位置及尼罗河岸边的海港

四、文明古国

(过渡)众所周知,埃及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 么你知道埃及是凭什么跻身文明古国之列的呢?(学生回答)

1.学生阅读教材P74文字,回答

(过渡)不仅如此,埃及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文物古迹。

2、读图3-18,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并分析得出结论:文物古迹沿尼罗河分布的特点

3、按照文物古迹分布特点,要学生回答乘什么交通工具最为适宜?为什么?在指导学生时,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埃及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风光,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懂得应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发展经济。

4.小结: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埃及古代文明离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五、发展中的工农业

1、引导学生观察图3-21,提问:埃及有哪些丰富的矿产?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其分布有什么特点?得出埃及农业分布的特点: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

2、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读图3-21,加深棉花沿尼罗河分布的印象。最后点明埃及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两个世界之最。

3、读图3-21,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点明工业逐步成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4、学生讨论完成活动2题,教师小结:尼罗河是埃及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经济的财富之源。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成为撒哈拉大沙漠之中一条生机盎然的绿色走廊。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 篇4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3、引导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习课文内容,学会说明文的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做比较、列数字。体会金字塔的雄伟精巧,感受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

教学准备:

有关幻灯片与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引导学生从外观、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学习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的外观如何?

2、看图,品味:

“金黄色的沙漠”是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教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3、朗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知道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外观上“宏伟”,结构上“精巧”)

(2)、从课文的相关描写中来进一步感受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幻灯: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切合得很紧密。)

这两句与书上的描写相比,哪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书上的.句子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把与我们遥远的金字塔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使我们对金字塔有了更深的了解。

4、小结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的外观的宏伟、结构的精巧的特点,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

再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

5、这样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

读第三段:4、5自然段

A、思考: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有两个设问句构成的段落。)

B、指名朗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瀚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意言表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头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6、朗读最后一段:思考

A、这一段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B、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总结课文

1、默读全文,画出描写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的句子

2、出示句子:

A、为了建造……整整30年时间。

B、勤劳……的科学方法。

3、总结: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1、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

2、完成语文练习册。

板书设计:

特点:外形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结构精巧

建造:运石头

垒石头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展示丰富资料,吸引学生兴趣。

2、加入生活化元素,使课堂接近学生,学生融入课堂。

3、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在遇到难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短片:《埃及——无可比拟》学生欣赏。

教师课前导入: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设问:四大文明古国。

设计意图: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接续七年级最后的单元“文明探源”,有必要对几个大河流域的早期区域文明做知识回顾。

2、教学环节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出示:赞美尼罗河诗歌、尼罗河图片。

设问: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教学预设:尼罗河是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设问: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教学预设: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设问: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教学预设:便于航行。

片段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3、教学环节二:几何学和太阳历

活动:分组采访官员和农民,自己设计采访的问题,小组成员分角色表演。

活动设计意图:学生在采访和回答的过程中理解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的产生的重要意义。

出示:几何图形和太阳历中的三个季节。

设问:太阳历发明的意义

片段小结:正是因为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人们才需要每年丈量土地,几何学得以产生发展;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规律,发明了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古代埃及的几何学和天文学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4、教学环节三:象形文字

出示:几个象形文字,要求学生猜测其含义。

设问: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教学预设:与事物形状相似。

补充:象形文字一般书写在纸草上,而纸草是生长于尼罗河河边的一种植物。

片段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5、教学环节四:医学技术

出示:木乃伊制作过程的图片以及希罗多德关于木乃伊制作的一般方法的介绍。

设问1: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哪些医学方面的知识?

教学预设:解剖、心脏、消毒、防腐、缝合技术等等。

设问2: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呢?

教学预设:“灵魂不死”……

片段小结:古埃及人民深信“灵魂不死”,热衷于制作木乃伊,因此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埃及的医学也在不断的进步。

6、教学环节五:法老与君主zhuanzhi制度

出示:见闻和法老的图片。

设问:法老为何会拥有如此权威?说说法老是个怎样的人物?

出示:太阳神的图片,希罗多德《历史》中的记载。

片段小结:古埃及统一后,逐步建立君主zhuanzhi制度,法老拥有无上权威。

7、教学环节六:金字塔

出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设问1: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

教学预设:胡夫金字塔等

出示:金字塔建造想象图1和教材P3资料1.2,想象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教学预设:利用滚木等

出示:金字塔建造想象图2.3

设问2:金字塔主要是由谁来建造的?你从中能够悟出什么道理?

教学预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片段小结:金字塔是建筑的奇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建造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历史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8、教学环节七:做文明游客

出示:材料2013年5月24日,某网友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字,“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

9、课堂小结:

(1)回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列举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提示:从文字、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学、政治等方面)

(2)举例说说古埃及的文明成就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3)从古埃及文明成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你获得什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