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熊过桥教学设计(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篇1
一、课程来源:
人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遇到困难时候的心态和处理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否顺畅很关键。从小关注孩子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生活中,就经常会遇到困难。例如:小朋友谬木桥时,有的孩子会害怕,也有的孩子因为没有掌握行走的技巧而停滞不前。后边就会有孩子催促,也有的孩子会说加油,甚至去扶他一把。这是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有意识去进一步深入引导,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助和鼓励,遇到困难能够在朋友的助下,最终达到能够勇于面对困难并解决。平时的说教可能有些空洞,借助于好的文学作品,让这些价值不知不觉渗透,影响孩子的行为,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小熊过桥》这首儿童诗就蕴含了这些丰富的社会价值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害怕时,朋友的鼓励和助是勇气的来源。之,当朋友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合适的方法是最好的助。同时,诗歌还告诉孩子们,遇到困难只有控制好情绪,不害怕并且寻找合适的方法才能够很好地战胜和解决困难。排除这些隐含的教育价值之外,作为一个文学作品,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儿童诗,富有故事性,情节生动,描写形象,工整对仗,音韵流畅,朗朗上口。容易理解和朗诵,孩子应该会喜欢并且被感染。
二、活动目标:
1、感受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小熊内心的情感变化;
2、尝试运用语气、语调和肢体声情并茂的朗诵表达诗歌中角色的内心感受;
2、通过诗歌的学习懂得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互相鼓励和助,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和运用合适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磁性黑板一块
2、磁性可操作教具一套(小熊、乌鸦、鲤鱼、竹桥、流水)
3、手偶小熊人手一个
4、课前带孩子玩走木桥并进行谈话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刚才玩木桥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有一只小熊也要过摇摇晃晃的竹桥了,看看发生了什么?
(二)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并提问,引导幼儿体验小熊感情的变化。
1、教师朗诵诗歌第一段后提问。(“小竹桥”“走到桥上心乱跳”)
小熊过桥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害怕?(理解立不稳、站不牢、心乱跳)
2、继续朗诵下两句,体会乌鸦叫声和流水声营造的气氛给小熊增加了害怕。
3、提问:这下小熊更加害怕了,如果你是小熊,你该怎么办?
4、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组织幼儿讨论,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引导幼儿助小熊想办法战胜困难:小熊情急之下,想到了谁?这个办法有用吗?那应该怎么办呢?(“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
5、小结:小朋友们真有爱心,助小熊想了那么多办法!小熊知道了,一定会非常感谢!那么,小熊有没有得到他的朋友的助呢?我们来听听看。
6、朗诵诗歌并组织讨论,引导幼儿懂得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有效适宜的方法是最好的助。
谁来助他?怎样助的呢?这样的方法好不好?为什么?(“河里鲤鱼眼睛向着前面瞧!”)
7、有感情地朗诵最后一段,引导幼儿体验小熊战胜困难的自豪和开心以及理解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一二三鲤鱼乐得尾巴摇。)
提问:小熊怎样跑过桥的?(学一学)小熊战胜了困难的心情怎样?小鲤鱼为什么乐得尾巴摇?
(三)操作教具,完整朗诵诗歌一遍,鼓励幼儿胆跟诵,尝试表现诗歌中角色的内心情感。
1、师一边操作教具一边引导幼儿胆跟诵,鼓励幼儿模仿教师或者是表现自己的角色理解;
(操作策略:慢速朗诵,慢速并且重点操作)
2、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来操作,其余幼儿朗诵诗歌;
3、请幼儿合作操作教具,别的孩子朗诵诗歌;
4、请幼儿尝试合作表演。
(四)边操作手偶边朗诵诗歌,运用肢体的配合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语:小熊可喜欢你们这些善良的孩子,它让我给家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
1、教师操作指偶进行朗诵,引导幼儿边朗诵边观察。
2、提问:什么当成了“小竹桥”?还可以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当?
