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花钟》教学反思

2025/09/20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花钟》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花钟》教学反思 篇1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

我首先尝试进行巧妙的学科融合,让师生、生生在简单的对话中,数学、常识、语文三门学科的知识都有巧妙的融合、重组:让学生学会看钟,是早上几点,下午几点,还是晚上几点,这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了解什么花大致是几点开,这又是常识知识;“万寿菊开了,大致是下午三时。蔷薇开了,大致是凌晨五点。”这又是用“大致”进行了说话训练,接着找“也许、左右、大概、大约”等词来替换,不仅加深了对“大致”的理解,更是一种词语的活用,词语的内化。实现一举多得。其次注重愉悦的情感流淌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而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欣赏了花钟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花钟的美,科学家做法的奇妙,并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让学生通过读、辨,感受到了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更为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愿望。尊重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如:在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时,说“欣赏了这么美的.句子,看到了这么美的花,老师也禁不住想放声朗读,同学们愿意给我一个展示的机会吗?就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感染、升华,从而更加产生了对花钟、对各种花的喜爱,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花钟》教学反思 篇2

《花钟》是三年级语文第13课的内容,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结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花钟教学反思。课后有以下两点反思:

一、对长句的指导阅读

在识字的教学环节过后,教师注意对三个难读的长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从现场学生的表现来看,长句的朗读对他们而言是存在朗读难度的,而我认为从三年级开始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培养,从长句的朗读到以后段的朗读再到全文的朗读,这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教学理念能为学生以后的朗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形成个人独特的学习体验

课文中描写了九种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我把花开的'样子变成一首“小诗”,让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所喜欢的课文中对花开描写的说法进行自己的“解读”,学生因为“比喻生动”“拟人形象”“描绘简洁”等的角度完成自己的喜欢的阐述。教师不必费劲进行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解释,学生自己就已经可以领悟,即可达到教学的效果,不会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感觉。我想在其中学生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学习体验。

《花钟》教学反思 篇3

课程它既包含静态的计划、安排,更包括动态实施的过程。静态的计划与安排是教学的准备阶段,可称之为课前“预设”;动态实施的过程则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特征。充分预设是课堂生命的本源,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的苗,无线的风筝。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的生命体现。没有生成,课堂便是一潭平静的湖水。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的课堂是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

本学期,我有幸听了新城小学单慧英老师执教的《花钟》一文,课文的第一段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各种花儿开放的美丽形态。教师通过精美的课件,丰富生动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的境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片段一: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鲜花吗?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配上轻音乐)

(学生或陶醉或惊叹)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一下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吗?

生1:鲜花朵朵。

生2:争奇斗艳。

生3:芬芳迷人。

师:小朋友说的词都很美,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连成一句很美的话来读一读,可以吗?教师美美地读句子。(出示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小朋友能不能也这样美美地来读一读呢?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句子)

……

师:有谁能告诉大家,这个大花钟上有哪些美丽的花呢?

生:这个大花钟上有牵牛花、睡莲、蔷薇花、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教师依次将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些花是怎么开放的呢?(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和文字相对应)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反复读读,想像它是怎样开放的?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学习)

师:老师看小朋友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谁愿意来做花仙子,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开放的?

生1:我喜欢这句:“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你知道万寿菊“欣然怒放”的样子是怎样的吗?

生1:就是开得很大。

师:你能用动作来表示它是怎样开放的吗?

生1:动作演示(两手做花含苞状,由胸前突然向上张开)

生2:老师,我觉得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就像我们过年时放的烟花一样,突然向外面爆开来,五彩缤纷,十分地美丽。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是的,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就像突然绽放的烟花那样,当你看着那绽放的美丽烟花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好吗?

