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案

2025/09/25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案 篇1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

2、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学情分析

1、学生只清楚全国有56个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居住特点都不清楚,本节课应先从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比较难理解的是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开展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开阔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个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多个民族节日片段的剪接)

二、讲授新课

1、活动一:将图片与其民族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维吾尔族

壮族

问题:

(1)我国大家庭中共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动二:大屏幕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人口)

3、活动三:大屏幕展示(中国 民族分布图)

4、讨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什么好处?

5、活动四:大屏幕展示(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体育、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民族,知道了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知道了我国民族政策。总之,我国这个有着众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学会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学会运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实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三、教学难点: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展示我国长江和淮河洪水泛滥和西北(北方)地区干旱的场景。

【教师提问】这些场景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分布不均

【教师补充】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和地区分布不均也是导致我国水资源宝贵的原因之一。

【出示板书】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二)挖掘元素,建立模型

【投影图片】投影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提问】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它对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么影响?

(指导学生读图回答,加深对降水时间分布的巩固,为建立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印象做好准备)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作指导)

【教师引导】影响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水资源时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夏秋多,冬春少。

(三)思维发散,探索求解

【教师引导】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对水资源的利用有什么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结合当地实际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让一名代表发言,回答不全面的教师引导和同学补充。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调节径流,增加了水资源利用的困难等。沂水跋山水库、沂河橡胶坝等)

【投影】投影三峡水库风景图,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简要介绍三峡的功能,在班内交流,建立水资源时间分布特征联系实例加深水利设施在水资源利用中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承转】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征呢?

【投影】水资源空间分布图

【教师引导】对照图分析讨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学生回答】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 A、 B、 C 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

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