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2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练习2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练习2教学反思 篇1
练习2安排的“语文与生活”,是要让学生认识一组农具:木犁、耙、耧、镰刀、锄头,了解其用途,加深对有关描写农活的古诗的理解。
第一步认识农具,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自学,查字典,认识农具及其用途。可以把没见过的农具的用途写在书上。
第二个环节:检测。将农具的名称和图连线。
第三个环节:议一议。交流对农具及其用途的认识。由学生到前面来介绍。
第二步理解古诗,也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查字典理解加点字:耘、耕、锄、种、收。
第二个环节,检测。将与加点字有关的农具写在诗句的后面。
第三个环节,议一议。交流答案并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整个教学过程进展得很顺利,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其实是多余的。我没讲几句话,学生却学得很开心,洋溢在脸上的喜悦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增添他们的.学习劲头。
因为比预想的要好,竟然多出了10来分钟。于是让学生拿出《语文作业本》默写第二单元检测题的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默写完毕,交换检查,竟然全班没有错一个字。这一单元的生字都是让学生自学的,我没有领着读过一遍,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默写全对了,真高兴——证实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自学的就是记得牢。
这让我想起了学吹笛子、学吹葫芦丝的事。当年在师范读书的时候,海门的同学陆耀成会吹笛子,于是向他学。流行什么歌曲,就学什么。没有顺序,逮着什么学什么。学得很艰苦,也慢。不过因为练得多,练得勤,居然学会了吹简单的曲子。现在我辅导六个徒弟吹葫芦丝,每天教学哪个音符,用几条练习曲来训练,同时练什么节奏等,都是有计划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一点都不觉得艰难,而且很顺利。
两者对比,共同点在于:老师是不能代替学生的练习的。只有学生的练习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吹奏的技巧。
不同点在于:学吹葫芦丝有内行的老师来指导,学生才可能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练习,效率是不一样的。
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你讲得再多、再精彩,学生不练,也是浪费时间。你的任务应当如我指导学生吹葫芦丝一样,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学就可以了,出错的时候,指点一下就成了。如果代替学生学习,满堂灌或者满堂问,学生怎么有时间练习呢?
在班级管理方面,让我得益最多的是魏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让我得益最多的是蔡林森和崔其升——“先学后教,当堂检测”“10+35模式”让课堂变得轻松而高效,教师只要用十来分钟来点拨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练习2教学反思 篇2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要求口语交际教学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而《借铅笔》就是一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际内容。
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引导者,也是一个参与者。作为组织者的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之一,一上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动物故事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时请同桌学生扮演角色,练习说话,使学生在学习的内在情感的支配下自觉地投入到借铅笔交际的'练习中。教学中,我又以“小猫借剪刀时该怎么说”和“小兔还尺时该怎么说”为引子,请学生帮助小猫和小兔解决“说”的困难,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表现欲和助人为乐的成功体验的需求。
从“口语交际”这一要求出发,我要求学生说话声音清楚,态度大方,并且通过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懂得向别人借东西的礼仪,学会说“对不起、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从而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练习2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节练习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习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习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习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练习2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是计算练习课,如果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使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特别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图、声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能积极的思考,认真的.答题,都能比较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些学困生思考还有些难度,需要加强辅导。
这节课最值得我反思的并不是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法,而是在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是另我始料不及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特意设置了很多动态的效果,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教学内容外的动画上,甚至还有个别学生猜测着下一张幻灯片会出现怎么样的动画效果。因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际教学中,太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干扰因素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