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

2025/09/2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于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祈祝,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通过文字我看到了穿行在祖国名山大川之间的余先生或轻拭汗渍,或伫立思索,亦或是与一行好友欢快畅谈。

余先生的旅行是深沉的。他像是在进行一场朝圣,去和所到之处的人文历史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在他的眼里每个城市都是拥有生命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莫高窟的壁画线条中能够找到朝代的变迁,三峡的河道中满载先人的赞咏,庐山的方寸间遍洒文人的风情。

为什么如今我们很难感受到风景中的蕴藏?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交通便捷,各个地方的逐渐同化,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种敬畏和敏觉吧!每个城市都逃不掉奔忙的`车流,拥挤的人群,繁华的商品市场。每个人呢!都变得浮躁,只把风景留给了相机。照片是对时空的定格,只是为了给我们日后的回忆增加一些斑驳的色彩。如果我们的旅程只是为了日后的回忆,那么现在又有什么意义?

今后的旅行我们不妨学习学习余先生,用心去体味一处风景的韵味,用语言去探索一方水土孕育的风土人情,用思索与先辈进行一场精神感应。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翻开《文化苦旅》,我看见作者只身行走在浩浩土地之上,只与厚重的行囊为伍,思绪却萦绕在途经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之间、文人墨客与文化命运之间,上下求索,或许——苦哉?

然而,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文字,我却能感受到,作者将闹市的喧嚣挥之一去,将一切杂绪抛之脑后,有清风日暮、明月光辉为伴,享受着茫茫大漠的荒凉、小桥流水的秀丽,山水的美景交融一身,与中国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来一番心与心的交流,岂不——乐哉?

走一步,停一步。他,余秋雨,就是这样行行止止,停停走走,用空灵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万物千象信手捏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寄情于山水之间,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了一场人生真谛与文化灵魂孜孜不倦的探求。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迷信”这个词本身充浸着一种粗暴的判断情绪,也交织着从中古甚至原始文化向祛魅的现代理性文化过度的激烈挣扎和矛盾心理。尊重一种哪怕是荒蛮的文化是否就真的可取呢?谈尊重的大抵都是置身于其外的人,而为此荒蛮文化所深深影响的族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也许才是更大更需要思索的问题。价值真的可以是多元的?诚如文中所言,今日乡民的重演傩戏究竟还保留几分诚意?或许内里都怀着现代商业功利的心思罢。而这种“诚意”的保留真的需要吗?传统文化在现代性中的融解是一个大智慧的疑难问题,我个人相信真理一元,“多元”只能是形而下的多元,无论如何,“迷信”的文化不该是用强制暴力去推倒砸烂的,因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谈尊重人的权利与尊严。何况人类尚有太多的未知,尚需更广阔的胸襟,透过一个傩戏,可以窥视当下整个中华民族转捩期的文化困境。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硕大一个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