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

2025/09/27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

交流对《红楼梦》人物的了解,引出王熙凤。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被人称为“辣子”,是什么样呢?(学生交流)

所谓“辣”,就是对比较厉害的女性的一种称呼,今天我们就来见识见识曹雪芹笔下的“凤辣子”。

【设计意图:生活中一个人被称为“辣”是怎样的呢?此问题的抛出,意在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由此架设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激发阅读期待。】

2.初读课文。

(1)打开课文,大声朗读,想想,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凤辣子”。

(2)简介贾母、王熙凤、林黛玉身份及三人关系。

(3)出示词语:彩秀辉煌、神仙妃子、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放诞无礼、泼皮破落户儿、以帕拭泪、转悲为喜

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凤辣子”,用一个词来形容。

出示:( )的“凤辣子”。

3.质疑:同学们有的说她高贵,有的说她漂亮,有的说她厉害,为什么曹雪芹单单说她“辣”呢?请走进课文,快速默读,看看她究竟辣在哪里?

出示:细读课文,把描写“凤辣子”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多读几遍,简单写下体会。

【设计意图:紧扣人物描写的关键词,既进行了词语教学,又使学生较为正确地感知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在学生个人的初步感知与“曹雪芹单说她‘辣’”的思维冲突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细读文本,感受人物特点——观“神”:威不露?

1.出示:“一双丹凤三角眼……丹唇未启笑先闻。”

(1)生读,师导:这段话仅读一遍是不够的——看看这丹凤眼,看看这柳叶眉,多美的人啊!把她读得美一点。(个人读)——丹唇未启笑先闻,想象一下,“凤辣子”正笑眯眯地看着你呢,读得再美一点。(个人读)

(2)聚焦“威不露”。

威指什么?“凤辣子”究竟威不威?

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引导学生品以下句子: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这样放诞无礼。”(出示)

a.聚焦“放诞无礼”。从这段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凤辣子”?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叫做——放诞无礼!

b.不就是笑几声吗?为什么就说她“辣”呢?

c.看看其他人怎么表现?(带读: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d.对比一下凤辣子跟其他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就叫“辣”!威不威?

2.“头上戴着……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1)生读,师生合作读:头上戴着……;项下戴着……;裙边系着……;身上穿着……

(2)认识她穿戴的那些东西吗?或许你不知道她穿的是什么,但我们能感觉得到。她穿得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提示:数数这段话中,用了多少个“金”字,多少个“珠”字?)——满身金银珠宝,真是“珠光宝气”啊!

(3)小结:看看她这头上,看看她这项上,看看她这裙,看看她这身,活脱脱的火辣辣形象。辣不辣?

3.“妹妹几岁了?……也只管告诉我。”

问了几个问题?黛玉回答了吗?有机会回答吗?从中感受到什么?

……

小结:“威不露”其实是不露自威啊!刚一出场,就威风凛凛,威严尽露,牛不牛?辣不辣?想不想见识一下?(播放相关视频)

【设计意图:人物之象,在乎“神韵”。所谓“相由心生”,紧扣“威”字,即紧紧抓住“凤辣子“神韵所在。而曹雪芹笔下的“威不露”与王熙凤出场带给我们的“威风凛凛、威严毕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凤辣子”究竟威不威?威在何处?观其相“威不露”,看其行“威毕露”,扣住“威不露”则凤姐“威必露”。】

三、细读文本,感受人物特点——听“言”:忘贾母?

1.观看视频,直接质疑:凤辣子说她忘了老祖宗,她真忘了吗?

2.出示:“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师生体验角色:

师:黛玉在哪儿?(指一学生)哎呀呀呀呀,啧啧啧啧,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小黛玉,听了凤辣子这话,你心情怎么样啊?为什么?

师:我可告诉你们,房间里除了黛玉,还有贾母的嫡亲孙女探春和迎春等人呢!(指一学生)迎春啊,你美丽又温柔,听见凤辣子这样夸林黛玉,你吃醋吗?

师:迎春啊,你可是贾母的亲孙女啊,听凤辣子这么夸外孙女,吃醋吗?

师:探春啊,你才华横溢,听了这话,心里酸不酸?

3.出示:“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师:(指说吃醋的.学生)读,现在还酸吗?

师:贾母啊,她说你的外孙女儿真标致,像你的嫡亲孙女一样,你听了这话,心情怎么样?

师:一句话,外孙女高兴了,亲孙女高兴了,贾母也高兴了,这真是“一箭三雕”啊,厉害不厉害?

