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双桅船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双桅船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感受歌曲表现的意境,并享受音乐这种意境带来梦幻般的感受。
2、能用优美、连贯、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能表现出夜空中月亮摇动的生动形象和美好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用优美、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
2、掌握3/4拍节奏。
三、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练声要求:唱忙,嘴巴要打开,要用统一的声音唱。
3、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天上都有什么东西呢?
生:太阳,星星,月亮,云。
师:那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有关星星的歌曲吗?
生:唱《小星星》
师:那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有关月亮的`歌曲吗?
生:不记得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首我们学过关于月亮的歌曲。播放《小小的船》
师:同学们想起来了吗?
生:想起来了
师:那我们今天来学习另外一首关于月亮的歌曲,同学们先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看,想象一下你在听这首音乐的时候看到了什么画面。听范唱《小白船》
师:好,同学们,举手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请同学们翻开书20页,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歌叫做小白船。
4、学习新课
师:在学习歌曲之前呢?我们要先学习一下今天这首个给我们带来的新节拍。
3/4拍。
引出2/4拍强弱
引出3/4拍强弱弱
拍手拍腿拍腿
师:好,同学们,学会节拍后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新歌曲。
师范唱,教唱法教学生第一段。
解决同学们在演唱中的音色问题。
5、编创活动
双桅船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象,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中探究诗歌的深层涵义、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诗中寻求共鸣,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元化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过悠长寂寥的雨巷,今天我们将乘坐双桅船,走进女诗人舒婷的世界。雨巷诗人潇洒多情,舒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舒婷长相一般,出身一般,学历也很一般。初二还没念完就加入到上山下乡的行列中去,回到城市,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她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女工。(人不可貌相,才女不必问出处)。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朦胧诗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朦胧诗强调抒写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朦胧、隐讳的特点。
《双桅船》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双桅船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对比《祖国呵,亲爱的祖国》与本诗,你能分别说出两首诗中流淌的“爱”的具体内涵吗?
2.诗的第一节中“昨天……今天……明天”有什么意味?它们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
3.诗中有哪些意象?试择其一二略谈体会。
双桅船阅读答案:
1.作者曾亲历十年非人道暴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仇视与隔膜,是朦胧诗人的代表之一。舒婷用诗捍卫了“爱”的纯洁与执著。《祖》诗中洋溢着深沉而真挚的祖国之爱,《双》诗则充分展示着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有人称,“爱”是舒婷情感和意识中供养的神明。她自己则用诗歌去直面特定年代人们共同的匮乏,去唤醒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爱心,她分外珍惜生活中的感情和友谊。有人形象地描述她的诗作:对于忧愁的心,它是温柔亲切的笑容;对于痛苦多于欢乐的生活,这是扶助人们进取和追求的手。舒婷说:“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易的时候,我不奢望当英雄。”正是那不故作英雄和骑士的爱,才使得“爱”有了分量,多了一份思索,也添了一丝回味。对爱的咏赞和歌唱构成了舒婷诗作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诗魂!
2.诗作在第一节中用“昨天”“今天”“明天”形象地展示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那里有昨天的失落,今天的思索,更有明天的向往和追求。这样写,正凝练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索:她不是无可奈何地唱一个失血时代的挽歌,凭吊受伤的心灵,而是用理想观照现实,希望人们能够按我们所向往的那样生活。她把视线的焦点投向人,关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不满人的现实处境,把人放在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中进行思考。
3.如被雾打湿双翼的“双桅船”“心爱的岸”“一场风暴、一盏灯”“航程”“视线”“纬度”等。诗中的“雾”“船”“风暴”“灯”已远远超出了其实在意义,而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雾”可象征一代人成长的不利的环境,让人迷惘、困惑,前途渺茫。“打湿”自然暗指一代人心灵上的创伤、阴影一时无法消除。不容“我”迟疑的“风”则可看作是飞逝的人生、不再的光阴,生命的使命是如“风”一般不断鼓动“我”的“双翼”,即便是“打湿了”的,不断提醒我要启航。善用意象,加强了诗的.跳跃性,拓宽了诗的想像空间,也增多了品味的乐趣。
《双桅船》测试
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完成第1-2题。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又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1.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仔细体会下列意象的象征意义。
(1)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双桅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这首诗,说一说题目“双桅船”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
1.“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指的是光明与信念。
2.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
双桅船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3)初步了解朦胧诗意象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2)通过诵读感悟诗义;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朦胧诗导入新课。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作者舒婷,教师作必要补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人物;
初中未毕业就参加“上山下乡”的活动,此时开始写诗;
后回城做过临时工,1975年,正式调到织布厂当工人;
1978年,在油印刊物《今天》开始发表作品,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1979年,在《诗刊》发表作品,引起诗坛的`关注;1981年达到创作高峰期;1985年后,转入散文创作;
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双桅船》、《顾城舒婷诗选》散文集《心烟》
三、整体感知:通过听录音、朗读等,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交流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感受,并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依据。
小结:诗歌的欣赏方法
(1)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意”制约着“象”的选择
(2)了解朦胧诗意象的多义性。
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是确定的,而朦胧诗中的意象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独特体验的产物。
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五、联系生活、联系自身,谈谈这首诗歌所给你的启示或能引起你共鸣的内容。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收集你所喜欢的一首朦胧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来探讨一下其中的主题。
板书设计:
双桅船
爱情
意象友情
象征理想
社会感怀
双桅船教案 篇4
双桅船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双桅船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