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中班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背景】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班刚刚开展了探索活动《剪剪乐》,幼儿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比较,终于学会了螺旋形的剪法,那种由衷的笑容是那么地憾人心肺。本次数学活动《学习间隔排列》,我继续尝试给孩子主动学习提供机会,让孩子努力去发现,去探索,意在提升幼儿自主学习新知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
2、体验规律美。
【活动准备】
雪花片积木,各色木珠,彩色玻璃珠,瓢虫和绿叶若干,彩色皱纹纸。
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实物图片若干。胶水,细绳。
【活动过程】
1、幼儿搭积木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会搭雪花片吗?如果老师请你选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来搭,你会选哪两种颜色?
幼儿回答。
师:用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搭一根小棒,你会吗?搭给我看看。
幼儿搭积木。
(以搭积木的方式导入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虽朴实无华,但孩子都能做到,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所有的孩子都动起了手,孩子已嗅到了成功的气味。且雪花片的拼搭方便又快速,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2、展示幼儿作品,感受有规律排列的美
师:谁来将你的小棒给大家看看?
(1)展示1名幼儿的作品,我们来看看他选了哪两种颜色,是怎么排的?
师带幼儿念一念“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一个红的……”(无规律的)
(2)再展示1名幼儿的作品,并带幼儿念一念。(也是无规律的)
(3)展示第三名幼儿的(有规律的)作品,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
幼:哇……(在展示有规律排列的作品时,还没带孩子念呢,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叫声,那样的排列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力,接下来的学排显得自然而必要。)
师:这位小朋友的小棒和上两位的小棒有什么不一样?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将幼儿置于问题情境中,有了疑虑孩子才会去探讨、去创造)
(4)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原来这个小朋友是黄颜色隔着绿颜色再隔黄颜色再隔绿颜色……这样有规律地排下去的,这样的小棒看上去很美,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好办法好不好?
幼儿学习用间隔的方法再搭一次雪花片。
(将孩子的作品进行分析,来作为学习的对象,比老师的说教效果要好,孩子教孩子似乎更有说服力。展示孩子的作品时让幼儿有一个视觉上的感受,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效仿也能让幼儿展开想的翅膀。)
3、学习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师:让大家看看你排的怎么样?
(1)展示幼儿成果,师幼共同检查排列情况。(展示中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已经模仿成功了,还有一小部分幼儿在整个排列中有些错误,发生错误时其他孩子还帮着进行了纠正。还有少数几个幼儿还没有弄明白到底怎么是有规律的排。整个展示过程老师没有任何传授说教的意味,都是孩子自己发现的,老师给孩子的是耐心的等候、鼓励的微笑以及大大的拥抱。在掌声、纠正、拥抱中,孩子们在不断的提升着对“规律”一词的感受,学习、检验的能力有所提高。)
(2)师:小朋友的这种好办法还有一个名字呢!小朋友想知道吗?(一系列的活动过后,孩子的好奇心上来了,比一开始就告诉幼儿来得更有吸引力。)这叫间隔排列,是一个隔一个有规律的间隔排列(师边说边用手指雪花片小棒)这样排下去可以排得很长很长呢!我们来试试把两种一样颜色的雪花片小棒连起来。
(3)幼儿寻找一样颜色的雪花片棒并连接。哇……
(4)我们来检查检查是不是一个隔一个有规律地排的?(当连成很长的雪花棒时,孩子兴奋又觉神奇,笑容灿烂摄人。在检查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有规律地间隔排列”的概念的理解。)
4、欣赏“有规律地间隔排列”的现实装饰美
师:我们现在有很多地方都用这种有规律的间隔排列进行装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以视频转换仪的形式出示)
图1:百润发里的彩色小旗图(有红白两种颜色一隔一排列而成)
图2:人民商场里垂吊的花球(两种颜色一个隔一个排列而成)
图3、自己幼儿园走廊内的珠帘图(由瓢虫和绿叶一隔一排列而成)
(每欣赏一张图都请几名幼儿讲述其中的排列方法,当孩子发现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样有用时都欣喜万分,从雪花片单调的形象转为实物的丰富多彩,加深了对规律排列的美的享受。)
师:有规律地排列让我们的环境变得真美啊!我们也来用这种办法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好不好?
