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初中音乐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 篇1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音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 篇2
一、教材使用说明
本学期音乐教材,使用的是全省统一实施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发行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中学音乐新教材。该教材全学期共分6个学习单元,共计新授课时15教时。根据教材内容,依据学生接受能力程度,在使用该教材中,对部分单元内容加以调整,适当进行了增删,全学期实际新授课时14教时。
二、本学期教学工作工作量
本学期担任初二年级14个班音乐教学工作,周课时14节,校本艺术课程(小品、曲艺)每双周三两节,音乐教学全学期代课总课时196课时。
三、学期音乐教学反思
1、坚持音乐教学新理念,实现目标,落实标准。
本学期音乐教学,能够坚持贯彻音乐课程的“培养兴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的总目标,把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落实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方面上来,把教学中的过程及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把知识技能融于学生喜爱的各种趣味性实践活动来体现,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做为教学目标来设置。教学中,努力实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注重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并认真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能积极思考面队学生教什么、谁来教、对谁教、怎么教,预见目标能否达到和实现,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原则。
2、立足课堂,促成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型
本学期在音乐教学中,进一步改变备课方式,立足音乐教材文本钻研,能对教材有所侧重地梳理、选择、补充、整合,努力做到各单元主题内容生活化,把教学内容设计的活动化,注意每单元内容的'课前准备,了解学生上课前的心理状态,灵活采取恰当的手段,保护学生学习情绪。课后备课,通过每节课的教学不断检查已成的教案,针对课堂教学的进展,学生的需求,及时加以补充、修改、完善。课堂常规教学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试金石。在每节音乐课后,我常常问自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否?对学生的要求是否清晰?我的教学方法设计是否妥当?课堂上我的语言是否生动、确切精练?把学生“学”的效果和我“教”的效果相互联系比较,细心找出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能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大胆采取生动启发,研究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教学依赖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上来,教学中,能注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自觉改变角色,以“朋友”的形象与学生真诚相对,因为在教学中,我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当教学内容得不到一些学生接受的时候,我会心态平静,微笑面对,说一声“别着急”“没关系”,所以本学期当音乐教学结束后,我们征求学生意见当中,最多最好的评价,认为我“和气”“好玩”,我觉得从学生口中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了我能积极转变老师地位、角色师生新型关系的建立,实质上是极有利于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
四、本学期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实施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新课程的目标,标准对我们每一个老师提出了高要求,特别是在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及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着新的期望。音乐新课程要体现新、趣、活,就必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备上述各方面的能力,在这方面,我认为自己就现有条件还不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愿望,需要在今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提高诸多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希望。
2、音乐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从现有的音乐教学资源来看,教材上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要完成单元主题目标,还远远达不到要求,需要从各方面加以汲取、补充,而问题是有些急需的课程资源却难以寻觅,“巧妇难为无火米炊”,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难以表达,学生难于体验,接受的现象。
3、部分学生存在的错误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学校、社会、家庭传统升学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仍把音乐课视为“无所谓”的课程,因此表现出一些消极的学习情绪,要扭转这种思想,启发这些学生正确对待音乐教学,工作量相当大,效果也难以预见。
4、长期从事音乐教学的所产生的厌烦情绪
我从事中学音乐教学已有11年,有时因各种因素,心理上有时产生的稳定及厌烦情绪,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备课受到阻碍时,情绪易产生波动。这种不良情绪有时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甚至无意间伤害了学生,我觉得这是值得自己认真反思的问题,做为一名老教师,无疑这是错误的,不该发生的。原则地说,这是职业道德问题,是敬业态度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决纠正。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 篇3
每次走进教室,我都能感受到学生对音乐的渴望,我也在想:我们怎样才能教好每一节音乐课,让学生在沉重的文化课之外,找到自己的精神和精神天堂,我们怎样才能通过音乐的独特力量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音乐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歌手和电影明星。相反,孩子们鄙视教育部门精心编排的教材中的歌曲,更不用说让学生听起来很无聊的欣赏歌曲了。我们的教材并不一定要对每个地区的学校都实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音乐课不仅仅是一门歌唱课,要唱的歌曲更多,如何唱好的歌曲更少。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会觉得音乐课上的歌曲不好,也不够有趣。当然,他们会专注于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
器乐课不是一门简单的技能课。这很无聊,机械训练多,兴趣刺激和情感表达少。表面上看,一些学生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一些影响,但这可能会削弱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将其抹去。
欣赏不是文学。在一些教师的鉴赏课上,有很多语言讲解,要求学生少用心听,更清楚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少用音乐思考、理解和激发想象力,多用语言表达,少用情感体验。这样一来,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少,对音乐的理解就会越来越肤浅,最终会失去学习音乐的热情。
其次,我们应该掌握音乐课堂教学的定位
音乐课程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主导。在我们的音乐课上,无论学生学得多好,很多老师都只注重按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 篇4
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资料,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初中生陶冶高尚情操和培养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进取作用。但如何让音乐欣赏教学获得其应有的效果,在教育中发挥更进取的作用,首先要思考音乐欣赏课中常见的问题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经过归纳总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音乐元素,如音乐中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和声、旋律、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另一类是音乐常识,如词曲作者、音乐背景故事(含相关音乐史)、地域民俗、作品体裁等。这些在音乐欣赏中需要学生学习和积累的诸多知识和素材,最终构成了他们把握音乐整体综合效果的阶梯。
音乐的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每个人都对一首乐曲或一个主题所表达的特性有自我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在不一样时期欣赏同一首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要注意的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谁的感受正确、哪一次的.感受更接近作曲家本身的情感,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和描述音乐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从简单的“感官层次”向“表达层次”迈进来认识音乐。
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经常会用一些常规的手段:
一、情绪的分析——“音乐表达的情绪是什么”
作为音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出发去挖掘探究音乐影响情绪的因素,如节拍的特点、速度的快慢、音色的特性、力度的强弱等等,这些诸多因素的结合让音乐给人们带来了某种情绪。但由于个体的阅历不一样,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还应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教育活动、情感欲求等加以联系,在音乐意境中激活情感和精神,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最终再经过学习和积累的音乐语言来描绘音乐、表达感情,这样的音乐教育才到达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目标。
二、背唱音乐作品主题旋律音乐主题
作为一首作品的主要乐思,所表达的必须是该作品最核心的部分,音乐的变化发展都与之息息相关。主题旋律多以歌唱性较强的旋律形式出现,表现力强,有时在作品中重复出现,或在其基础上加以变化构成主题变奏的旋律。有些大、中型音乐作品中主题也可能有两个甚至更多,在欣赏的过程中比较聆听,感受各主题不一样的音乐性格。学唱和记忆音乐主题旋律是音乐学习的重要资料,也是学生理解音乐须掌握的学习方法,记住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才能更好的感受作品中的主题发展和变化。在演唱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旋律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还能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积累作品,构成学生人生中的文化积淀。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