师:想想,“凤辣子”主要在夸谁呢?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凤辣子”没有忘记贾母?

小结:说是忘了老祖宗,其实是三句不离老祖宗啊。讨好贾母,所以贾母才喜欢她,难怪她敢放诞无礼,难怪她能成为贾府的大管家。“凤辣子”就是“凤辣子”,她总能把人家的目光都聚集在她身上。“辣子”之辣,不仅仅在于她那逼人眼球的外表,更在她的一言一行中啊!

【设计意图:诚然,凤姐之“辣”不仅表现在她那逼人眼球的外表及风光气派的出场中,更在于她的一言一行中。所谓“言为心声”,透过“凤辣子”的语言,更能让我们感性而具体的感受凤姐“辣”背后的心机、善变、八面玲珑。听其言,“忘记了老祖宗”,而品其言,则“老祖宗时刻挂心”矣!】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师:“凤辣子”辣不辣?其实老师觉得最辣的不是“凤辣子”,你们猜猜是谁?

师:是作者曹雪芹。他把这个凤辣子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神韵十足啊。那是因为他紧紧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还有外貌等,用冷峻的文字,把人物写活了。你能不能也学学曹雪芹,来写写凤姐?

【设计意图:语言文字的细腻传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形象丰满、呼之欲出的“凤辣子”形象,换一句话说,“凤辣子”的丰满形象,充分地表 现在语言文字中。从这个角度上讲,品“凤辣子”的过程,其实就是品语言文字的过程。由此,写法的回顾总结,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五、学法迁移,练习写话

出示:宫里的夏太监,打发小太监来跟“凤辣子”“借”银子,说是借,其实就是勒索。可这些人是不能得罪的,但也不 能过分纵容他们,不然,他们会更加贪得无厌。

想象一下,凤辣子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注意:要通过你的描写表现“凤辣子”的“辣”。写完之后,对照《红楼梦》第72回,看看曹雪芹又是怎么写的。

【设计意图:迁移写话,既体现学习“人物描写”的编排意图,又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一举两得。】

【教学反思】

曹雪芹为我们呈现的这一“凤姐出场”的画面,堪称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在曹雪芹冷峻而细腻的笔触中,“凤辣子”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深深吸引我们的眼球。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丹唇未启,而笑先闻;轻轻一“携”可见其“神”,淡淡几语,可见其“心”;奢华的装扮下,难掩其“虚”,亲近的话语中,难饰其“机”……如此丰富而生动的形象,如何深入浅出、较为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以可接受的方式,去感知、去感受、去感悟?本课教学,我紧扣文本的矛盾之处,抛出“‘凤辣子’究竟威不威”、“‘凤辣子’有没有忘了老祖宗”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以探究的姿态走进文本,在“威毕露”及“三句不离老祖宗”的深刻感知中,牢牢地把这么个丰满而多面的“凤辣子”形象记在心中,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上芬小学)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 篇2

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课文是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编排的,共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第22课由三个片段组成。这三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意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个片段。本片段是第三个片段,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二、说重难点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着重写了王熙凤的动作、衣着和语言,把人物写的活灵活现,因这片段断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所以语言和现在有一定差距,所以读通、读顺、读懂都一定难度。

三、说目标

1、通过阅读这个片段,感受人物鲜活的人物形象;

2、从中体会作家对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写人的方法;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四、说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背景的资料,了解人物间的关系。通过这些课前活动,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剪辑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片段。

五、说教法

1、教学时,一是要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组织学生充分阅读,细细品味,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通过教师范读、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是要借助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适当引导学生在影视中进一步感受形象。如,教学第三个片段时,可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片段,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4、选做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紧紧围绕单元专题安排课外阅读的内容,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说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前两个片段,认识了三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张嘎子、胖墩儿和严监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个片段,读课题,这个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二)初步感知形象(抓外貌)

1、在预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出示:描写穿着打扮的句子)学生试读,教师适时指导。再指名读。引读。

2、读了这段文字,你从这穿着打扮中感受到王熙凤有什么特点?(珠光宝气、华丽、雍容华贵、高贵……)(教师点拨:不仅她一个人这样奢侈,整个家族都一样;多么贪婪啊,恨不得再多戴些;贾府当时就是贵族人家;雍容华贵的外表可以看出她在贾府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3、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他的外貌?