生3: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读这句话。(读到“欣然怒放”时声音提高)

师:老师听出来了,这朵万寿菊正努力地绽放着,还有谁能让这朵花开得再大点,再美点?(边说边做手势)

生4:(脸带微笑,充满向往地读)“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生5:老师,我觉得他读得很美,但如果配上动作就会更美。(师示意该生读)边读边配上动作。(可谓声情并茂,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师:让我们这些花仙子一起来“欣然怒放”一次吧,请大家边读边做动作,好吗?(学生齐读)

在这个片段中,因为教师的精心预设,才使课堂精彩纷呈。我们知道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的话题范围,课堂的节奏与进度,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应该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期。因为真正平等的对话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挑战。

1、教师对文本的精心预设。语文文本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构建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而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必须先学生而学,先学生而揣摩、体验。在这个片段中,单老师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各种花的特点(包括花的外形、颜色、香味等)了如指掌,同时又深深陶醉于文中优美的文字,正因为单老师对教材有如此透彻的理解,才会对文本有独到的解读。如:学生欣赏了花的课件之后,他们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由此可见,他们的感受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单老师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巧妙地一引:“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连成一句话读一读,好吗?”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个由词语到句子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头脑中对花的表象更加丰富、完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2、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做好生本预设。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学;预设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学生学习路上生成的个性化体验,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望;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细腻的观察,往往就发现不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现不了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灵动的课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欣然怒放”一词的意思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当第一个学生说“欣然怒放”就是开得很大的时候,单老师亲切地对她说“你能用动作来表示万寿菊是怎样开放的吗?”学生的动作表演只能说是一般花儿开放都有的.样子。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欣然怒放”就像过年时燃放的烟花。这一描述实在是太精彩了,单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一来自学生的生成资源,要求学生带着观看烟花绽放时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这时学生对“欣然怒放”这一词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学生脑海中不仅有丰富的表象,还有对情感的顿悟。也正因为此,学生的朗读才能如此到位,声情并茂。而这都该归功于单老师对教材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归功于单老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

片段二:

师:还有哪个花仙子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开放的,好吗?

生2:我是蔷薇仙子——“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师:我看你满脸都是笑,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生2:因为我特别美丽啊!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懂的?

生2:我是从“艳丽”这个词语中读懂的,“艳丽”就是颜色非常鲜艳美丽的意思。

师:你真会读课文,你能配上动作读一读吗?

生2:(配上自编的动作,满脸笑容)有声有色地又读了一遍。

……

师:还有哪个百花仙子也想介绍一下吗?

生:我喜欢昙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生:我还知道昙花只开两个小时,开花后就枯萎了。

师:你能配上动作读一读吗?想想昙花开了又收,该怎么用动作来表示呢?(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

生:我还喜欢月光花——“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舒展开”是怎么样的呢?(教师示范动作)这句话该怎么读呢?引导学生用稍慢的语速读好这句话。再指导学生配上动作来读。

……

其它几句的指导与上面相仿,都是学生先说句子,然后教师指导朗读,再配上动作朗读,最后齐读。

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是很到位的。她对课堂的预设也是充分的。但在这个案例中,对于描写各种花儿开放的句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方法比较单一。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难以调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尽管教师想尽方法加以引导,但学生还是不能入境,读悟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可以这么说,学生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他们与文本的对话是浮于表面的,至于对花开的美,对大自然的神奇的感悟更是不够的。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中预设要有弹性,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所以我认为,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有重点地加以指导,而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读,或画,或表演,或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要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贵在平时意识的养成训练,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总之,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花钟》教学反思 篇4

《花钟》,终于上完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终于可以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情烦躁,因此前阵子根本没有什么心思认真备课。刚听到要上花钟,我的心头一蹬,因为我不大喜欢上说明文,可也没有办法,校要求上同课异构,其实我早就该克服自己的心理,上什么课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课文。看了教材觉得课文的第二、三很难把握,所以决定上第一课时,因此选择了第一段,选择这一段进行教学,第一段作者介绍了9种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这段文字作者写得形象、生动,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各种花开放的样子,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而这个教学点如果老师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写好不同的花开放的样子的语句。

准备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

1)无论是上第几课时,教师要有发现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点的基本点,挖掘教材该讲的内容,舍弃不该讲的内容,(包含很多学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的环节不要过多,一节课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但是却什么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学生什么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设计的内容少了,省下的`时间把文本挖深了、学深了,学生那才是真正的读懂课文。最好的课堂设计是环节简单,但内容充满,课要符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只有在课堂上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由于新接班,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对学生的上课的情况根本没底,今天的课堂当学生无法回答正确的答案时,我反复地引导孩子从而导致了自己的语言的繁琐、啰嗦,而这点我却没注意,看来修炼课堂语言是当务之急。

3)往后的课堂要继续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让自己有一课一得,一课一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