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2025/09/2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

听说,人的一生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自己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发现明知道有些事情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努力争取的时候。

《明朝那些事儿》中,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最勤政的崇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第三次长大的含义。“最后”这个词,是多么的悲凉。最后一位皇帝,就是亡国之君。正是因为亡国之君,一个王朝才会覆灭。明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万历沉迷丹药;嘉靖久不上朝;天启专研木工;偏偏崇祯最为勤政,却无奈是亡国之君。

崇祯“尽到了一个皇帝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皇帝的权利”。从登基起,他便每天勤于政务,杀奸宦,抗辽金,平叛乱,他一直在为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而竭尽全力着。他是一个极为精明的政治家,优秀的帝王,否则,怎能刚登基便打败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怎能一次次延长着这衰微王朝的寿命?

想一想崇祯当年的处境,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悲凉。山河破败,内忧外患,气数已尽……但是,他却不能像失意的文人一样隐居山林,也不能像徐霞客一样游遍祖国、寄情山水,更不能像普通的官员一样小富即安,他只能去努力争取,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他明知败局已定!

明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传奇朝代,朱元璋军事奇才、建立大明帝国,朱棣征战四方、豪气冲天,张居正十年首辅、千古名相。而我,偏偏对于崇祯这位屡战屡败的落魄皇帝,心生敬意!

他的一生,虽然失败,却敢于直面最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勇士!虽败犹荣!

而今,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们,最缺乏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奋力拼搏、不怕失败的勇气吧!

90后的我们,出生在新中国最好的时代,生活上的衣食无忧,学习上的顺风顺水,人生中的一路坦途,都让我们习惯了去享受成功,习惯了去迎接胜利,也习惯了去选择风险低、回报高的速成道路,却少了一份“纵然可能无能为力,可我偏要努力争取”的倔强和坚持。读后感入职至今,感触最深的时刻,是在入职集训时集体挑战的“生命动力环”项目。70多名新员工,在教官的指挥下,围坐成一个圆圈,每个人都全力向后拽紧绳子,本来柔软的麻绳瞬间成为了钢铁般坚硬的“大铁环”,大家齐心协力同时按照上下左右的节奏同步摆动,开启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团队合作。

七月流火,烈日当头,“生命动力环”训练时做到100次的时候,大家就已经胳膊酸痛、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了,大家也很“稳妥”地为自己设定了800次的目标。

然而,真正挑战的时候,在教官和左老师的鼓励下,大家纵然心理没底,却仍然“努力争取了”一次,最终达成了200次这个震撼了在场所有人的最终目标。

知其不可而为之,做好失败准备偏偏又抵达成功彼岸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感动了。决定挑战200次目标那一刻,无论成败如何,所有人就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勇士!思绪飘回,翻到《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页,读到篇尾那首诗的最后一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结束了吗?结束了。真的结束了吗?没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将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今后独一无二的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2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看试手,补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

当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二百多万字的浩荡长卷看完时,心里涌出一股悲凉与感动。在辉煌灿烂、国力强盛的明朝,在尔虞我诈、山河动荡的明朝,我总能看到一股力量。

那股力量经久不衰,感天动地。它击溃了倭寇,打到了奸佞,摧毁了阉党,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它让飘摇的明朝屹立了将近三百年;它让无数人相信,再昏暗的日子也会迎来黎明。

这种力量,叫气节。

有一场战争,让我印象深刻。

瓦刺军挟太上皇浩浩荡荡地直逼北京城,朝野上下一片混乱,读后感《看试手,补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当于谦用他瘦弱的身躯承担起国家兴亡的重担,我已经相信他不会输。一个不会后退,毫不畏惧的勇士怎么可能输?当他果断的把自己安排在最激烈的战场、杀气腾腾地俯视着瓦刺军时,他又怎么可能输?当他把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化作手中锋利的剑刃时,他根本不可能输!"秉持着信念的军队是不会畏惧任何敌人的,是不可战胜的。"

这场战争,叫北京保卫战,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在那些公式化的记载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于谦用他的行动告诉我,力挽狂澜的正是所有战士的气节。

后来于谦含冤被杀,死得光明磊落。正如他诗中所云:"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一件蟒袍,一柄宝剑,"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当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扫荡倭寇,目光是那般坚毅。夏言、徐阶、张居正,忍辱负重,换来明朝的安宁昌盛。连一直受后人诟病的崇祯,也宁死不受辱,自缢而亡。

正是一个又一个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肩膀顶着天,用气节、用信念支撑起大明江山。

这种力量,造就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屈原、荆轲、邓世昌、江姐…从远古到现代,中华儿女挺直腰杆,任凭雨打风吹去。

哪怕是一个无名小卒,市井小贩,只要他拥有了这种力量,就不会倒下。中国人有气节,中国就不会倒下。因为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4

放假第一天,在家实在闲着无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儿》,结尾当年明月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一切的豁达,既不盲目的乐观,也不放弃的悲观,带着知道结局的心情去努力让过程更有意义一些,这不正是我所要寻找的“活着的意义”么!

年少时总是着急,急着出人头地,急着自己的未来怎么还没来,万一不来了怎么办。越长大越觉得人生的悲哀,经过了这么多年,自己依旧如此渺小,依旧是一颗毫不起眼的尘埃,何时才能变成闪光的金子呢?还是这一辈子就如此了,命运早已注定了?果真如此的话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曾经是那么的焦急,那么的急不可耐,于是一事无成,于是更加着急,甚至悲观。历史用嘲讽的眼神望着我这个曾经痴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让你活蹦几年,你就开始做梦!连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梦做的多了总要醒的,醒了才发现,原来我们最终都是要“做了粪土”的,何必那么纠结。

也许很多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我这顽冥不化的脑袋始终在纠结,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总想着要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总想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下一份不朽功业,总觉得自己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应该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顾,还很轻蔑的说“没意义”,于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涂,完全置之不顾,甚至不解周围人的指责,还很理直气壮的说:“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你要能说出它的意义我就做!”现在想来实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义,因为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活着。开头和结局早已注定,所有人都是一样,无论你是贵为天子还是捡破烂的,无一例外,“先化作粪,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经有多辉煌结局都会很悲惨,甚至越辉煌结局越悲惨,因为爬的高所以摔的惨。我们的起点与终点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中间的过程就在这两点之间起起落落,把所有点连接起来就是一个有趣的函数,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函数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变量都有一定的取值范围,起点与终点的函数值也都是一样的,于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个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应该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做好该做的事,做一个平凡的人,过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简单的幸福,勿动贪念。这也并不是消极,如果在能力范围内能做好所有该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从中也定能体会到无尽的快乐。

人生无常,事事无休,兴衰交替,聪明的人一定能从中获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自己都要充满希望的活着,去寻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