5、幼儿打扮教室,深化对规律排列的印象。
师: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幼儿回答。你想用什么材料进行排列?怎样用这些材料进行窜连?幼儿回答
幼儿分组意愿活动可以选择:窜彩色小木珠、窜彩色玻璃珠、做彩色纸链。教师巡回指导(丰富的材料让孩子有了选择的余地,且各种材料的串联又简单而有效,有了之前的认识,孩子信心十足,动手欲强烈)
课后延伸:打扮活动室,欣赏孩子的成果。
【教学反思】
什么是有规律的间隔排列?如果老师要用一两句话让孩子来理解,相信小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何况是5、6岁的孩子?如果老师直接出示效果图,少了之前的实际操作与摸索,单纯的模仿,相信孩子们不会有很深的印象。我设计的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一刻也没有闲着。孩子们在排排、比比,再排排、比比的探索过程中感受着“规律”一词的含义。一次次地操作与对比,孩子们摸索出了真知,这是一个有着心里转换的过程。人家都说“实践出真知”。对现实中的装饰图片的欣赏,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排列方法的美好,从而产生打扮活动室的想法,顺其自然。老师准备的丰富的材料,让孩子感到材料的多样性。整个活动朴实无华,操作性强,层层深入,让孩子体验到自主学习的趣味。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教师创设的不同情境,让孩子在自由的天地里,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同时也学会学习。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蛋壳与醋之间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幼儿参与实践,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抽空蛋液的蛋壳、水彩、画笔。
2、小铁盒(也可用易拉罐)、酒精灯、蜡烛、回形针、醋酸、塑料小刀(若干)
活动过程
1、想一想、说一说
(1)出示鸡蛋壳,教师启发幼儿说一说蛋壳上能不能雕刻图案,让幼儿自由发挥,想办法。
(2)出示老师的雕花蛋壳,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老师用什么方法做的'。
2、试一试,做一做
(1)鼓励幼儿在蛋壳上画图案,作为底稿。
(2)教师用小铁盒在酒精灯上溶化一段蜡烛,引导幼儿用干净毛笔蘸上蜡烛均匀地涂在蛋壳上。
(3)稍后,用曲别针按照底稿的线条刻划图案,并提醒幼儿小心地仅把线条上的石蜡划掉。
(4)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醋酸在蛋壳上的线条刻划处反复涂2-3次。
(5)过15分钟左右,把蛋壳上的蜡全部用塑料刀刮掉。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幼儿把制作的作品拿给大家看一看并说说是如何制作的。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用彩色水笔把图案涂成彩色。
2、开个"雕花蛋壳展示会",让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3、引导幼儿知道,我们的牙齿是怕酸的,食物的残留物在口腔内时间长了也会变酸,所以要认真刷牙,保护牙齿。
活动建议
1、在酒精灯上用铁盒取蜡油时要注意安全,用曲别针在蛋壳上刻划图案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别扎着手。
2、鸡蛋可不抽蛋液,若抽蛋液要把蛋壳口封上。
3、用红皮鸡蛋效果最佳。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中班教案 篇3
生成背景:
元旦前期,为了布置活动室,创设节日气氛,我们买来了好多气球。一天下午,我们在吹气球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跑过来看,觉得很有趣。第二天,许多小朋友都带来了气球,自己拿在手上玩,还放在嘴里不停的吹,探索怎样能把气球吹大。看到孩子们玩得那样开心,我们便由此生成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操作中,感知气球的特性,体验玩球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充分利用感官感知气球。
2、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玩球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感知能力、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没吹的气球人手一个、绳子若干。
2、水彩笔、旧报纸、双面胶、及时贴等。
活动过程:
一、吹气球活动
1、引导幼儿抓一抓、拉一拉、看一看,感知没吹气的气球是什么样的?
2、幼儿自由探索,如何将气球吹大?
3、引导幼儿吹气球。
4、讨论:为什么有的气球大有的气球小?
二、扎气球活动
1、讨论:怎样给气球扎口?
2、幼儿给气球扎口,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可以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给气球扎口。
3、幼儿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看一看,感知吹好的气球是什么样的?
三、装饰气球
1、出示材料,让幼儿谈谈:如何装饰自己的'气球。
2、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装饰气球——鼓励幼儿大胆相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3、 相互欣赏,介绍自己的气球。
四、玩气球活动
1、引导幼儿自由玩气球。
用手捏一捏,球会变成什么样?
用脚踢一踢,你发现了什么?
用手将球往上抛,球又会怎样?
用脚踩一踩,会发生什么事?
2、师生一起玩球,体验玩球的乐趣,结束教学活动。
中班教案 篇4
1、 学会正确刷牙的方法。
2、 养成保护牙齿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 牙齿模型,幼儿自带牙具、小镜子、鸡蛋壳、用醋泡过 的鸡蛋壳若干
2.多媒体课件(故事《没有牙齿的大老虎》、《龋齿的形成》背景音乐《刷牙歌》、图片《学刷牙》)
活动过程:
1. 播放课件《没有牙齿的大老虎》导入活动。
提问:老虎的牙齿哪里去了?老虎的牙齿为什么被拔掉了?
小结:大老虎吃了太多的糖, 而且又不刷牙,糖在嘴里就会变成一种酸性的物质来腐蚀牙齿。
2、引导幼儿观察实验:“蛋壳变软了”,了解酸能腐蚀牙齿。
提问:两个蛋壳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小结:醋是酸性的,会把鸡蛋壳变软。就像大老虎吃了太多的糖, 而且又不刷牙,牙齿就被腐蚀了。
3.通过照镜子、互相观察同伴的的牙齿理解自己和同伴牙齿的情况。
①提问:看看你的牙齿怎样的?有没有黑点?再看看同伴的牙齿是怎样的?
②看课件,认识龋齿(蛀牙)。
4. 播放课件《龋齿的形成》,了解形成蛀牙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会有龋齿呢?(观看课件)
小结:在我们的牙齿表面有一层薄膜,它就是牙菌斑,牙菌斑里面有细菌,会和我们吃过的食物里面的糖分产生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这种酸性物质就会腐蚀我们的牙齿。
5.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①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提问:怎样才能不让自己的牙齿生病呢?引导幼儿看课件进行交流讨论。
小结:要坚持早晚刷牙,少吃甜食,饭后漱口,不用牙去咬硬物和尖锐的物品等。
②看课件了解正确的刷牙方法
提问:正确的刷牙方法是什么呢?(看课件)
小结:上边的牙齿从上往下刷,下边牙齿从下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里里外外都要刷。
幼儿操作:引导幼儿使用牙齿模型练习刷牙。
6.结束活动
引导幼儿使用自己的牙具,用正确的方法练习刷牙。(播放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