3、小朋友自己在自己身上边玩边朗诵。
4、和小朋友合作,和老师合作。
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篇2
课程分析:
幼儿的运动能力在不断地提升,运动热情也在高涨,除了平时会经常涉及到的走、跑、跨、跳以外,这次我想到了平衡,这种提升幼儿感统能力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很重要,适当练习对其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课程目标:
1、通过走竹竿进行探究学习,让幼儿掌握并提升自己的平衡力。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沉着,勇于挑战的品质,在不稳定的物体上站立和走动不慌张。
课程准备:
1、长竹竿8根、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队服、体操凳、沙袋
2、热身音乐《向前冲》、放松音乐《虫儿飞》。
课程过程:
一、情境导入、热身活动
1、小朋友们好,我是熊爸爸,你们是熊宝宝。我们一起去做游戏吧。围绕竹竿跑、下蹲走、垫脚走、走白线、走体操凳。
2、请小朋友们快速站到和自己颜色一样的竹竿旁。说一说竹竿可以怎么玩?可以滚、可以举、可以走。让我们一起玩一玩吧(脚踩竹竿前后滚动、脚踝左右碰撞、换脚跳跃)
二、小熊过竹桥
1、请熊宝宝们把竹竿拼成4座小桥,并站在小桥前面。
2、小桥都拼好了,熊宝宝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走小桥呢?我们一起试一试吧。
3、熊宝宝们真棒!刚才熊宝宝们在走小桥的时候啊,用了几种不一样的方法,哪位熊宝宝来展示一下呢?(螃蟹走、向前走)
4、小熊宝宝们你们觉得哪个熊宝宝又快又稳地快速渡过了小桥呀?(螃蟹走)那哪一种方法比较困难呢?(向前走)熊宝宝们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5、熊宝宝们,现在熊爸爸想给熊宝宝们提高难度了,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呢。觉得自己想挑战单根竹竿的可以站到单根竹竿。喜欢玩两根竹竿的熊宝宝就继续快乐的玩。(分层自主选择挑战)
6、熊宝宝们,我们现在进行一场比赛,比赛规则是走一根竹竿、不落地。看看哪一队完成的最棒。
7、熊宝宝们真棒!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呀?过竹桥。
三、放松活动
1、熊宝宝们今天累不累呀?我们是不是很厉害啊?让我们一起坐在竹竿上吧。
2、跟着音乐一起拍拍肩膀,拍拍腿,帮边上的小朋友拍一拍。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3、请熊宝宝们抱起你们的竹竿和熊爸爸一起走吧。
四、活动延伸:
1、熊宝宝们学会了走竹桥的`本领,真厉害。熊爸爸也有一个本领,瞧,我可以倒着走,小熊宝宝在以后玩的时候可以自己练习哦。
课程反思:
这节体育活动《小熊过桥》,主要是对幼儿平衡能力进行训练,在幼儿不断尝试多种方法过桥的过程当中,锻炼其平衡能力,提高幼儿的胆量,让幼儿勇于挑战。这节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平稳的走竹竿,难点是幼儿快速通过竹竿不落地。
幼儿的能力是逐步提升的,所以在幼儿不断尝试中,帮助幼儿,使其得到提升。
1,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对竹竿的兴趣。
2,通过师生交流促进幼儿自主探索。
3,通过自主选择和比赛,加强幼儿经验学习。
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师生共同读课文,老师正字正音。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学生在书上标记出)
c、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著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
二、研读与赏析
1、福楼拜家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都有客人来。以至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全班讨论明确:
1)好客:表现在一…就…;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分别送到前庭;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2)博学: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其他三位作家的呢?这些描写又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们有那些作品吗?
3、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刻画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总结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讨论总结明确: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才。作品有《长夜》、《父与子》等。
都德:生性活泼,健谈。作品有《最后一课》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温和,聪明而坚强。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体验与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业:
将上文整理在作业本上,识记“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课外阅读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下节课交流。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学习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
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篇4
小熊过桥教学设计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熊过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意图:
学习儿歌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但传统的语言教学形式限制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想象。因此,在这个活动设计里我们尝试用哑剧引入,将语言教学和表演形式相结合,整合成一个能有机开展的活动,引导幼儿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学习儿歌,激发他们学习儿歌的积极性,发展其语言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同时配合表演动作,鼓励幼儿胆表现自己。
活动目标:
1、用普通话立、清晰的`朗诵儿歌,理解儿歌的意义,学词:瞧、鼓励。
2、分角色有表情的朗读儿歌并创编表演动作。
3、培养幼儿仔细观察角色胆表演动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熊过桥》的投影片。
活动过程:
1、哑剧引入,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表演根据儿歌第一段改编的哑剧。
(1)表演力求生动,着重刻画小熊站在桥上左右摇晃,不敢过桥的样子。
(2)请幼儿胆想象,胆表述,要求幼儿与教师表演的不一样。
2、学习儿歌。
(1)引入儿歌第一段。
①教师出示投影片并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第一段。
师:“请小朋友听听老师刚才表演的是怎么一回事。”
②通过提问助幼儿掌握儿歌内容。
③学习第一段,鼓励幼儿创编表演动作。
(2)学习儿歌第二段。
①提问:“小熊叫妈妈忙了,假如你是熊妈妈,你会怎么助它?”
②请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小熊过桥。
教师正面评价,鼓励孩子胆想象。
③教师出示投影片并以熊妈妈的口吻朗诵儿歌第二段。
师:“小朋友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办法助小熊,你们的办法都不错。咱们来听听熊妈妈到底是怎么助小熊的。”
④学习第二段,认识并理解词语“鼓励”。
⑤引导幼儿创编动作。
⑥集体朗诵整首儿歌。
3、分角色朗诵并表演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