(出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唇未启笑先闻。)

(1)自由读,指名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描写特点)字数相同,语法结构相当,这种写法就叫对仗,用上对仗写法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语言更具表现力。谁能读出这对仗的味儿来,指名读。

(2)读着读着,在你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出示人物画面)齐读。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能从作家的外貌描写中体会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板书:外貌)。

4、课件出示87版《红楼梦》剧照,再读课文

(三)评语言体会王泼辣的特点

1、再读片段,还有哪些语句也让我们感受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把它划出来,找一处细细品味,做做批注,和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

句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1)读,谈想法。

(2)品味这段话(一个人或同桌合作细细品味其中的一句,从中你品出了什么?)

(3)汇报:你品哪句,品出了什么?

a、品味“真、才”用得好,体会王熙凤语言精妙,夸人夸张,不愧是一位语言学家。指导朗读。

b、品第二句,抓“竟不像……竟像……”体会王熙凤八面玲珑、圆滑之至,有心计,是位人际关系学家。指导朗读。

c、连起来读,注意语气的变化(自由读)。指名读,生评价。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王熙凤?(阿谀奉承等)

3、继续汇报:这篇课文多处写到人物语言,还有哪些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板书:语言)

句2:“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1)理解“转悲为喜”。(板书:转悲为喜)

(2)王熙凤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喜?指导朗读。

(3)从转悲为喜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察言观色等)朗读。

句3:“妹妹几岁了?……”

体会王熙凤热情、炫耀权势。

句4:“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

(1)读读这句话,王熙凤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交流)

(2)结合林黛玉的纳罕话语体会王熙凤的放诞无礼(因为有这样特殊的地位),所以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齐读。

4、观看87版《红楼梦》中有关片段。

设计意图:学生想象看看王熙凤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并进行简单的交流。再放影片,对学生了解王熙凤的人品,起了很大的帮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再读原文形象就乎之欲出。自此,人物衣着华丽,左右逢迎的特点在学生脑海中挥之不去。

(四)、贾母是红楼梦最有权威的一个人物,王作为她的孙媳妇只要得到了贾母的赏识,她也就在贾府站稳了脚跟,所以王就紧紧地抓住贾母恭维她,讨好她取悦她,随着她的喜怒哀乐而改变自己的喜怒哀乐,正如像同学们刚才说的察颜观色的圆滑,有心计,对吧。(板书:有心计、察颜观色……)

(五)我们在小组分角色读读这个片段,怎么样?一会儿找同学展示,开始(展示)

目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尤其是王熙凤的印象。

(六)拓展阅读

与王毒辣、尖酸、泼辣的形象相比,喜欢她的人对她有什么评价呢?

1、模样极标致,言语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2、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深入人心,散发魅力

3、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你能找到《红楼梦》中其它与王有关的故事吗?

(七)布置作业:

下节课我们要将三个片段的人物放在一起,对比在描写人物的异同,请同学们回去想想我们以前曾学过的写人的文章,看看那些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下课)

七、反思

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高段阅读教学读中学写、读中悟写的理念。教学目标聚焦“初步感受王熙凤形象,体会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等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围绕这一主要目标,教学层层渐进,初读读通——注释读懂——感受形象——音像印证——回文体悟——提炼方法。其中“回文体悟”板块教学丰满有质地,从“神态体貌到人物语言”,密切关注原生态语句,揉朗读、理解与感悟于一体。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 篇3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 篇4

教材解析:

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表情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的王熙凤。文中,作者将对王熙凤的正面描写与贾母、林黛玉的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凤辣子”出场的片段刻画得尤为精彩。

教学目标:

1.读准“体格风骚、放诞无礼、恍若神妃仙子、泼皮破落户儿”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2.通过品读描写王熙凤的衣着、容貌、动作、语言的语断,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体会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3.尝试运用“评书”的语调朗读课文,丰富朗读形式。拓展延伸,丰厚王熙凤的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体会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基本程序

一.揭示课题,了解文本语言特点

1.读题解题。

初见就是——第一次见面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呢?——凤辣子第一次遇见林黛玉。

2.补充背景:(林黛玉为什么要来贾府?)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

3.学习阅读提示:打开课文,发现没有,前面有一段阅读提示。读一读,说一说,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如:《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文中的主要人物王熙凤,俗称“凤辣子”;《“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等等)

4.了解文本语言特点:红楼梦采取的是古白话文的形式,与现在读的课文有所不同。

屏幕出示:唐宋以后,以老百姓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一种书面语叫古白话文。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出示要求,初读课文。赶紧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去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

出示:

阅读步骤: ①把文章读通顺

②借助文中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文章,感受人物形象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把最难读的句子读流利,如描写衣着外貌的句子。

