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和月亮》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白兔和月亮》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字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3、体会寓意,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4、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听了这句名言之后,赞同还是不赞同他的观点?(生回答)
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看似有些矛盾。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
资料助读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二、积累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
解释下列词语: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泯(mǐ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è):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闲适:清闲安逸。
三、播放FLASH动画,思考:
1、这则寓言讲了个什么故事?
2、文章情节上出现了哪几次转折?
明确:
1、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2、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四、研读探究
1、用图表来简化一下这个情节(展示课件)。首先是赏月,仿照我的格式,情节怎样发展呢?赏月——得月——还月
2、在得月前后白兔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所见的月亮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找出关键句子和其中的关键词语。
3、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那还不如没有。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才能享受生命的乐趣。
4、“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明确: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五、讨论
1、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明确: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内涵。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非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2、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明确: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3、如果你是白兔,你会向诸神之王请求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吗?为什么?
六、投影《居里夫人的选择》片断
七、结束语
如果某种拥有,带给你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你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那么,请你果断而勇敢地选择快乐,放弃这种拥有。
如果你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某种拥有,更能替他人着想,做到心中有他人的话,你将会拥有更多更宝贵的“财富”。
如果你靠自己的努力、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你会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和自豪,获得不断创造“财富”的信心。
板书
赏月——心旷神怡→拥有巨大的财富
得月——患得患失→并过于看重它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
还月——慧心未泯
寓意: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那还不如没有。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才能享受生命的乐趣。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理解寓言的含义。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含义;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介绍寓言。
解读寓意。
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身心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戒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精悍,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朗读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二、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什么?(得失之患)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截然不同,刚开始她是“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而后来,她感到“紧张不安,心痛如割,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白兔相对于月亮身份的改变;在拥有月亮之前,白兔能以审美心态面对月亮,因而能感受到美的风韵;拥有月亮之后,却以功力心面对月亮,因而不但不能体会美,反而还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白兔慧心未泯。)
(3)文章将白兔与人对比有什么意味?
(文章的原句是(和人类--决定)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她是聪明的;人类,作为白兔的对立面,理所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慧心已泯。人类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既得利益的,因而也是愚笨的。可见,这话暗含对人类的讽刺。
(4)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理解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5)讨论: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一无所有就能心安理得吗?
(“一定”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世上拥有财产的当然不会每个人都患得患失,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拥有财产就极易产生得失之患。要理解“拥有”的含义。白兔拥有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根胡萝卜,一把青菜之类的东西,正是因为没有能力保卫月亮,所以白兔才会患得患失,因此“拥有”不应泛指一切东西,而是指自己缺乏保护能力却以外获得的巨大利益。作者在寓言中表述的并非一个非此及彼的绝对化概念,而是要告诉我们:审美态度和功力态度往往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能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2)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寓意)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3)“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4)“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三、问题研究。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什么用意?(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3)“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比较阅读
四、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体验与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六、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3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朗读
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人生寓言》教案设计》。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4
《白兔和月亮》示范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二)过程和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概括寓意,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寓意,培养对财富的审美心态。
二、教学重点
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读与点拨结合法、延伸积累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王家卫曾经问赵本山:你靠什么管理上千号人的队伍?
赵本山回答说:梦想,首先让他们敢于做梦,然后让他们美梦成真,不能让他们长梦不醒。人生为己,一是出人头地;二是挣到足够的钱。不是说人没有其他追求,而是说你不能用其他追求压着别人,让人不好意思谈名利。
赵本山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名利,用名利来激励他的团队。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名利?如何对待权势和财富?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作家周国平以他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给我们诠释了另一种对待权势和财富的审美态度。(板书课题作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福祸相依,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拥有权势和财富是好事,却可能生出得失之患,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使人失去乐趣。
(二)资料助读(由学生课前预习解决,并在课上交流)
1.介绍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动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介绍周国平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专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
《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的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各组充分讨论,形成一个观点,由本组代表在班内分享,最后请同学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趣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宣布月亮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又是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看参考书)
把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其主动搜寻优美语句,重点体会其涵义。
4.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1)阅读1-3自然段,回答:这段话中有这样两句话:“在她的
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在她的眼里,??不再各具风韵”,请你说说产生这种变换的原因。
让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说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或由两个小组先说,另外两小组负责补充。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联合,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答题时注意结合寓意,结合白兔在得到月亮前后,月亮在她眼中的形象以及她自己的心态。
开始时是因为白兔和月亮之间不存在功利关系,这时,她的心态是放松的;得到月亮后,她与月亮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白兔对月亮是一种占有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支配下,她的`心态变得患得患失。她的所有心思都集中在维护住私有财产,怎么还能有心思欣赏美景呢?
(2)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和人类不同的是”几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四个小组分别陈述自己的理解,最后总结:
白兔悟到拥有月亮并非是一件好事,能够在诱人的利益面前战胜自己的私欲和贪婪,最终放弃了对月亮的拥有权。对白兔来说,她是非常聪明的,可是我们人呢?人的慧心已泯,总是认为拥有一切(财富)就是拥有了幸福,总把拥有财富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从白兔的经历我们知道,精神生活的纯真、高尚才是更大的幸福。这句话既是对白兔的肯定,也是对人类的批判和讽刺。
不能删去。将白兔与人类区别出来,意在讽刺人类中的某些人慧
心已泯,贪心、贪婪。
(3)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内涵。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不是拥有一把青草,可见,不是泛指拥有,只是指像月亮那样的拥有。如果是天空拥有月亮,天空就可以泰然有之,不会如此紧张不安的。这则寓言也使我们明白,拥有显赫的权势或巨大的财富,拥有者是紧张不安的。比如,有的人请保镖。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没有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4)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这则寓言的主题是“得失之患”,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两者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的不同心态,而白兔之于青草,天空之于月亮,则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三种构想透出的寓意是不同的。 (四)5分钟测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慷慨( ) 禀告( ) 心旷神怡( )
2.《白兔与月亮》的寓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这句话是说人类__________________ ,总不肯放弃既得利益,这是对人类的讽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5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