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树》初中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爱心树》初中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爱心树》初中读后感 篇1
小时候,妈妈总会给我讲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那时在我的眼中,妈妈的脑袋里藏着无数个奇妙的故事;渐渐地,我长大了,妈妈总会陪着我一起读一本本引人入胜的书,那时在我的耳中,妈妈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现在,我上二年级了,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了,但我还是喜欢和妈妈一起读同一本书。我们常常在一起交谈自己的感受,一起为书中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因他的悲哀遭遇而伤心,也为他们有趣的言行而哈哈大笑。
假日时,和妈妈在书店浏览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晚饭后,和爸爸在书桌前品读精彩纷呈的书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我们一起读《爱心树》时,当书中讲到“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采集树叶,给自己做王冠,想像自己就是森林之王。小男孩爱这棵树……男孩很开心,大树也很开心。
可是……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只是让男孩坐在自己的树墩上,好好休息……”那时候,我总会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男孩总是不高兴呢?大树为什么对男孩这么好?……”妈妈没有说什么,只是温柔地看着我,我思考着,说道:“妈妈,您就像大树一样,给了我很多很多快乐,我不要像那个男孩一样,我要永远陪着您……”我看到,妈妈用同样温柔的脸看着我,并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那时我深深地感觉到妈妈的温暖。
好书就像是一位位忠诚的朋友永远陪伴着我,好书指引我认识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在书的海洋中有爸爸、妈妈的帮助和同行,我快乐着,幸福着。
《爱心树》初中读后感 篇2
从前有棵大树,它喜欢上了一个男孩,男孩每天都会跑到树下玩。大树很快乐。
时光流逝,孩子已经是个少年了,他需要一点钱,大树让他把身上的苹果拿去卖。大树很快乐。
很久以后,三十而立的孩子来了,他需要一座房子,大树就让他把树枝砍断盖一座房子。大树很快乐。又过了很久,五十不惑的孩子来了,他需要一条船去远方,大树就让他把树干砍下来做一条船去远方。大树很快乐。
后来,六十而知天命的孩子又来了,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一坐,大树让他坐在自己仅有的树墩上。大树很快乐。
这就是《爱心树》的故事。这本书一共只有一千多字,但内容精彩,语言生动,以图文并茂的新颖方式展开描写。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人性,刻画出了一棵伟大、无私的大树,反衬出一个自私自利、贪婪的孩子。作者以树喻人,在大树身上,仿佛看见一个母亲的身影,无私、无怨、无悔、无微不至地关爱那个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大树就尽自己最大能力给予,不求回报。
其实,爸爸妈妈都是一棵棵爱心树,给了我们蜜一般的温暖。在我们受到挫折、遇到风浪时,为我们遮风挡雨;在我们受到打击、碰见困难时,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鼓舞;在我们学习不好时和我们一起冲破难关,生病时对我们嘘寒问暖,为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在我们之中,有些孩子也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样,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论父母怎么关爱他们,他们还是挑三拣四,长大后像寄生虫一样依赖着父母。真希望这样的人也看一看这本书,关心、回报自己的父母。
《爱心树》初中读后感 篇3
端午假期,我读了绘本——《爱心树》。
这本绘本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和一棵大树的故事。孩子很喜欢大树,而大树呢,也很喜欢孩子。小男孩几乎每天都会跑到树下收集树叶,做成各种标本,也常常爬上大树,在树上荡秋千,与大树玩捉迷藏。累了、倦了,还会在树荫底下休憩打盹儿。大树和孩子互相陪伴,嬉戏,孩子很开心,大树也很开心。但是,时光流逝,孩子慢慢长大了,不再与大树一起玩耍,大树感到很孤寂。
有一天,孩子回来看大树,大树对他说:“来吧,孩子。再到我的树上荡秋千,或者到树阴底下睡会儿觉。”“我已经长大了,不再玩这些啦,我需要一点儿钱。”大树回答:“我没有钱,我只有一些苹果和树叶,你把苹果摘下来卖了吧!”孩子爬到树上,拿走了大树的苹果,高兴地卖了钱。后来,孩子接二连三地拿走了大树地树枝和树干,去自己享受了。只有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想到了大树。最后,孩子变老了,走不动了,他又来到大树跟前,而大树呢,只有一个老树墩了。大树看见孩子,就热情地招呼他,“来吧,到我这里来坐一会儿吧!”孩子说:“可以啊!”孩子就坐到了大树墩上,这时的大树是那样的高兴和激动。
读完这本绘本,我觉得文中的那棵大树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文中的那个孩子就像我们。孩子只有碰到困难和坎坷的时候,才会来找大树;而大树,一直都是无私奉献着,尽全力支持孩子。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大树都是尽其所有付出,可大树自己却从未向孩子索求过什么,他只是热切地盼望能见到自己的孩子,见到了,就高兴,心满意足。其实,我们的父母就是那棵爱心树,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懂礼貌,做一个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爱心树》初中读后感 篇4
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爱心树》,它的英文原名叫The Giving Tree,意思就是:一棵不断给予的树。这是一本绘本,图与文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所以自然地保持了绘本浑然一体的艺术感觉。简简单单的文字和画面,没有任何修饰与色彩,却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寓言,温馨中略带着哀伤。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父母、与孩子、与朋友、与世界……的关系。故事内容是有一棵大树,它喜欢上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每天跑到树旁玩,荡秋千、捉迷藏。饿了吃苹果,累了在树阴下休息。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孩子需要一些钱,大树给了孩子一些苹果到城里卖。过了一些时间,大树把树枝给了孩子造房子,又过了一些时间,大树又把树干给了孩子造船,大树变成了老树墩,大树有些伤心,孩子变老了,只能坐在树墩上休息。
我觉得这个故事中大树就像那个男孩子的妈妈,小男孩只知道索取,而父母只知道奉献。但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看的。虽然它的文字非常浅白,但故事中的哲理也许只有饱尝索取与付出的成人才能深深地去思考。我觉得我们是那有求必应的家长,孩子的要求我们想方设法的满足,一旦不能达成所愿孩子就会撒泼打滚,这是我们想要的吗?我觉得我们还是个贪得无厌的家长。我们总是让孩子做这做那,完成我们大人的目标,这难道不是我们在向孩子索取吗?让孩子替我们完成梦想吗?
索取与付出是应该成正比的,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就应该换回孩子对我们真诚的回报,这个回报不是金钱不是成就而是他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