3.课文中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让学生初谈感受。

(如:王熙凤非常漂亮;性格豪放;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等。)

三.观看87年版电视剧剪影,加深人物印象

曹雪芹把这个人刻画的栩栩如生,很多艺术形式都在演绎这个人物。越剧就是一个表现手法,今天推荐的是87年版电视剧的表现形式。看的时候,注意,电视剧是怎样表现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

播放电视剧的片段。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演员曾经用了3年的时间去读这本小说,她们说,不是我们演得好,而是小说写得好。

四.赏读语段,学习表达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哪几个词语最能体现王熙凤的形象,把它摘录在练习纸上。

学生把词语写在纸上,贴到黑板上。

(1)读黑板上的词,注意儿化音。

身量苗条转悲如喜体格分骚彩绣辉煌放诞无礼(都是些四字词语)

恍若神妃仙子泼皮破落户儿

(2)对词语进行分类,随机形成板书。

如彩秀辉煌体格风骚等都是描写外貌

转悲为喜——神态放诞无礼——性格

泼皮破落户儿——性格

(3)把词语串起来引读黑板上所有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品读人物外貌片断,感受人物形象。

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其中描写外貌的是哪一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你还找到了哪些描写外貌的词语了吗?

(1)品“衣着打扮”的词语,体会词语的特点

▲出示穿着的几个短语,读好“金丝八宝攒珠髻”等词语。

自由读。(这些词语非常难读,自己练一练,把音读准确,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指点停顿:缕金百蝶……)

齐读。

▲读了这些短语,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服饰,点出这些词语的类别:褂裙钗……

丰富的色彩:翡翠,大红,银,豆绿

浑身珠光宝气,非常富丽堂皇的感觉。

▲虽然没有见过这些服饰,但读了这些词语,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雍容华贵、遍体锦绣、珠光宝气。这个人的出场,服饰就跟别人不一样。)

(2)品片段,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引读:戴着……绾着……戴着……系着……穿着……外罩……下罩……

读了这一段,你又发现了什么?

▲王熙凤讲究美,全身上下都戴满了宝物。

▲从头到脚,描写得非常有条理,读起来朗朗上口。

(3)品“容貌”语段,感受语言节奏美。

引导学生发现写容貌,作者用了三幅对联。

出示:上联——一双丹凤三角眼;下联——两弯柳叶吊梢眉。

上联——身量苗条;下联——体格风骚。

上联——粉面含春威不露;下联——丹唇未启笑先闻。

(4)想象人物服饰、容貌,感受人物形象。

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

(长得很匀称,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婀娜多姿,倾城倾国,美若天仙,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书中其实有一句话概括了王熙凤的外貌。找出来了吗?(变红,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

(5)朗读指导采用评书形式,丰富朗读方法。

推荐一种朗读的方式——以评书的语调读。

听师以评书的形式范读。

自由练读。

指名读。

齐读。

3.从描写语言、神态、动作的语断里品味作者描写的方法。

衣着服饰,外貌体现人物特点。还可以从哪里体会到人物特点?随机交流。

预设:

语断一:一语末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样放诞无礼。

▲从这句话话里读出王熙凤的什么性格特点?(说话张张扬扬的,看似很热情。)

▲结合黛玉的心里活动,“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而王熙凤却“这样放诞无礼”,侧面地烘托出人物性格,同时也可以看出她在贾府里的特殊地位。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指导朗读第一句。

语断二:“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读后,让学生谈谈从王熙凤的语言中感受到的人物形象。

▲补充资料。(附后)

▲朗读。

(2)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语断三: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该打该打”

▲圈圈前后神态变化的词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如: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

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她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势;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红楼梦》

1.引入对王熙凤不同的评价。

王熙凤如果长在当今社会,就是十足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

喜欢她的人是这样评价她的: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不喜欢的人又是这样评价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深入人心、散发魅力。

这个人的形象如此生动形象,不管是喜欢她的还是不喜欢她的,都对这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2.推荐阅读《红楼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王熙凤。王熙凤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的最主要人物之一。《红楼梦》共塑造975个人物形象,其中732有名有姓,比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端庄贤淑的薛宝钗等等。如果你想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有更深的了解,课后不妨阅读《红楼梦》。

板书设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放诞无礼——语言

转悲为喜——神态察言观色

彩秀辉煌体格风骚——外貌机变逢迎

泼皮破落户儿——性格

携着、拭泪——动作

教学反思: