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教案 篇1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观察画面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老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要求】
1、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观察与演练结合,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懂得上课要遵守纪律,会说“上课的时候,我们要专心听讲”。
2、难点:
学会正确的坐、立、举手、读书及的握笔写字的姿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你长大后干什么?(同桌讨论后教师指名说。)同学们要实现理想,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很多同学都喜欢学校,学校就是一个乐园。
1、直接利用语文书进行导入,然后带领孩子们认识语文书的封面,并认读“语文”两个汉字。
2、我们又设计让孩子们充分翻看语文书,引导学生说说语文书上到底有些什么?你喜欢语文书吗?为什么?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3、告诉学生图文并茂的语文书是将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的爱护它。
4、小组合作认识目录、页码、讨论一下怎样爱护语文书,在学生认识页码和目录的基础上,实践一下用目录去试着找找课文。
5、让孩子点课文,教师来范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教师要入情、入境地去诵读课文,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去,用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6、再指导学生整体认识“年级、班级”这几个字,并在语文书上正确地写上自己的姓名。
二、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图画、讲述图片意思
学生初入学,对学校生活还不了解。四幅图画是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窗口,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
请同学们看第一幅图:
1、这是什么地方?
2、画面上有什么人?
3、他们在做什么?
4、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
5、请给第一幅图起个名字──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
三、情境演练
创设情境演练,使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落到实处。
教师和学生一起模拟的相互问候;并告诉同学们每天第一次见面时见到老师都要向老师问好。老师可和同学共同模拟练习。
老师:清早,我在上学路上遇见了某某同学……
某某(起立):老师早!
老师:某某,你早!
(老师继续创设情境,相遇的.地点可以分别是学校门口、校园里、办公室前、教室里……同学志愿扮演老师和学生,互相问早、问好。)
四、联系学校实际,把观察图画和观察校园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了解:
1、我们学校的旗杆设在哪里?
2、我们怎样举行升旗仪式?
3、我们学校有哪些专用教室,我们在那里上什么课?
4、我们学校的操场在哪里,那里有哪些体育和游戏设施,课间、课后我们应该怎样在那里游戏、锻炼?
5、图上还有一些同学在国旗下做什么?是怎样做的?你会做吗?通过观察图画,初步知道入学以后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教师切忌用单纯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画面的观察和感受。
五、进行模拟练习
创设情境演练,使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落到实处。
在引导学生观察国旗的同时向学生简述参加升旗仪式的要求,并播放一段国歌,师生共同模拟向国旗行注目礼。
六、课堂拓展
让孩子展示自己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把幼儿园和生活中的学到的都展示出来:
1、谁会讲故事、背古诗、猜谜语、写汉字、读拼音、说儿歌……
2、告诉学生其实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这些本领,而且在生活和幼儿园中小朋友们已经学到了不少,以此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的内容,消除与语文的陌生感,拉近与语文的关系。
3、推选故事大王。
七、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情况,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教案 篇3
学习目的: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从舒适的幼儿生活顺利地过渡到紧张忙碌的小学生活中来,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让学生能尽快收心,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来。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孩子们!你们是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你们的成长影响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关系到家庭的兴衰本人的成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小行为成就大事业。良好行为的养成势必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学习规范。
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常规教育
1、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作息时间的安排:上午7:40从家走,11:40放学.下午(夏天)2:40、(冬天)1:40从家走。
3、集体活动:
(1)不允许带零食或早餐带进校,吃完早点进教室。
(2)、上操队伍做到静、齐、快,出场不拥挤,讲秩序;眼保健操须按时、按要求、高质量完成。
4、早读:书本教材、按学习进度读书、背诵。
5、课前准备:按课表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相关书籍齐全。
6、上课听讲:坐姿端正、积极思考、发言做到“三大”、不影响他人学习。
7、下课活动:注意安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课间不得在过道、走廊上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
8、放学要求:按时回家,不进“三室一厅”,不结伴玩耍,注意交通安全,严格站路队回家。
二、安全教育
1、不要将危险物品带到学校,美术课需要的小刀,不要随便拿出来玩。使用时要小心,以免受伤。
2、下课活动时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走右边,不要跑。不趴在走廊外的栏杆上。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3、走出校园也要注意交通安全(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饮食安全(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不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和油炸的食物: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同学们我们要将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
4、抓好教室的卫生保洁工作,加大监督力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卫生习惯:
1、教室里将桌椅摆放整齐,抽屉内无杂物。地面无纸屑,教室墙壁、桌面无乱贴乱画痕迹。值日生将黑板擦净,讲台上的物品摆放整齐。
2、每个学生要养成“三要”、“四勤”、“八不”的个人卫生习惯。“三要”:早晚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四勤”: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八不”:不喝生水,不共用茶杯,不吃零食,不挑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吸烟。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校的基本设施及日常学习生活区域。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课堂纪律意识,学习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技巧。
促进社交能力发展:通过团队活动和自我介绍,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习校园安全知识及基本应对方法。
教学准备:
校园地图及各个功能区域介绍资料
学习用品展示(如书包、文具盒、铅笔等)
班级规则海报
安全教育小视频或图片
自我介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欢迎仪式与破冰活动(约15分钟)
开场白:老师以热情洋溢的语言欢迎每一位新生,简单介绍自己,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自我介绍:分发自我介绍卡片,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姓名、爱好,并轮流上台用简短的话介绍自己。
团队建设游戏:如“找朋友”(根据卡片上的相同兴趣分组),增进学生间的互动与了解。
二、校园探索(约20分钟)
展示校园地图:利用多媒体或实物地图,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各个区域,包括教室、操场、图书馆、卫生间等,并强调安全通道和紧急出口的位置。
实地参观:在老师带领下,按班级分组进行校园实地参观,边走边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记住重要地点。
三、学习习惯培养(约25分钟)
课堂纪律:讲解并演示课堂基本礼仪,如举手发言、安静倾听等,强调尊重老师和同学的重要性。
学习方法:简要介绍预习、听讲、复习的学习步骤,展示并解释学习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时间管理:通过简单的时间表示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时间管理的概念,鼓励制定简单的日常学习计划。
四、安全教育(约20分钟)
播放安全教育视频或展示图片:内容涵盖交通安全、课间活动安全、食品安全、防骗防拐等方面。
互动问答:针对视频内容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加深印象。
情景模拟:简单模拟几个常见的安全场景(如遇到陌生人搭讪、摔倒时如何自我保护等),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应对方法。
五、总结与寄语(约10分钟)
总结回顾: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适应新环境、培养好习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寄语未来:老师以鼓励的`话语结束课程,表达对学生成长的期待和美好祝愿,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新的挑战,享受小学生活。
作业布置:
完成一张“我的校园地图”,标注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和今天学到的新知识。
与家人分享今天学校的见闻和感受,并尝试制定一个下周的学习计划。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旨在帮助一年级新生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之旅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